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记忆:寺庙与山峰
韶关,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早在上大学的时候,韶关就是每次上学坐高铁时的必经之站,可是,自己却从未有机会驻足于这座粤北城市。和此前临时起意的周末游相似,我们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做出这个决定,且准备工作也做得十分紧凑,订车票、订酒店、租车,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妥帖完成。于我个人而言,我甚至不知道此次出游的缘由,所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太累了想放松下亦或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自我放逐的老套理由,不过并不是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确定的原因,想到这我就把剩下的精力都放在具体的安排上了。
南华寺
南华寺是这次韶关之行的第一站。此前在规划路线时,同行的伙伴们就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她们解释道:“据说这座寺很灵,我们想去求一求姻缘,希望可以尽快脱单。”不知道是不是毕业后,大家都过上了一种加速生活,事业、婚姻和生活,它们似乎就是一个个里程碑,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地追逐它。“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步?”这句台词适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感慨自己已经在人生的旅途上落后许多了。
当我们从停车场出来时,就能看见南华寺坐落于不长不短的台阶之上,四周被树木所覆盖,初见就有一种幽秘之感。天气比预想的要更好些,阳光温柔,穿两件衣服竟觉得略闷热。随着人流,我们一行爬上台阶,在售票处买了票,径直入寺。

作为一座佛教寺庙,寺内香火气浓厚。在入口处,每个人可以免费领取三支香,以供入寺祭拜使用。寺里树木高耸入云,在道路中央投下成片的阴影,几座香炉余烟袅袅,人并不很多,且大多在闭眼祈福,没有人声鼎沸那种热闹劲,只听到偶然间远处传来的几声鸟叫,整座寺庙显得十分幽静。

路经一座亭子,亭子里配备了椅子,走累了的游客可以在此纳凉歇息。几只鸽子在其中觅食,我走上前去,它们也并不害怕,似乎它们早已习惯了人类的存在。

我一直很喜欢中国古代建筑中飞檐的设计,翘起的飞檐古典且雍容。在任何一个可以被命名为古城的景点里,似乎都能找到类似设计风格的建筑。不知道故宫的飞檐会是怎么样的呢?我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大雄宝殿远看气势磅礴,对称的建筑极具形式之美。不知道是不是游客人数不太多的缘故,愈发显得宝殿更加肃穆,短短的几层台阶就像是一条朝圣之路,要始终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才能接近它。

大佛隐匿于寺庙中央,与跪在门外跪拜的人们,隔着一层金红色的屏风,这种距离感似乎又增加了几分肃穆。

我一直觉得寺庙有种特殊的气质,但它的建筑始终赏心悦目。当你置身于其中,不用太刻意地寻找视角,四处望望,通常就能发现美的存在。正当她们在一棵柏树下跟着其他游客绕着圈圈祈求好运到来,拾取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我就像往常那样抬头寻找月亮,继而看见了一副和谐雅致的画面。

陆续逛过了一些景点,穿过幽深的森林,漫步于古道之中,穿过飞锡桥、伏虎亭,我们来到了九龙泉。九龙泉前早已排起了长龙,即便排在队伍的最后,也能听到山间潺潺的溪流声。
我走到队伍前端,泉水从一颗龙首处汩汩流出,落到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游客们用来洗手,抹脸,甚至是装瓶带走,希望清澈纯净的泉水能让他们心灵变得通透、超然。
轮到我的时候,泉水冰冷,带着它从山林间亘古不变的性格。我洗手,抚摸了旁边九龙图上的龙首。龙首处湿漉漉的,兴许是此前已经有太多的人在其上留下了他们的虔诚的触碰。

九龙图下有一个池子,池子里几近无水,但底部遍布着纸币和硬币。现场有游客尝试着将硬币投进龙首的嘴里,但几乎没有人成功。"是不是把硬币投进那里就会有好运到来?"我尝试问同行的伙伴,但她们也并不清楚其中的寓意。"可能就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吧。"我对自己说。

结束了九龙泉的行程,前方没有其他景点了,于是我们顺着原路返回。临近正午,人流逐渐密集,寺庙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走出门口,想到自己还没有祈福,出于某种仪式感的需要,我在内心默念了几条简单的愿望,可我后来也没能想起来那个时刻,自己究竟许下了什么愿望。
日落
我们订的酒店就位于丹霞山脚下,主要是出于第二天可以步行前往,减少时间浪费的考量。丹霞山离韶关市区有50多公里的距离,以至于我们在吃过午饭之后,又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抵达了酒店。办完入住,已经4点半有余了。
查了查附近的景点,都是5点多就要关门,现在出发可游玩的时间太少,且大家经过舟车劳顿,脸上都挂满了倦意,遂放弃外出,转而在房间里放起了电影。在电影开始之前,我们坐在沙发上,屋内便迎来了一片金黄色的阳光,家具的阴影也显得温柔而生动,一幅印象画佳作浮现于眼前。"今天的落日应该会很好看,晚一点我们去屋顶上看日落吧!"
5点多的时候,我们便一起涌向了屋顶。站在屋顶向远处眺望,丹霞山和这个迷你城镇一览无余。街上没有太多行人,相比于热闹的大城市,这里的静谧让在大城市待惯的我,觉得有些可贵。"如果生活在这样的小镇里,应该也挺好的吧。""挺好的,但待久了是不是也会有点无聊?"
起初,太阳仍悬在远山之上,一抹金黄色点染了因夜幕到来而颜色发青的小镇。随着时间逝去,金黄色变成暗沉的橘黄色,城镇也逐渐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最后,它跌落到天边的尽头,黑夜悄无声息地占领了一切。


