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书 No. 1 星巴克和德意志油条
大雨大雾是好天气,省的你动脑筋犹豫要不要出门。不过周末冬天里的大太阳可就太诱人了。虽然它红彤彤的,散发着光和热,但就和黑洞似的,把绿草从土地里揪出来,把人从方正的阁楼里吸出来。
草地上踢球的人变多了,星爸爸门前的队伍也比平日里的更长。花了十五分钟排队的我在不停自我质疑,这是一种怎样不为人知的吸引力,鼓动我消耗珍贵的太阳能量就是为了获得一杯依附于美国资本主义加持和宣传下的平凡咖啡,也许有一部分是因为排队太无聊了,亦或因为它举着白领和城市阶层的大旗把我洗脑。但不论如何,来上一杯,就觉得这次遛弯的任务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了。
另外,据我的不严谨观察,不同区域的星巴克工作人员组成是不同的。Hauptbahnhof 本地人浓度很高,在Sending Tor 有时会有出现土耳其人,但仍旧讲德文。 Odeonsplatz则最为多元,欧洲各地的人的都有,有些甚至德文不是很好。因此我点单的时候,不得不切换英语,感觉有些突兀。不过根据最近的观察,亚洲工作人员的浓度正在以几星期一位的程度提高。上星期去,还仅有一位亚洲女性,如今再去,已经增加到了两位。加油啊!亚洲人!

其实在咖啡领域的上空,一直有片乌云笼罩在上空,就是那个名为“咖啡是否是豆浆”的命题。同样是豆子磨成粉泡成的液体,凭什么咖啡不能交豆浆?这个问题的提出源自于一次食物探险。
经过同学引路,尝试了慕尼黑的本地油条店。店紧挨玛丽亚广场,附近小店林立,尤其是肉铺,摆满一侧的街道。
店里的特色就是油条配咖啡。做油条的过程全程都在橱窗展示,引得路人是频频围观这来自东方衍生的神秘技术。油条长度约为一手,直径小于国内油条,蓬松程度也稍逊一筹,可见是在中国之精魂在这遥远的德意志大陆开花结果的时候,产生了基因上的细微变异。

形状除了条型的,还有盘子型的。吃之前还要撒上白砂糖,以增强其绵密细致的口味,使其更加的饱满和充实。但你可知道,油嘎哒落在肚子里那可叫一个难收拾,可能中午吃了以后,直接撑到晚饭。因此,油腻的面团炸弹中,咖啡犹如一朵白夜中闪耀的黑星,把粘厚的障碍给搅得粉碎。一口极酸的液体润过咽喉,那仿佛是大人成熟那知性的味道,即便是面对油腻的中年发福,也要挺立住神采奕奕的不屈姿态。

车站回去的时候,从对面并肩走过两位男子,一位手推婴儿车,另一位把婴儿像个背包似的,环挂在胸前。两对父子肩并肩,携娃来逛公园。这是个在欧洲的寻常组合,但对我们来说却是非凡的组合。毫无疑问,那些还在襁褓中的无知婴儿是幸运的。他们从小就可以体会到柔软母亲之外的,来自父亲的坚硬臂膀。这臂膀可能有十分的硬朗,但它却带来百分的安静坚强。
胡子拉碴,体毛丰富的父爱们,快乐的走在阳光大道下,让我印象好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