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3回:末代皇帝历史人质,个体投射时代变迁
黃劍博采风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第3213回:末代皇帝历史人质,个体投射时代变迁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拳力的囚徒,历史的人质。

这是一个关于“阻隔和禁锢”的故事,整部影片都贯穿着一个“门”的隐喻。

我在国外旅居时看过一部电影,叫《末代皇帝》,明明讲的是我国的历史,为什么是外国导演拍的?而且还是英文版的?国内的群众看到的还是翻译的版本,这是什么情况 ?

专家说,这个电影上映于1987年,是好莱坞导演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拍摄的。那时的国内导演无法花费这么多的代价,并且这些外国导演又是我国通,拍的时候比较客观,尊重历史。所以配合他们拍是正常的。之所以是英语版的,是为了适合欧美人的口味。试想一下如果是中文版的,那么在我国上映时门票收不回来(那时人们穷),在美国上映时观众可能不买账,那么门票更是无着落了。

即使《末代皇帝》这部影片已经是35年前的作品了,现在看来,也是世界超一流水平。据说《末代皇帝》中使用了近二万名临时演员,并且邀请到了溥某仪的弟弟溥杰和帮助溥某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担任本片的顾问,最难得的是团队获得了我们的大力支持,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全心全意的以拍摄一部高水准电影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以圈钱为目的,这是我们国内的电影团队很难比拟的。

这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在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从此以后我们看到的清宫戏都是在影视城内完成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绝唱啊!影片的最后,溥某仪成为群众之后,花一角钱买了一张门票,参观自己曾经的家:“故宫”。他把从前藏在龙椅后的蛐蛐儿送给了一个红领巾,然后就走了。

一个意大利导演,不远万里来到我国,挑选演员,实地取景,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拍摄这位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这本身就是个传奇,就跨越了文化的阻隔和意识方面的疆界。在拍摄幼年溥某仪登基大典时,文武百官朝拜的镜头就动用了一万九千名群众演员,在应该是史无前例的壮观场景了。

《末代皇帝》在第60届奥斯卡上,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大奖,至今仍是获奖最多的作品之一。

作为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在故宫中得到晸府特批,可以任意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至今仍然是个神话。大家想象一下,为了拍摄皇帝一个人在故宫骑自行车的场景,动用了多少人力和物力,大家想像一下,故宫一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钱,今天那里有导游敢将故宫包场拍摄电影啊,那得烧多少钱。

尤其是这种追求历史可信度的传记片,能够在太和殿拍摄登基典礼,《末代皇帝》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稀世珍宝。

它的每一帧画面都可以作为典范和滥觞,让后世欲实地在故宫拍摄历史片的导演难以企及,影史上,就这么一部,影坛上,就这么一人。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我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该片讲述了我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某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等九个奖项。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某仪(尊龙饰),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某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战犯管理所所长(英若诚饰)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某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卢燕饰)旨意把三岁的溥某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某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当傀儡皇帝。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某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某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某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该片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我们全力合作的关于我国的西方电影。建于15世纪的紫禁城有着高而厚重城墙,为该片的拍摄提供了绝佳的隔音效果,但是当时我国的摄制组成员还不太习惯同期录音。

片中出现的喇嘛是禁止被女人碰的,所以剧组特地为他们聘请了男性服装助理来协助他们穿衣。为了制作朝廷上人们的假发,发型师Giancarlo di Leonardis使用了2200磅头发。

为了登基的那场戏能顺利进行,Giancarlo di Leonardis花了10天培训了50名我国员工,使他们能在两小时之内搞定2000名临时演员的假发和辫子。

该片是第一部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PG-13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由于紫禁城不允许机动车辆进入,连演员彼得·奥图都只能用自行车作为工具出入片场。

制片人杰瑞米·托马斯以一己之力为该片筹得了2500万美元资金。该片拍摄期间恰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但是摄制组得到了晸府的优先权,使得女王无法参观紫禁城。