丹霞山
丹霞山作为广东省最为有名的山峰之一,也是韶关最为声名远扬的景点,我们自是不能错过,虽然随着年纪渐长,我自己是越来越不喜欢爬山这种耗费体力的运动。
前一晚看电影看的很晚,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依旧一早爬起身,赶着开始今天的行程。
恰巧当天正好有一场自行车赛举办,于是丹霞山门口实行了交通管制,限制机动车进入;空地上立起了大屏比赛海报,爬山的道路也用警戒线隔开了,用来当比赛主干道。我们只能沿着道路两旁的小路往上走。

也许是太久没有亲近自然了,恍惚一时间觉得空气是那么清新,心情是那般舒畅,就连平常很少关注的路边植被,此刻也觉得它们别有风趣。比赛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时不时就可以听到选手们飞速略过我们身旁发出的呼啸声。他们弓着身子,重心压得极低,储蓄全身的能量,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准备。

考虑到下午还要赶早回市区,我们不得不把行程安排得紧凑些。来之前,我们还打算步行至山顶,就和往常周末登山望远那样。可当我们拿到丹霞山景点浏览图后,发现仅有的时间不足以支撑我们逛完所有的景点,便初步决定先坐索道前往山顶,后续行程再见机行事。
来到山底索道处,我们便纠结于是否要买索道来回的票(因为双程的票要更便宜),旁边的工作人员看出了我们的纠结,便询问我们的安排,我们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她。她给出了买索道双程票和水上丹霞游船票的建议。事实上,囿于时间,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山顶和水上丹霞也的确是最值得浏览的景点,最后决定只把时间和金钱放在这两个地点上。
虽说丹霞山的海拔只有400多米,但从观感上看山顶到山脚的落差极大,可能是索道有些陡峭,且速度较快的缘故,坐上去能感受到高度的明显变化。不知道是不是我之前坐过几次索道,对这个并没有太多的不适感。可同行的伙伴有几个就显得有些紧张,在上升过程中整个人就像是被钉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也不敢去看窗外。
随着高度升高,在山脚下乍看毫无特色的森林也变得有趣起来,和远方的山峰、河流一起,构成了一副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抵达山顶后,距离两侧的观景台仍有一段距离,但这并未花费我们太多时间和精力。前往观景台的路都是平缓的台阶路,落差很小。未几,我们便来到了舵石观景台旁。
倚着凭栏往远处眺望,远处的山峰笼罩在浓雾之中,轮廓若隐若现。天光微明,金黄色晕染在一片纯白之中,一切都是那么梦幻。我想在彼岸歆羡对岸,那么如果在对岸,依然会同样地羡慕彼岸吗?
转身到另一头栏杆,目力所见则是城市的剪影,只是雾气太过于浓厚,看得并不分明。


此时,大家都默契地出要留下一张合影,毕竟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若能留下些什么,后续如果回忆起也有个依托。

稍作歇息,我们调头前往另一个观景台。此处观景台风景又有不同,远处错落有致的山峰形状各异,有的弯曲似马头,有的蜿蜒似巨龙,我突然想起了以前课本上所讲的怪石。时间渐晚,雾气消散,太阳出来空气愈发燥热,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大家纷纷挤在栏杆处,去镜头去捕捉所见之景。
在观景台上还立着一座“韶音亭”,我们爬上去拍了几张背影合照。后来上来的游客实在是太多了,顶上的空间越来越小,于是我们便没久留,拍完很快就下来了。
水上丹霞
游船每逢半点出发,为了赶上11点半这趟船,从山顶坐返回的索道,搭乘公交到游客中心,又步行了一公里,才在11点20分左右抵达了码头。
码头不大,游船们贴着岸边整齐地摆放成一排。在等待的间隙,去码头的小卖部借了一台充电宝,解了手机没电的燃眉之急。小卖部里还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售卖,但我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因为此时上船时间到了。

木质的游船空间不算大,座位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张桌子。驾驶员边开船边为我们讲解两岸路过的景点,他的语气幽默风趣,很快就把大家的注意力聚焦到他的讲解里。我看着窗外的山水,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在京杭大运河上,坐着相似的游船,让思绪在夜色中肆意飘扬。
天气忽得转阴,窗外的景色也随之黯淡,裸露的红色山体看上去还有些压抑,景色没有想象中那般好看了。只是在经过两侧陡峰时,徒觉自身之渺小,生出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
“好,我们将在这里调头,现在大家可以到船顶上去拍照。”我顺着狭小的台阶来到船顶的甲板。

我举起相机,等待合适时机的到来,可惜等了很久也没能拍到满意的照片,看到满意的景色。冷风拂过脸庞,我任凭自己沉浸在自然里,不再言语,直到驾驶员叫我们回到船舱。最后,我们顺着原路回到了码头。
在门前,一群孩子围在自行车赛海报前合影,仿佛是他们赢得了比赛一般。可比赛结束了,恢复了原状,宽阔的街道冷清清的,好像热闹从未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