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2010
趁着假期空档,终于一偿心愿,去了趟香港书展。
一、入场
坐地铁到湾仔站,不用寻找出口,源源不断的人潮已经是最好的指路明灯。不得不赞HK警方的专业,入场路线已经用雪糕筒、警戒线和铁马规划好,不需动脑,只要跟着大队龟速前行,便可顺利到达,虽说人头涌涌,但是秩序井然,大概走了35~40分钟左右,终于到达书展现场。
二、购书
行前按照书籍的易得性,已经初步定好台版书——港版书——电子书的路线。一入场便直奔我最喜爱的台版书出版社——大块文化和时报出版社,两个摊位刚好相邻,倒是省了一层功夫。大块文化没有令我失望,所出版书籍大都秉承其董事长郝明义先生的“越读”精神,着重美食、蔬果、甜食的搭配。自读《越读者》后,一直很留意郝先生的推荐和出版,第一眼看见的是蒋勋的新书——《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郝明义策划的经典3.0系列作品之一。所谓经典3.0,就是“书+网络+旅行”,包括了三重含义:第一重指的是阅读应该综合“书”、“网络”和“旅行”3个层面,第二重指的是阅读应融合文字、图像及影像的魅力,第三重则是呼应Web3.0时代的精神。web1.0时代是一人讲,众人听;web2.0时代是你讲我讲,众声喧哗;web3.0时代则结合Web1.0与Web2.0主动参与、众声喧哗的网络概念,邀请读者们参与编辑跨媒体的内容,与名家互动,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意义与快乐。简而言之,该系列就是名家图说名作,但是其3.0的互动性尚未有切身体会,可能要仔细读完全书才能感受。
蒋勋这一本,带领我们赏析苏东坡的书法名作《寒食帖》。一拿起书,便爱不释手了,彩色铜版纸印刷,先论全帖,再分开局部,从印章、笔法、用墨等方面细说书法艺术的意趣,全书以左图右文的方式布局,图就是字帖,印刷极其清晰,重点论述部分会有光晕突出显示,文字则浅白生动。观览全书,仿佛就在赏析字帖真品,风雅趣味自然流露。我以前购有不少字帖,但从来未见过如此精致者,看来偷得浮生之时,也应执起毛笔,随蒋先生一道,领略东坡笔意。
另一本购得之书,是郝先生在《越读者》中介绍过的《达文西的笔记本——绘画是怎么回事》,书中所有绘图皆是达文西手稿影印版,文字则是经过翻译,购买的意图主要是希望加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拓阔眼界,开启右脑思维。
三、剪影
时报出版社的摊位以政治人物书籍、历史书籍和村上春树系列为主,余者无甚特别之处,故一无所获。
其余台湾出版社,都是以联合摊位的形式降低成本,不过展出书籍都不大合我的口味,唯一想买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已经于两月前在淘宝网购得,并且惊喜发现,淘宝价竟然比书展打折价还低!!!坚定了继续在淘宝淘书的信心!!!
之后参观大学出版社方块,香港各大学出版社主要展出学术书籍,偏重历史、宗教、古文化和社会学,虽无收获,却颇感叹佩服在这么一个讲究金钱和效率的浮华城市,仍然有如此一批能够坚守自己一方书桌,潜心研究的学者,可能这也是香港几所主要大学能够长期盘踞于世界各大大学排行榜的缘由。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摊位,有个意外的发现,韩寒的杂文精选集《飘移中国》竟然由该社出版,作为主要出版物展出,赫然与金耀基、余英时、李欧梵、杨绛、董桥等名家并列同一展示台,想来韩寒的影响力已经从国内向国际扩散了。
四、惊喜
令我觉得本次书展不虚此行的是在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的摊位,该摊位主要展出哈佛、麻省、芝加哥和普林斯顿的出版物,偏向学术类型。虽然面积比售卖angelababy写真集的摊位还小,在热闹的书展中似乎颇为可怜地安于一隅,却尽显书人书商的专业精神。甫一进去,我便看见想买很久的《The Craft of Research》(2nd Edition),向店员询问第三版,店员马上找出并告知是最后一本了。本来我已经打算付款,店员却很有礼貌地说,第二版其实和第三版相比差别不大,而现在购买第二版较第三版便宜不少,还有折扣,让我好好考虑,之后向我介绍了两版不同之处,言行举止透露出对书籍内容的熟悉和对书业的尊重和热忱。书展其实展出的不应该仅仅是书,还有书人书业的风貌和阅读的精神。AUP的存在,令我惊喜和惊艳,有了它,书展不再只有靓模、不再只有千篇一律的畅销书,书展的本质——展现阅读风貌,分享阅读趣味,终于可以还原。
五、体会
1、书展展出最多的是畅销新书和长期畅销书,折扣一般在7-8折左右,港币10元甚至更低的书也有,但通常是你不想买的;
2、如果想在书展找一些专业书籍和久寻不得的心水,恐怕失望居多,在孔夫子网和淘宝网找不到的,在书展一样找不到;
3、内地出版社的简体书籍多数出版社在书展中都按币值1:1销售,再打7到8折,相当于没有折扣,还是去卓越和当当吧。
