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1年度阅读总结 |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疫情的第二年过去了。自由的出行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精神漫游显得格外珍贵——还好,我们可以在众多书影音作品里,在不同的故事里,延伸感官,丰富情感体验,加深对世界的认知。 文字和影像,哪个更打动人呢?似乎很难得出一个清晰的定论。但大多时候我确信,文字间缓缓诉诸的细腻情感,和无限留白的思考与想象空间,是无法被任何镜头语言所取代的。所以即便从影音中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我们也要去阅读文本,去沉浸心灵,活跃大脑。
2021年我的总读书量和去年持平,平均每个月读完3本书左右。整体阅读电子书的数量多于纸质书,因为电子书的资源获取非常方便,也适合做通勤阅读;想要收藏,或者比较难读,需要多做笔记的我会倾向于购买纸质书。
科幻小说依旧是我阅读得最多的内容。其次,幻想类、自然艺术类和社科类是读的较多,且非常感兴趣的题材。另外,我个人阅读的一个较大的偏好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地阅读一个作家的创作。观察他的文学成长痕迹,就像一场有趣的探索游戏。所以,我的2021年的读书总结会基本围绕作家和作品门类两个方向来展开。
⚫️年度最爱作家 温暖明亮的梦境精灵
—— 伊塔洛·卡尔维诺
最近两年的秋冬都在读卡尔维诺,总是能透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一种「从冬天望向春天」的希望。
卡尔维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三本中、长篇小说组成。这三本小说的主人公形象都非常鲜明,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就是:有个分为两半的人的形象,他的两个半身不仅不死,而且还独立地生存着;另一个形象是,一个青年爬到树上,在上面攀来攀去,不再下到地面上来;第三个形象是一件内中无人的铠甲,四处行走,独自讲话,仿佛有什么人穿着它似的。不过,相较于最出名的系列作品,我更被他短篇小说中高度浓缩的奇妙魅力所吸引。
前年读他最著名的短篇集《看不见的城市》,惊异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轻盈的语言。过去的一年又读了6部他的作品,按个人喜爱程度大致排列分别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马可瓦尔多》、《帕洛马尔》、《美国讲稿》、《宇宙奇趣全集》、《最后来的是乌鸦》。
卡尔维诺最神奇之处应该就是他多变的风格和作品里各种精妙的平衡。或许得益于成长环境和作为园艺师的父亲和植物学家的母亲,卡尔维诺的很多作品里都让人感觉他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到处观察的孩子,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喜欢沉思的,博学多才的智者。
他笔下有纯真寓言式的内容,对生活最细微之处漫画般的可爱描绘;也有诡谲荒诞的故事,对人的异化,对现实的讽刺;以及创新、实验性的作品,将先进科学与远古神话融合,思想寓于奇绝灵巧的写作技巧中。青年时期经历二战,却始终是乐观派的卡尔维诺,积极参与政治,也写作出不少战争题材的内容,严肃沉着中竟也能生发出童话般的面向,轻与重相调和。
因此,我认为任何一个读者都能从他的作品中至少找到一本非常贴合自己阅读喜好的书。
2021年我最喜欢的三部卡尔维诺作品:
▫️No.1▫️
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一辆火车头呜呜地鸣叫着,活塞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本章的开头,一团烟雾遮盖了第一段的一部分。
十个只有开头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一部元叙事小说。采用独特的第二人称视角,记叙"你"在书店内读到了一本未完的书,在寻找这本小说的完整版过程中,接连又读到九本风格各异却同样没有结尾的小说。这样有趣的,嵌套故事的写法与《一千零一夜》类似。
也或许人生中每一个欲与他人讲述的故事都是这样——飘渺的,迷离的,碎片的,充斥着神秘与未解。所以一个故事总是指向另一个故事,一个事件总是牵扯出另一个事件。在打碎了时间的维度里,言语与画面,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缠绕,跳跃,旋转。
▫️No.2▫️
马可瓦尔多追着他的云,走过街道、马路和广场,他伏在车把手上,跟着开足马力的发动机突突突地颠簸着,浑身被裹得只剩下凸在外面的鼻子,他身后的植物追着雨的轨迹,就好像是云把雨往后面拽,而雨又被树叶缠住了,于是这一切都被同一股力量拖着跑:风、云、雨、植物、车轮。
读《马可瓦尔多》就好像看着卡尔维诺在面前展开一张素描纸,他用笔沙沙地在上面塑造着人物和城市的四季变化,不断丰富细节,变换色彩。
忽而他擦除了一切,留下像浩瀚的白雪地那样空白的纸张。而我脑海里,关于这个小工,这座城的想象依旧跳跃。
▫️No.3▫️
帕洛马尔心想:“如果时间也有尽头,那么时间也可以一个瞬间一个瞬间地加以描述,而每一瞬间被描述时都会无限膨胀,变得漫无边际。”他决定开始着手描述自己一生中的每个时刻,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了。
