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人嫁女,bb几句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韩非子·说林上》)
卫人嫁女主要的故事就是,父亲告诉将要出嫁的女儿, 要多藏点私房钱,现在很多人女子被休妻。女儿就使劲藏,结果因为此事被休,父亲还觉得赚了。
首先只论故事,父亲有点短视而贪利,将要嫁女儿了,不说祝福的话,反而说要准备好离婚,要藏私房钱,这不是有病吗。
第一,这要嫁的人家,父亲多少是知道的,而女儿未必知道,要提防女儿被休,怎么不找个好人家?非得说预备好离婚。我查到的先秦婚姻习俗:
“总的说来,当时盛行晚婚,婚礼隆重面繁琐。现举周代的士的礼为例,以窥其一斑。周代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议婚时,男家请媒人抱着厘雁为礼物向女家说亲。到了婚期,新郎亲往女家迎请新娘。”
你要真说二位新人有多少爱情吧,我觉得存疑,但是至少您父亲至少盼女儿点好吧。
第二,虽然是出于好意,希望能有一些准备,那之前干嘛去了,怎么不能早点说清楚,要把握好尺度。结合后面自觉赚钱了而不以为错,明显是贪财,而不是真的为了女儿好。
再说女儿,盲从而缺乏经验。听了父亲的话就信,天天藏钱,看人脸色也知道不合适吧,非闹到被休,还有脸把钱带走,毫无社会经验。
以上是仅就故事而言,其实韩非子可能想借这个故事讽刺臣子,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专注敛财,至于是否被摘了乌纱帽就未可知了。同样的状况,现在又何尝不是,且不说zf机关,本应公益的红十字会,贪污浪费都比比皆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综合卫国历史来看,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动荡中的:“公元前254年,卫彻底沦为魏国的附庸。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明确记载“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元君虽为魏婿,但仍是姬姓后代,而非魏氏后裔,故卫是魏国的附庸,而不是魏的封君之地。 ”
作为一个附庸,日子肯定好不到哪去,那么如果我是父亲,首先要考虑女儿的生存问题,藏点细软无可厚非,以备不时之需,战乱年代,唯有靠自己。但这藏也得有个尺度,悄悄藏点也就行了,太多就不合适了。
其次,在其位,谋其政,要做妻子,就把妻子的职责做好,要做臣子,就把臣子的职责尽到。您别天天屋子全是灰,窗户都漏风了还藏钱呢,也不怕把钱吹飞了。
第三,多积累处事经验,不张扬、学会察言观色,不是说人人都要圆滑,而是时代、环境特殊,为了生存迫不得已。
第四,可惜那个时代没有女权,不然多看兵书做个女版曹刿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