影片的穿帮镜头很多,比如当庄士敦跟溥某仪互道再见后,庄士敦身后跟随着乐师,这时能够看见投射在玻璃上的影子。庄士敦1931年乘船离开我国时,售票点的窗子上能看到用简体中文写的工作时间。而那个年代用的应该是繁体字。

导演伯纳多·伯图鲁奇采用了溥某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书籍《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再参考了溥某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才开始构思拍摄该电影。贝托鲁奇当时向我们提交了两个拍摄计划,另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当年我们的晸府最终同意了该片的拍摄,并对内容没有作任何限制 。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面试男主角时,尊龙是第一个试镜的演员,而且贝托鲁奇也的确是一眼就相中了气质独特的尊龙,但是他不相信这个男一号会来得这么容易,所以又在美国以及亚洲地区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他还是决定选择尊龙扮演男主角溥某仪 。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影片,也是欧洲导演贝尔多鲁齐的经典之作。该片的叙事手法与《美国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闪回的手法,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了溥某仪60年的跌宕一生。

该片的音乐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小提琴与古筝等多种乐器的配合,使音乐倾泻而来,袅袅余音挥之不去,丝丝的忧伤沉积在深处,衬托着历史的厚重之感,让人沉醉于其中。(流金岁月评论)

《末代皇帝》将个人还原到历史中,展示了历史碾压下人性的复杂形态,有扭曲,也有挣扎,故事未必全然符合史实,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更真实。该片的史诗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人物传记片,历史在个人身上的压榨和侵蚀,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心理缩影,与其说它讲的是溥某仪,不如说它讲的是溥某仪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笼罩下的人。这是一个最富有历史张力的溥某仪。

这部以我国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多国合作影片,体现了电影艺术在编剧、导演、摄影、剪辑、音乐、美工等诸方面的成就。该片以独特的角度和结构安排,流畅地表现了这个我国近现代史上富有传奇色彩和历史意义的事件。该片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归功于意大利籍导演贝尔托卢齐。在他的指导下,作曲家苏聪先完成音乐,拍摄时演员伴随音乐表演,一次完成。

这种拍摄手法使整部影片的音乐和画面丝丝入扣,浑然天成,产生了良好效果。这是该片能获奥斯卡最佳作曲和最佳音响效果奖的一个重要因素。溥某仪这一角色在年龄、心理上的变化跨度非常大,而婉蓉也是从一代尊后到最终精神失常,这两个角色的演出难度很高,然而尊龙和陈冲却以他们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演技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看过《我的前半生》,了解一个皇帝到一个群众的转变,从个体投射时代的变迁,有时候很波澜壮阔,有时候很残忍,特别是当你的命运突然转弯的时候,谁都必须承认,自己不过是历史轻蔑的对象之一。

末代皇帝的意义,不在于讲述溥某仪的一生,因为在二千年封建统治没落的时候,他的王者之心并没有隐没,从幼年时培养的帝王思想,就是一道枷锁扣在他的胸口。在紫禁城的高墙里,他离别了乳娘,认识了弟弟溥杰,

并从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了民国的消息,进一步在传教士的教导下,他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并开始向往著跟皇后婉蓉牛津大学的生活,然而,皇帝的命运是无法自己掌控的,作为一个晸治傀儡,他被日本人推做伪满洲国的皇帝。这种一意孤行的后果就将自己推向了万丈深渊。

他的文秀因为不堪做第三者,结识美国人而私自逃走。他的婉蓉因为跟司机的奸情暴露,孩子也被烧死,婉蓉也精神崩溃而死。溥某仪在众叛亲离后,最终入狱,接受时代的审判,从九五之尊到阶下囚。他自杀未遂,只得在高墙内接收劳动改造。

贝托鲁奇是一个意大利人,因此在本片的视角难免带有西方意识形态,但单纯从对溥某仪人性的刻画上,依旧值得称道。一个被拳力培养又被拳力掏空,用拳力做梦,又因拳力受刑,如此折磨的59年生涯,让他经历了我国的巨变。本片对于那只蝈蝈的意象描述让首尾呼应,并强调了某种无形牢狱的本质。

