待人如待己,待己如被待
标题的意思是说,人常用自己被周围人对待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也就是用过去的被待方式来对待自己和将来遇到的人。也即一个人现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是从前受到的对待方式的再现,大多数人都遵循着这个法则,除非自我察觉并加以改变的。 说明这个原理有什么意义呢?主要是对于那些不会好好对待自己和从容与他人相处的人,让他们发现自己不能爱自己和与人共处的根源,然后斩草除根,扔掉从前那套被人强加在身的待己、待人态度,重建一套感觉舒适的与自我、他人相处的模式,核心就是弃旧立新。还有就是能看见他人行为、心理的来源,并学着理解他人。 作为一个人,基本就只有有两大主题要面对,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代表着与自己、他人的相处、交互方式,也叫生活。做事是获取生存资源的方式,以劳动换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实现物资互补,也即生存。不论是在无人孤岛还是社会中,两者都是必选项。我想说的是,社会教了我们太多生存技巧,比如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大多内容都是为了以后生存而准备的教育,而生活技巧这类,却只能靠我们从周围人身上学习,而这个学习资源的质量就参差不齐,每个人成长的环境都很随机,无论好歹我们都一并浸染了,不像学校教育,课本经过精心编撰,老师经过培养筛选,可以基本保证质量。所以好像教育就是更注重把人培养成能生存的人,教你捕猎技巧,融入群体,而生活技巧却往往被忽略了,但我觉得后者也是人生两大基石之一,忽略的话不仅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且会影响到生存资源的获取。到头来,做人的技巧还得考我们自学,哪怕硕博毕业,工作能力出众,为人的技巧也有幼稚拙劣的。世上教人处事之师多,教人做人之师少,大多都是凭运气邂逅了自己的为人之师,不过这老师自己做人如何就比较随机了,但还好我们可以主动寻找更好的老师,纠正从前的老师教的某些不受用的为人方式。 总之呢,就是说从前的经历,更多地带有被动性,我们无权选择地接受了,如果觉得不错,倒可以继续用以前的经历对付将来的际遇,若是感觉不妥,也可以扔掉重建,不必拘泥于过去的经验。 那么要如何才能弃旧立新呢?我惯用的有两个方法,一是分析环境变化,选择适应策略,可称作变色龙法。二是培养对立思维与旧思想抗衡,叫做天平法。先说变色龙法,变色龙是会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肤色来融入环境的,正如人类也需要根据环境变化,改变生存策略。在某种环境下衍生出来的策略,虽然是有用的,但到了另一个环境,就可能有害了。比如说我,初中时代,寄宿在喜怒无常的幺娘家里,由于我爸给的生活费不如她意,幺娘经常嫌弃我,干活儿没干好要被凶,她心情不好要被凶,从骨子里透出我不该存在这里的鄙夷,于是我被迫养成了察言观色、小心翼翼、提心吊胆、隐没存在等等习惯,以至于现在还残留余毒。后来出了社会,也不得不当个不敢说错话、不敢做错事、不给任何人留下犯错的把柄来避免批评,把每个可能指责我的人都影射成幺娘,所以对他人保持着距离,难以卸下防御,当然这样活着很累,就像平日里仍旧穿着一身铠甲游走于众生之间。那时的我,就像与狮子同处一室的兔子,无处可逃,整日笼罩在丧命的恐惧之中。在那种高危环境下,兔子当然要警惕任何的风吹草动,稍不注意,就会被狮子抓住吃掉了。后来呢,随着接触到的人越多,才渐渐发觉,曾经在那种环境下的幺娘,再也不会出现了,大多数人是无权语言暴力你的,因为语暴的人知道自己得承担相应的后果,但当时的幺娘对我这个小孩是无须担心后果的,而且本着收留之恩,即使伤害了我,也无须愧疚。也就是说,不顾后果伤害他人,还带着有恩于他的心情的人,在社会上基本不存在,只有在你亏欠他人,且自己没有能力反抗伤害时,才会出现类似的人对你造成类似的伤害,何况此时我已有了一定反抗能力,也就是说这种任人宰割、无力抗拒的情形不会再度出现了,而且毫无愧疚地伤害他人的人,本就是极少数,这种人基本是难以生存的,我又有多大几率会遇到呢?跟中彩票差不多吧~ 浪迹在社会上的好处之一,不用担心受到肆无忌惮的伤害,不想呆的地方可以离开,不会被“为你好”这种荒诞理由操纵,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与人保持距离是自然轻松之事。我所经历的环境变化大概就是从与狮同笼到了自由奔跑的大草原上,个人变化至少从兔子到了野牛,狮子来了也可以搏一搏了。因此不必对环境高度警惕了,确定了自身有较高的生存能力,可以优哉游哉地游荡在大草原上了。 再说天平法,主治对某方面的极端认知,扭转思维偏向。