卡尔维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以第三人称写的自传”,充盈着岁月沉淀出的对万事万物的哲思。 帕洛马尔“向高、向外、向宇宙其形式多样的外相”,也“向下、向黑暗、向内部的深渊”,他“在一个充满着破碎和刺耳噪音的世界中寻求一种和谐”。
⚫️年度推荐科幻作家及作品
1. 磁带的AB两面
——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和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身处冷战中两个对立阵营的科幻作家PKD(菲利普·迪克)和莱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作品思想就如一盒磁带的AB面一样。犹太背景的莱姆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但对二战有着深刻记忆的他将大量笔墨集中于人类贪欲和极权讽刺,关心人类共同体;而经受童年创伤、婚姻失败的PKD,一边在毒品中麻痹自己,虚幻难辨,一边着眼于描写孤寂失意的个体。这样截然相反的作家,却有着相似的癫狂想象和哲学性的思考。因此也曾有过跨洋互信,才子间的惺惺相惜。莱姆曾说美国的科幻小说都是"地摊垃圾",唯独对PKD的作品赞誉有加,甚至帮助他在波兰出版推广。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多半是PKD的精神状态导致),二人关系破裂。
A面
菲利普·迪克
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说写作《神经漫游者》的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cyberpunk)之父」,那么菲利普·迪克就是「赛博朋克的祖父」。PKD早在其出版于1968年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就已经开始了对「赛博空间」、「人工智能」和「反乌托邦」三大母题的探索。我同样非常喜欢的,根据这本书改编的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和2017年衍生出的《银翼杀手2049》,也被誉为赛博朋克电影的经典。
PKD不可思议的独特风格深受大银幕的青睐。实际上,他已有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并影响了众多新的影视创作。中国科幻作家韩松曾给予PKD这样贴切的文学评论:
"他的文字黑暗、混乱、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常常是梦呓般的对话,主角也像是活在别人的梦里,世界随时会发生翻转,还弥漫着神秘和错位,叙事常常不连贯,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体论情结,是东西方文化碎片的混杂,贯穿了哲学或准哲学的沉思或抽搐。"
2021年阅读作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少数派报告》、《尤比克》、《流吧,我的眼泪》
▫️最推荐作品▫️
“罐身上面,”斯潘尼什继续说,“有一个硕大的金色单词闪闪发亮:Ubik。没有其他词。就这一个怪词。然后这只手再次握住喷雾罐,手掌手臂都消失不见,退隐到一片灰色阴霾中。今天仪式前我查了字典,给公共图书馆打了电话,居然没人知道,连是哪种语言都不清楚,字典里没收录。图书管理员说不是英语。有个拉丁词跟它很接近:ubique,意思是——” “无处不在。”乔接口说。
一个问题贯穿始终:尤比克的广告随处可见。它到底是什么?
这本小说完成于1966年,其多个理念及设定被日后无数经典影视作品借鉴。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典型地体现PKD本人世界观和哲学观的作品——PKD总是在意识深处思索存在的本质,思索哲学层面的「庄周梦蝶」,量子力学层面的「薛定谔的猫」。
读《尤比克》就像是进入了他嗑药后神经错乱又浑噩的梦里,开始有点迷幻不知所云,逐渐到达嗨点顺势起飞,在烟雾缭绕里任意起伏穿行,但也不断质疑着、抗争着世界和人生的真实性,挣扎着寻找答案,却最终也没有得以明确。
B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2021是莱姆诞辰的100周年,波兰政府特将其称作"莱姆年",并以"我已见过未来"为主题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纪念活动。随着译林出版社推出包含其六部代表作的"莱姆文集",这也是中文世界首次大范围地认识这位顶级科幻作家的一年。智商180的莱姆精通技术,想象力超群,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预见到了包括互联网和虚拟现实在内的多种重要技术的出现。但他自称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紧紧围绕「去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语言时而幽默辛辣,痛斥技术的无限发展和信息爆炸。
2021年阅读作品:《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其主之声》、《莱姆狂想曲》
▫️最推荐作品▫️
老鼠们一边啃着叶子,一边用爪子理顺胡须,越长越大。再长大一点,我想,可能就可以骑了。我就像一棵树一样渴望阳光。远处仿佛有断断续续的雷声传来,有什么东西轻轻落下,然后是一阵低沉的隆隆声,像是走廊中的回声,然后我开始变红,变黄,最后我的叶子随风而去。什么——我吃了一惊——这就到秋天了?