曾经,锣鼓喧天的登顶之礼与整齐划一的忠字舞,跨越了时代。那历经沧桑的紫禁城如今成为了中外游客观看的旅游景点,然而,只有溥某仪深知那龙床之下的秘密。在本片中,我们看到了英国老戏骨彼得奥图儿的精湛演技,也瞥见了英达父亲的形神气质。当然,尊龙眼神中那股凄凉与怅惘,更让人难忘。至于,陈冲和邬君梅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花龄盛会阿。

影片历史年代跨度很大,因此贝托鲁奇特意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意象来表征这种大半个世纪的流变。例如,那个身处困境的蝈蝈,那个养在袋中却最终摔在宫门上的小白鼠……

当然,在“文戨”爆发时,溥某仪为狱卒求情的过程,尤其具有讽刺意味,曾经相似的字眼再度出现,人物角色的互换,当事人变为目击者,极度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对于个体的嘲弄。对一个人的去魅,就是从神化到要妖魔化的过程么?囚禁身体固然可怕,但是灵魂的桎梏则更加恐怖,当是非观与价值观在跌宕起伏之中,断裂,再想完成某种文化的传承会显得无比困难,因为谁也无法修补脱序的人心,我们的历史当然也没有黑玉断续膏。(MC麦柯 前芒果编导,豆瓣电影编辑)

“要是我对溥某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末代皇帝》以一个西方人视角和手法,讲述了一个国内群众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爱新觉罗·溥某仪的一生也许称不上传奇,但从称帝伊始的清朝从衰败步入灭亡,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民国,以及最终被疯狂的文化大戨命审判的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中罕见的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物,更重要的,他曾经是一位被四万万清朝人信仰和膜拜的皇帝。

而这个无权选择的特殊身份使得溥某仪自从见到慈禧太后那一刻起便成为了清朝历史的见证者和牺牲品。一生功过,自有公论,但以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的角度来看,溥某仪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唏嘘。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

贝托鲁奇将溥某仪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拆解,组成了彼此交替错综的篇章。从蹒跚学步时被迫登基,到风烛残年时步履蹒跚地最后一次坐上皇座,爱新觉罗·溥某仪的一生,是大清王朝大势已去的黄昏,同时也是我们充满希冀的黎明,他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参与了一个国家在剧变中改朝换代的重要过程。人们对于溥某仪有着种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背叛我们的卖国贼,有人则同情他作为一个被剥夺拳力的君主颠沛流离的命运。但在“历史”与“故事”之间,贝托鲁奇选择了后者。

为了展现紫禁城的宏大和壮阔,贝托鲁奇使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在紫禁城,溥某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

而最终,随着溥某仪带着恐惧被迫离开自己穷尽一生想要逃离的紫禁城之后,光线如同命运之神的无常一般又逐渐变得吝惜起来:“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

如同著名美国电影和戏剧导演鲁本·马莫利安(Rouben Mamoulian)所言:“我们是用光影作画。”对变幻莫测的光线的明暗处理和色彩的多样配置起到了分离、聚焦以及鉴别的功能,这种重要造型的表意作用与功能不仅衬托了故事,而且奠定了《末代皇帝》跌宕起伏的整体视觉风格和表现形式,贝托鲁奇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设想。
其实相较于溥某仪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尊龙的外表未免有些过于西方化并且完美了。但他对于溥某仪成年后,尤其晚年时的演绎堪称经典,溥某仪身上自负,浮躁,乃至软弱的性格特点都被他以一种略带舞台化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几位出色的小演员对于溥某仪幼年时期身上的桀骜不驯,勤学好问的天性也体现的令人信服,毕竟他不仅首先是一个人,也曾经“是一个孩子而已。”
亦如叔本华所说:“倘若一个人着眼于

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爱新觉罗·溥某仪并不是一位生活中的强者,他的一生也许也并不那么光彩和传奇,但他一定会并且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篇章。在巨变的世界中,不变的只有时间流逝的速度。流逝的不是历史,而是我们。

第3214回:末代帝师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