一、入场
坐地铁到湾仔站,不用寻找出口,源源不断的人潮已经是最好的指路明灯。不得不赞HK警方的专业,入场路线已经用雪糕筒、警戒线和铁马规划好,不需动脑,只要跟着大队龟速前行,便可顺利到达,虽说人头涌涌,但是秩序井然,大概走了35~40分钟左右,终于到达书展现场。
二、购书
行前按照书籍的易得性,已经初步定好台版书——港版书——电子书的路线。一入场便直奔我最喜爱的台版书出版社——大块文化和时报出版社,两个摊位刚好相邻,倒是省了一层功夫。大块文化没有令我失望,所出版书籍大都秉承其董事长郝明义先生的“越读”精神,着重美食、蔬果、甜食的搭配。自读《越读者》后,一直很留意郝先生的推荐和出版,第一眼看见的是蒋勋的新书——《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郝明义策划的经典3.0系列作品之一。所谓经典3.0,就是“书+网络+旅行”,包括了三重含义:第一重指的是阅读应该综合“书”、“网络”和“旅行”3个层面,第二重指的是阅读应融合文字、图像及影像的魅力,第三重则是呼应Web3.0时代的精神。web1.0时代是一人讲,众人听;web2.0时代是你讲我讲,众声喧哗;web3.0时代则结合Web1.0与Web2.0主动参与、众声喧哗的网络概念,邀请读者们参与编辑跨媒体的内容,与名家互动,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意义与快乐。简而言之,该系列就是名家图说名作,但是其3.0的互动性尚未有切身体会,可能要仔细读完全书才能感受。
蒋勋这一本,带领我们赏析苏东坡的书法名作《寒食帖》。一拿起书,便爱不释手了,彩色铜版纸印刷,先论全帖,再分开局部,从印章、笔法、用墨等方面细说书法艺术的意趣,全书以左图右文的方式布局,图就是字帖,印刷极其清晰,重点论述部分会有光晕突出显示,文字则浅白生动。观览全书,仿佛就在赏析字帖真品,风雅趣味自然流露。我以前购有不少字帖,但从来未见过如此精致者,看来偷得浮生之时,也应执起毛笔,随蒋先生一道,领略东坡笔意。
另一本购得之书,是郝先生在《越读者》中介绍过的《达文西的笔记本——绘画是怎么回事》,书中所有绘图皆是达文西手稿影印版,文字则是经过翻译,购买的意图主要是希望加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拓阔眼界,开启右脑思维。
三、剪影
时报出版社的摊位以政治人物书籍、历史书籍和村上春树系列为主,余者无甚特别之处,故一无所获。
其余台湾出版社,都是以联合摊位的形式降低成本,不过展出书籍都不大合我的口味,唯一想买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已经于两月前在淘宝网购得,并且惊喜发现,淘宝价竟然比书展打折价还低!!!坚定了继续在淘宝淘书的信心!!!
之后参观大学出版社方块,香港各大学出版社主要展出学术书籍,偏重历史、宗教、古文化和社会学,虽无收获,却颇感叹佩服在这么一个讲究金钱和效率的浮华城市,仍然有如此一批能够坚守自己一方书桌,潜心研究的学者,可能这也是香港几所主要大学能够长期盘踞于世界各大大学排行榜的缘由。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摊位,有个意外的发现,韩寒的杂文精选集《飘移中国》竟然由该社出版,作为主要出版物展出,赫然与金耀基、余英时、李欧梵、杨绛、董桥等名家并列同一展示台,想来韩寒的影响力已经从国内向国际扩散了。
四、惊喜
令我觉得本次书展不虚此行的是在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的摊位,该摊位主要展出哈佛、麻省、芝加哥和普林斯顿的出版物,偏向学术类型。虽然面积比售卖angelababy写真集的摊位还小,在热闹的书展中似乎颇为可怜地安于一隅,却尽显书人书商的专业精神。甫一进去,我便看见想买很久的《The Craft of Research》(2nd Edition),向店员询问第三版,店员马上找出并告知是最后一本了。本来我已经打算付款,店员却很有礼貌地说,第二版其实和第三版相比差别不大,而现在购买第二版较第三版便宜不少,还有折扣,让我好好考虑,之后向我介绍了两版不同之处,言行举止透露出对书籍内容的熟悉和对书业的尊重和热忱。书展其实展出的不应该仅仅是书,还有书人书业的风貌和阅读的精神。AUP的存在,令我惊喜和惊艳,有了它,书展不再只有靓模、不再只有千篇一律的畅销书,书展的本质——展现阅读风貌,分享阅读趣味,终于可以还原。
五、体会
1、书展展出最多的是畅销新书和长期畅销书,折扣一般在7-8折左右,港币10元甚至更低的书也有,但通常是你不想买的;
2、如果想在书展找一些专业书籍和久寻不得的心水,恐怕失望居多,在孔夫子网和淘宝网找不到的,在书展一样找不到;
3、内地出版社的简体书籍多数出版社在书展中都按币值1:1销售,再打7到8折,相当于没有折扣,还是去卓越和当当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