以上是书中描述,人口爆炸导致人均资源匮乏的未来社会使用致幻剂麻痹大众的想象。 整本书中有非常多这样,离奇又趣味诙谐的描绘,展露出莱姆巴洛克和狂野的一面。我阅读的全程都在直呼过瘾,也因而明白为什么科幻界总是把莱姆和PKD相提并论了。这本《未来学大会》的风格甚至比PKD还要PKD。
同时,它还将丰富的议题和概念叠加——人口爆炸,全球变暖,液氮玻璃化冰冻,真实与虚幻,多重幻觉,心化社会,“语言未来学”……有趣的是,和《尤比克》类似,这本书也创作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并同样被认为启发了电影《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重要概念(如"红蓝药丸"的选择和多重梦境)。
2. 2021大火科幻之作
“我觉得该分别了。”我说。 “是时候了,”他说,“我们这就去拯救家园。” “好。” “你脸上在漏水。” 我擦擦眼睛。“人类就这样,不用担心。” “明白。”他推动身体回到气密过渡舱的门前,打开后又停在那里,“再见,我的朋友格雷斯。” 我谦和地摆手。“再见,我的朋友洛基。”
著有《火星救援》的作家最新推出的作品,在2021年席卷各大图书畅销榜单,被Goodreads评为年度科幻,也被包括比尔·盖茨、奥巴马在内的众多名人列入年度书单。而由帅气的高司令担任主演的同名电影已经在拍摄中。
抛开书中列出的复杂烧脑的工程计算,这确实是一本读起来很轻松,也是迄今为止读到的少数具有「温情」宇宙观的硬科幻小说,勾勒出对外星生命天真又温柔的想象。一本正经说着“你脸上在漏水”、“拳头撞我”,并且总是在摆弄什么东西的洛基真是可爱得过分。地球人格雷斯和波江b洛基——这两个在孤独宇宙中相互支撑的人,最终完成了两个星球的梦。
⚫️年度推荐艺术类作品
1.
当我在大都会东京的车厢里摇摇晃晃时,当我置身于你推我搡的嘈杂人群时,我会忽然想起北海道的棕熊。就在我生活在东京的同一个刹那,棕熊也在日本生活着,呼吸着……此时此刻,正有一头棕熊在某处的山林中跨越倒地的大树,强有力地前进着……那应该就是“万物平等共享同一条时间轴”的神奇吧。在那一刻,世界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识。我虽然还小,却在感观层面第一次真正把握住了世界。
少年时期就开始对陌生土地的自然感到好奇并向往的星野,最终离开了东京,旅居阿拉斯加20年,成为了著名的阿拉斯加野外摄影师,拍摄了无数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和动物影像,并坚持写下大量极其清透的随笔,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到这片神秘遥远的极北之地的魅力。
阅读《旅行之木》恰巧是在室外温度达到零下的日子里。那远北的微风,穿越阿拉斯加的山谷,穿越冰川,穿越苔原,透过星野纯净温柔的文字,仿佛吹拂到冬日北京,正在温暖屋内的我的脸颊上。此后的某些忙碌的都市时刻里,我想我也会忽然想起——在「另一种时间」里,驯鹿大军正在北极圈内迁徙;北海道的棕熊穿过山林,跨越倒地的大树前行;阿拉斯加的洋面,喷着水柱的座头鲸在雾气中一跃而出;或许又有一棵云杉,被冲进白令海,继续着没有终点的旅行。
2.
