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早教花费20万,上学后成绩却垫底,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和几个朋友小聚,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往日热衷分享育儿经验的西姐却沉默不语,半响她才说了一句:“你们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西姐是我们几个中结婚最早的,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最用心的。
她儿子瑞瑞从10个月开始上早教,3岁后上私立贵族幼儿园,加上各种兴趣班,在上小学前,西姐花在瑞瑞教育方面的钱就已经有数十万。
原以为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在上小学后能鹤立鸡群,让老师惊艳,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瑞瑞上学后表现得很一般,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居然比她隔壁邻居放养的孩子还低几分,最郁闷的是,瑞瑞还产生了厌学心理。
西姐说自己很不甘心,也想不通。
给孩子尽早尽多的报早教班兴趣班,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一,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双胞胎爬梯实验。
格塞尔选取了2个不足1岁的同卵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卵双胞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研究对象在智力性格情绪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格塞尔让哥哥在出生后48周的时候开始学习爬梯子,按着实验设计,格塞尔每天训练他15分钟。
在训练过程中,小哥哥经常摔倒哭闹,很是辛苦,经过6周的艰苦训练,他终于能独立地爬上了楼梯。
弟弟则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比哥哥晚了4周,但只花了2周,他就学会了爬楼梯。 和哥哥相对比,弟弟不但学习时间短,效果好,还表现出更强的学习愿望。

实验结果让格塞尔很疑惑,先训练练习多的哥哥在爬梯上并没有比弟弟表现更优秀,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疑问,格塞尔又对其他的同卵双胞胎进行数字记忆,玩积木等实验。
从实验中,格塞尔得出一个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与生理上的成熟,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才10个月的瑞瑞就被送去上早教和兴趣班启蒙,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和才艺,但拔苗助长不但没有帮他开启智慧,还让他提前感受学习的压力,让孩子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和产生厌学心理。
二,那要怎么办呢?
首先,接受孩子的平庸,找到平凡中的闪光点
在热播剧《小舍得》中,由蒋欣饰演的田雨岚从一开始就疯狂“鸡娃”。
一次,颜子悠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妈妈说:“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但田雨岚的反应却是,还要让我怎么爱你?最后在她的疯狂掌控之下,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在《正态曲线》说: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极少极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而聪明人的孩子大多也没那么聪明。
作为父母,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平庸,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不要把成绩当做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和决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成长。
其次,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教育专家卢勤说:“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威廉·希迪斯从小被称为神童,6个月就学会了26个字母,18给月就能阅读《纽约时报》。3岁时对高数产生兴趣,4岁精通法文,9岁考入哈佛大学。
因为被赋予过高的期望,希迪斯后来不堪负重精神崩溃了,在经过治疗康复后,他再也无法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只能做一些普通的工作,在46岁时病死在自己的出租屋里。
按理说,这样一位天赋秉异的神童,应该会过上令人羡慕的人生,但他最后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和快乐,用分数和成绩畸形鸡娃。
最后,帮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心理体验
在泰国短片《每天努力一点点》中,小男孩在足球场上屡屡受挫,教练的质疑,让他非常的沮丧和伤心。
但妈妈却始终不放弃,用微笑和语言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心理体验。
比如她会说:“你以前不会用头顶球,现在已经能顶得特别好了。”“追不上别人没有关系,只要努力超过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好了。”

在男孩自己的努力和妈妈的鼓励下,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也慢慢地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球技也越来越好,男孩从尝试,实践和妈妈地鼓励中,慢慢建立起自我效能,获得自我肯定,觉得自己能行!
这种我能行的心态,让他学会遇到挫折不退缩,遇到问题不害怕,敢于面对和迎接挑战。
三,养育你所拥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所期待的孩子
北大的丁教授和夫人都是高材生,但女儿却是个“学渣”,当被问及“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庸小孩吗?”时,丁教授说:“可以接受,而且是必须接受,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它,对于谁都好”。

接受孩子的平庸,不是放弃孩子,承认孩子的平凡,不是从此躺平。
而是在认清事实,接受现实,摆平心态,无条件接纳孩子,给孩子信任和自由,同时去寻找更适合教育孩子的方法,用陪伴坚持和鼓励,带孩子走上更适合更好的路。
就像《反思的爱》中所说:你要养育你所拥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所期待的孩子。
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喜欢就奖励俏妈一个赞呗,谢谢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