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如何走入坟墓的?
因为“互相给对方心理治疗”——来自《热锅上的家庭》(家庭治疗经典著作)
“刚结婚时,一般人会幻想另一半是理想的典范——父母、心理治疗师、伴侣、朋友和伙伴等等,一个能满足所有我们对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甚至会期望另一半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现代人的恋爱自然少不了‘帮助’这两个字,只要听听流行歌曲,到处充斥着help me、I need you之类的词。
令人困惑的是婚姻有时的确具有疗效。已婚的人平均来说比单身的人长寿,这也许因为他们有人在身旁分担生活的胆子和压力。同时婚姻还可以帮助人改变,它使人们变得更灵敏、更关切、更有责任感,也更了解他人的需要。一个人在工作上受到挫折之后回到家里,如果配偶能安慰几句并且体谅地拥抱一下,确实很有帮助。能与一个人坦诚谈论自己的问题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在和配偶分享生活苦痛和挫败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一些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有安全感的人,相当独立和坚韧,拥有基本的自信和自立,那么他们不太可能向对方要求过分的帮助。他们接受生命的苦痛、孤单和压力,事情严重时,他们自己会处理这些事。虽然他们知道这时和别人分享一些压力,生活将愉快些,但他们通常不会逃避生命基本的要求,不会逼迫另一半替自己承担自己生命中必须担负的责任。
但大多数人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当人们感觉害怕并且需要依靠时,便会大力寻求配偶的支持,要求配偶做其生命的‘主要’支柱。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另一半可以提供具有魔力般的图腾式的安全感。当然,我们也需要刺激、陪伴和实际的帮助,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要求。我们真的将太多需求带进婚姻了。
假如配偶一方成长良好且很独立、成熟,而另一半只是稍微有困扰和不成熟,这种帮助的历程也许会运作得比较好。成熟一方可以帮助不成熟一方,然后双方在平等的地位携手同行。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以上情况很罕见。似乎总有某种神秘的化学反应链将一对有类似心理问题的伴侣联结在一起,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
从最开始的抱怨和安抚,求助从小变大。通常他们不会直接提出要求,但是恳求帮助的愿望无处不在。
有一天,配偶开始害怕自己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感到恐慌然后拉远和对方的距离。
然后他们又对彼此退缩的态度感到恐慌。又开始各种暗示对方:“请不要让我失望!我爸妈就是像你现在这样,我无法忍受!”
然而这没有带来改变,于是恳求变成愤怒的要求和压力。
在“帮帮我”的历程中,还有一些并发症,其一就是在长期奋战中双方会开始将对方视为父母。这种将对方象征化的过程并非出于自愿,有时甚至不会被意识到。但是这种向对方求助的经验的确开始诱发他们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文中提到将对方象征化父母后会导致性生活方面的问题,因为就有了乱伦的意味,不敢苟同我就不贴了-_-||)
解决办法呢?
拒绝对方“帮帮我”的需求,努力成为自己的治疗师。(原文强调先依赖外部治疗师,然后逐渐将自己变成自己的治疗师)
必须先加强自己的独立分离,来克服以前过分的集体依存感。然后彼此将不再那么需要对方,不再那么依赖对方。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不会因家人未给你足够的保护而感到挫败沮丧,亦不再因为自己未保护家人而感到愧疚。
补充:
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答案,第一次看时很受启发,尤其是女性对爱情和另一半的期待通常都包含了“治疗师”的部分。“我没安全感,我要找个给我安全感的人”
集体主义文化角度的心理学研究似乎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