小时候所见到的世界,不过是万千世界的某一处、某一时、某一种经历,我们却往往把它当成了世界的全部,总是靠着极其片面的经历、经验来处理日后遇到的超出认知的万千境遇。世间万象,阴阳正反,偏向一边的认知是会屡屡受挫的,所以能够看见正反两面,从多维角度理解世界,才可能更接近真实。可能大家并不在乎真相,其实我是想说借助输入与己相异的观点来改造自己的思想,思想变了行为也会改变,然后结果也会不同。比如说曾经认为追逐财富是令人不齿的事,那就自然会无形中让自己置于一个贫困清高的境界,即使有改变经济状况的机会,也会不加重视,紧紧抓住,任其流走。当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导致了自己的困境时,就可以反向输入思想,比如看看那些拥有财富的人的故事、书籍,学着像那些人一样思考,试着接受从前自己不能接纳的观点。客观地说,拥有财富并不能表明这个人的道德水平,卖毒品和开公司都能挣大钱,穷者并非都益坚,富者并非均贪婪,虽然社会整体有爱财之风,但也不推崇不义之财,财富的多少,反而代表个人对他人的贡献程度。心得就是,越是让你不舒服的观点,往往越是有助于你成长的。所以,学会接纳不同,看见自己以外的世界,对心境的塑造大有裨益,特别是有思维偏见的人。偏见往往是由于认知不全,愿世人能多生包容之心,勿以井底之天为天下之天。 三说如何理解他人行为来源。生活中常见某些脾气暴躁,对他人恶语相向的人,以及诸多无意伤害他人之人,我们遇到了第一反应往往是绕道而行,或者想打压打压他的炽焰,要比恶人更恶才能打败恶人,对方进攻我们反击,但这样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怨恨矛盾升级,就像擂台上的对手,越打越红眼,不把对方打趴下誓不罢休。但其实非得用这种两败俱伤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吗?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发出攻击他人的语言或行为时,往往并不代表他真正地想伤害他人,反而是这个人的弱点被触碰到了,不得不摆出攻击姿态来掩护弱点,就像保护窝里的蛋的恐龙一样。表面看起来很凶猛,其背后反而是在示弱,因为他认为弱点是绝对不能受到攻击,一旦受伤足以致命,所以拼了命地捍卫,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来保护自己。而这种攻击行为,往往也是继承式的,也即来源于曾经受到的对待方式。也就是说会攻击、伤害他人的人,往往也曾被攻击、伤害。这是他们从前人那里学到的保护自己弱点的方式,未曾细想这种方式是好是歹,接着用就是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所以与其说某些人是恶人,倒不如说他们只是不懂怎么当好人,是恶劣行为的继承者,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学会与人为善的方式。如果有能够包容、接纳自我的人与之相处,他们也能渐渐学会如何接纳自己的所有,而不是借攻击他人来分裂自己吧。所以现在我看到某些对他人大吼大叫、怒言相向、语言、肢体暴力时,甚至心生怜悯,这就是他们曾经受到的对待方式吧~他们也曾是被害者,并且自己一直未曾察觉自己遗传了前人的恶行,将对自己的攻击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就像不能接受自己不好的、不被认可的一面一样,是个分裂的人。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动画七龙珠,里面有个比克大魔王,他就是天神的邪恶分裂体,天神把自己的邪恶分裂成了另一个人,魔王结果为害人间,最后天神也不得不来料理这个自己的阴影面,跟魔王同归于尽了。在此推荐两本书,对于那些攻击自己、不接纳自己阴暗面、不完美的人适用,一是《允许你自己》,二是《突围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接纳自己的阴影面、阴影小孩,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攻击也好、讨好也罢,都是在保护自己伤痕累累的部位,但是一直保护着的话,也会晒不到阳光,得不到愈合。受过伤的地方我们以为它很脆弱,再也不能经历伤害了,但树的伤疤处往往是最坚硬的地方不是吗~ 最后想说,其实每个人心理都有点病,就像我们的身体总有些大小毛病一样,平时不注意保健,病了不去看医生自然会越来越痛苦,心理健康也不能被忽略掉。要么自己多了解心理学(保健)知识,要么去看心理医生,心理生病了,甚至会危及生理。再者,心理决定性格,而性格上的短板就是我们做事的短板,俗话说扬长避短,但能扬长补短岂不更佳?而且越是提高短板之处,整体水平也提高得越明显,所以多多填补自己的短板吧,我对自己说,也对这个世界说~ 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