克劳德夫妇没有改变国会大厦,但借着将国会大厦包裹起来,然后再予以揭开,他们却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公共机会,让德国民众得以和该国最重要的政治建筑重新建立起新的关系。这项举动让德国得以把这座国会归还给自己。《包裹国会大厦计划》是一种世俗政治形态的洗礼。洗礼是个象征性的时刻,让人卸除昔日的过错,重新投身于未来。政治艺术扮演了一种关键性的角色,能够一面坦诚自己对过往的罪行怀抱内疚,同时又可让国家学习重新开始。
2021年,被包裹的巴黎凯旋门图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凯旋门为什么被包裹起来?这其实是一对艺术家夫妇自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的,名为"包裹计划"的艺术创作。通过在凯旋门表面覆盖幕布,缠绕线绳,「使其变成一座有生命和呼吸的建筑,表面随风而动并反射阳光,让人想要靠近触摸」。 在艺术与政治的这一章里,作者就以这对大地艺术家夫妇在1995年把德国国会大厦包裹起来的创作为例,阐述了政治艺术帮助国家疗愈的作用。通过改变人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增加公共空间内的互动形态,进而产生影响。在本书中,作者还阐述了艺术在其他领域的用处,以及传达「艺术的真正目的是要创造一个不再迫切需要艺术的世界」的观点。
⚫️年度推荐哲学类作品
我第一次阅读萨特和海德格尔时,并不认为哲学家的个性或传记的细节有多重要。这是当时哲学这个领域的正统信仰,但也是因为我太年轻,没有多少历史感。我沉浸在概念之中,没有考虑到它们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它们与其创造者稀奇古怪的人生经历的关系。管他什么人生,理念才是最重要的。 但三十年后,我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
作为入门级的哲学史科普,这本书用轻巧的语言谈着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聊着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八卦轶事。因此我兴致盎然查着相关资料,做着笔记,用了几个下班后的晚上,就将这本五百来页的书酣畅淋漓地读完了。
确实,哲学家们除去那层似乎遥远而严肃的身份,也是复杂而有趣的存在——在存在主义这座生气勃勃的咖啡馆里,胡塞尔品味着经验的咖啡,海德格尔像小男孩一样盘着腿闭眼做梦,萨特在想象的热带丛林里挥斧开道,波伏娃想要嚼碎会开花的扁桃树和彩虹般的牛轧糖,梅洛庞蒂快乐地舞蹈,加缪想念他地中海的太阳,雅斯贝尔斯赞美无限海洋,旅行者马塞尔思索流浪。
⚫️年度推荐中国现当代文学
1.
午风中林叶轻摇,群山如在梦寐中,杜鹃懒懒地叫。我们一前一后,走在将来的回忆中。我恍恍惚惚,又想起我的钥匙来。我想到日光此时正映照溪面,将一些波光水影投在那碑上,光的涟漪在字迹上回荡,在青苔上回荡,青苔在一点一点滋长,里面藏着我的钥匙,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就这么想着,我一路走下山去,不知何时会回来。
终于要聊这本书了。
陈春成的文字是我近几年读到最美、最玄妙、最惊艳、最有余味的。如果把汉语看作玉石,那他无疑是那个能在上面雕刻出一个仙境的人。
过去的一年,我和身边无数朋友推荐了这本散文集,因为实在太喜欢了。但和读《存在主义咖啡馆》时的那种喜爱又不同,我总是舍不得读完这本书,想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哎,他的文字造景能力让我觉得用任何语言去试图表述都会自显黯然。
我要把更多空白和一个优美的省略号送给这部作品。
......
2.
然则人生的“最后目的”究竟是什么?答案可能是:人生根本没有目的。造物主创造了一个谎言,野心、欲求、希冀、快乐、性欲……都是制造这个谎言的原料,缺少一样,人就容易获得真正的觉醒。人是不能醒的,因为造物主不允许有这种现象。大家都说“浮生若梦”;其实是梦境太似浮生……
第一眼看只觉得是个名字不好读的作家,进一步才发现,原来他就是启发王家卫电影《2046》灵感的作家。而这本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书,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
书中刘以鬯只是在借「酒徒」之名,道出心中所想,并反映当时其所处的香港社会。一方面是「酒后吐真言」,一方面「酒后失言」的可能又能获得某些人的宽恕。
“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弥散的酒气里尽是细碎的,错杂的感情。事俱商业化的社会里,向着心中理想更像是成年的奢求。矛盾啊,梦实皆妄。于是,“理想在酒杯里游泳。希望在酒杯里游泳。雄心在酒杯里游泳。悲哀在酒杯里游泳。警惕在酒杯里游泳。”失落的酒徒,陷入永远无解的苦楚循环。
⚫️年度推荐外国短篇集
1.
