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一呷三百口,养儿焦虑自此始
因为二宝是混合喂养,就到母婴app搜奶粉每个月具体应该喂多少,划呀划的就看到一条提问:“宝宝一次吸300口,吃饱了吗?”刚开始以为是喂养了300毫升,心想这宝宝挺能吃。点进去一看,原来是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无法判断奶量,她就默默地专心数着宝宝总共吃了多少口,我的天!

初次怀孕的时候也大大咧咧,以为养好胎就行,生下来,宝宝饿了自然会吃,累了自然会睡,给一个小娃娃换换尿不湿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伴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随着初为人母的喜悦接踵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手足无措。你会发现婴儿喂养并不是影视剧里怀抱幼崽、淡然微笑的温暖画面,甚至有的新手妈妈听到听到“喂奶”两个字就是条件反射地一哆嗦。生理性涨奶、乳丨头皲裂、堵奶……每一个带来的疼痛都不亚于生产时的宫缩。相比起来,月子里需要顶着刀口疼一到两个小时喂一次奶的疲惫显得微不足道。那时候起来喂夜奶,看着窗外远远近近零零星星的亮,一小格一小格方方正正的灯光穿过凉凉的夜色投射进你惺忪的睡眼,就像得到了无声的温暖陪伴——凌晨的冷冽里,那亮着光的窗格后,是不是也醒着一个哺乳期的妈妈呢,她夜奶完后是不是和我一样还没睡着就又要开始下一轮哺喂呢?

宝宝哭,是没吃够吗?宝宝闹,是吃多了胀气吗?宝宝扭来扭去,是不是嗝没有拍出来呢?刚过了哺乳磨合期发现宝宝拒绝吃奶,厌奶期到了!你终于要断奶迎来大解放了,他又哭得撕心裂肺抓耳挠腮不肯吃奶瓶——单围绕喂养问题都能出一个育儿专家!
这会儿就想到幼时和小伙伴围着猪圈看小猪吃奶的场景:猪圈因为母猪要生产提前被打扫地干干净净,一打粉嫩的小猪娃卷起尾巴,眼睛都还没睁开,就你挤我、我踩你地挤挤挨挨地精确找到乳丨头,哼哼唧唧吃得滋滋作响,吃饱了就三五个挤成一团,眯着眼睛发出满足的梦呓。间或猪妈妈渴了、饿了、不耐烦了,潇洒地起身就走,满腹的猪娃就挨个扑簌簌地落下来,是真的“大猪小猪落玉盘”。看得很专注的我们和小猪一样,给太阳晒得舒舒服服暖洋洋的。
那时候,离当妈还很远,也万万想不到自己和哺乳这件事有什么关联。更不知道,人类幼崽吃奶这回事往往没有回忆里这抹滤镜,乳头凹陷、舌系带短、含乳不当是母乳喂养的第一道拦路虎,当你在疼痛中和幼崽纠缠了半天还没喂进一滴奶,所有人都在指责正在满头大汗努力又虚弱的你的时候,才一边记起当初猪妈妈喂奶那种悠闲和自然,一边质疑自己孕期似乎没有为当妈这件事做足功课。
是的,养好娃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本能就好了。一方面,医院里并不太重视养育知识的普及,每次都是一堆化验单,而没有医生提醒你是不是有到“妈妈课堂”准时打卡听课。当然对于还有工作在身的准妈妈来讲,大着肚子一趟趟的孕检、看结果、复查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闲暇,留给学习育儿知识的时间就显得很局促。一方面是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差异,即使你全方位学习了育儿知识,在手忙脚乱的实战中也不一定能说服你那已经有生养经验的婆婆/妈妈,而且书和经验贴里的说辞仿佛是专为天使宝宝定制的……总之,成为妈妈这件事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你和人类幼崽一样,要经历很多个艰难的“第一次”。
从孩子满月体检,你知道了什么是生长曲线开始,就迎来了焦虑的第一步:为什么宝宝的身高/体重不达标?为什么别的宝宝都会爬了他才只能翻身?都三岁了只会说叠词是不是自闭症……慢慢到关注他的每一次成绩,祈祷他的早恋期间不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担心青春期把自己关在房门里的他会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发愁他的学业、事业、择偶、育儿……当妈就是要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开始操心,直到自己死去那一刻。

说静等花开,孩子会像种子发芽一样自己长大,然而父母的爱和引导就是阳光和雨露啊。那些宣扬放手和鸡娃的言论制造者一样,都在贩卖焦虑,或者说我们奔跑的速度达不到相应的社会标准时,都会焦虑。
虽然剪断了脐带,但娃的成长是一道每时每刻悬在你头顶的无形KPI;你觉得血浓于水,而娃总是要脱离父母和家庭独当一面。如果焦虑不能避免,就坦然接受它吧。
养娃就像吃辣,辣其实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刚开始舌头就像被蛇咬了火烧火燎地疼,然而这疼痛让你的大脑源源不断的产生内啡肽,会让你爱上这种大汗淋漓的感觉。
养娃是场马拉松,身在其中了,也就会对这种疲惫慢慢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