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眇宜修
对词的理解很肤浅,叶嘉莹先生讲词美感特质在于要眇宜修,并且讲了弱德之美。弱德的意思,是否可以看作是,将自己降低到尘埃里的谦卑,既是孤独的,渺小的存在,也是突破世俗评价捆绑和自我的途径。孤独和消失我执,似乎有深厚的关系,在孤独里,不得不放弃寻找和执着的心理,要眇宜修,精微的美感捕捉,也是将人从粗大的感受力,慢慢引导回细致和细微的感受。细致和细微的感受,也是在慢慢接近无我的感受,这个过程里,既有将注意力从自身移开,也有将注意力转向对自然和他人细微的体贴观察,是从实体转向觉察,再从粗重的觉察转向细微的觉察的过程,这和孤独,和我执的淡化,延着类似的路径。叶嘉莹先生讲,陶渊明和苏轼是属于少数的自我完成的诗人。陶渊明的自我完成最终归于对孤独精深的体会。在陶渊明的孤独里,仍然含有一种关怀和温柔。人的自我完成,从各个行业都可以达成,每个人最后都会被无常逼迫上自我完成的路。从诗歌中达到自我完成,有些像曲径通幽的方式,从粗大的觉察,慢慢转向细微的觉察,慢慢地,在细微的觉察中,观看自己的经历和世界,不再被粗重的感受带着走,走向越来越细小,渺小的一面,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活在一定程度的慈悲和空性中,不再受更粗大的苦的折磨。
孤独,修行,臣服,由粗到细,弱德,要眇宜修,消灭我执,增加对他人的理解,有相似的纹理。但是在这个过程里,脱落我执的过程,可能会像活马剥皮一样痛苦,但是人生有一定的长度,消灭我执的剧痛可以均匀在人生的历练里。我引起了他人巨大的痛苦和感受,和想得太细有关,细致对人是一种折磨,是对我执的攻击,所以才会造成折磨。学习也是如此,可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代价,或许真理的光,总会让人愿意忍受痛苦去追求吧,只不过一个是自愿的,一个是被逼迫的,我错在强迫。自愿受苦,自愿追求,是对他人独立性的尊重,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自己的节奏和方法,我没有资格干涉,我只做好自己,让自己朝着那束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