暮色渐浓,夕阳给万物抹上金光。没有棱角的灰石向着它们念想的欧罗巴赫然耸起,也漾在这片晚照中。落日信手点染的,还有未长成的云杉、往低处藏躲的地衣、精致而不失刚健的蕨类、根茎如神经般虬结的苔藓、瘦小而强硬的越橘。灰暗的雨飑斜斜地从海上扫来,又骤然远去,不由分说得如同趁人不备的劫掠者;所过之处,所向之地,尽管仓促,都转眼间湿透了。此时,透彻的水珠捕获余晖,把彩虹的万般旖旎都收纳承托起来。港口之外的远方,陆地不可及之处,酝酿着的小暴风雨正在迅捷地逼近。那里海的蔚蓝都暗淡成灰色了,因为雨,因为距离,因为目光也会疲惫的。
似乎移民文学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丝灰色的雾调。
从不列颠群岛漂洋过海的凯尔特人后裔,带着对故土永久的思念,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这片苍凉一角继续着世世代代粗粝的生活。他们的耳畔或许还会时常响起来自遥远的苏格兰高地上,伴随着冷雨的寂寥风笛声。而这之中,还伴着这里年长一辈无法挽留住年轻人出走的辛酸。
我好像闻到迎面吹来的大西洋海风有着淡淡的咸味,又似乎夹杂一丝朗姆酒的甜腻。此刻,码头旁停泊的船只摇摇晃晃,浪潮不停拍打着粗砺的沙石,象牙色的海鸥在空中回旋嘶鸣。于一片灰蒙蒙之中,独守在这里的老人眺望远方,和这布雷顿角一样,满是深情,满眼失落。
2.
我像梦游者那样起身,走遍了所有房间,走遍了所有的角落,好像我拥有全世界的时间。东西很多,但没有书。有个房间是锁着的,没法进去。后来,我心里空落落地回到客厅,在埃米利奥坐过的那把椅子上坐下来。在此之前,我还一直没问过她伴侣的事。此时便问了。索菲娅瞅瞅我,微微一笑。我想,这是我俩重逢后她第一次微笑。轻轻一笑,但是非常灿烂。他走了,她说,不会再回来了。后来,我俩穿好了衣裳,出门去一家比萨店吃晚饭。
13个短故事黑暗混沌,孤独苍凉,奇异诡谲,带来了奇特新鲜的阅读体验。
有人说读波拉尼奥很像是午后在公园偶遇了流浪汉,他陈述的故事内容肮脏不堪,并不曲折。并且在你还没完全搞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前,他就走了,你们此后再也不会见面,你却会永远记得那天公园里的夕阳。
或许对于拉美文学而言,碎片化的才谓之以故事——讲述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因此无所谓叙事的完整,而情感永远在流动。
⚫️年度推荐人物传记
崔娃(特雷弗·诺亚),是一位来自南非的喜剧天才、知名主持人,也是我最喜欢的脱口秀演员。丰富非凡的生活经历,乐观的心态,加上天赋般的口音模仿能力,让他成为了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每个单口专场的内容及表现都十分精彩,也推荐给大家,全部可以在b站上找到。 其实前年我已经读过BORNACRIME的中文版,但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禁代入、想象崔娃的语气,认为原文会更贴切生动,就买来原版又读了一遍。
崔娃在本书中记述了自己的成长回忆,背后也包含了众多社会问题。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降生的他被认为“天生有罪”,无法与生父正常相见,而在人群中又要像"变色龙"一样生活。但异常幸运的是,他有一位格外睿智、特立独行的母亲陪伴、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向贫民窟外的广阔世界。他们二人一起开着生活的玩笑,对抗着生活。
这本书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惊喜和思考。也再一次让我看到,是每个人身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做出的种种选择,造就了如今的我们。
-𝙏𝙝𝙚 𝙀𝙣𝙙-
最后,再引用崔娃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未来阅读的提醒:
"Hustlingis to work what surfing the Internet is to reading. If you add up how much you read in a year on the Internet—tweets, Facebook posts, lists—you've read the equivalent of a shit ton of books, but in fact you've read no books in a year."
希望新的一年,多一些专门的阅读时间,减少碎片化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