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科学与社会—从科学哲学谈起 笔记
科学本身如何理解?(19世纪之后,科学和哲学才开始分离。)
#当今:
科学表现为一组命题与陈述,拒斥形而上学。
科学命题有可证实性,能够还原为观察陈述。
#历史脉络:
1. 归纳主义科学观(常识、经验的科学观)
弗兰西斯·培根:人类知识唯一可靠基础来源于观察,再通过感官通道对观察到的经验事实的归纳,最后上升并演绎至定律、理论乃至普遍原理。(《新工具》)
“观察——归纳——演绎——符合逻辑的理论”
前提:感官正常,并对观察能够做正确的记录
对归纳的要求:足够的样本量
对归纳主义的挑战:
a. 不存在真正中性的观察。需要理论先行。
b. 归纳的推理的局限:无可穷尽性,而任何归纳只有有限样本。(i.e.归纳主义火鸡)
虽然后来以概率论修正,但根本问题依然存在,“对无限来说一切概率皆为0”
2. 证伪主义的科学观
波普:经验事实、经验观察虽不能证明,但可被经验事实、经验观察证伪。可证伪性就是科学的诚实性。
-已被证伪:过时的科学命题
-可证伪的:现行有效的科学命题。可证伪性越高的命题越具有优越性(因为这种命题本身会更精细)。好的理论可以长久的经历被证伪的挑战,而不被证伪。
-不可证伪:非科学命题,是形而上学命题
“大胆猜想,仔细论证。” (波普:《猜想与反驳》)
挑战:领域不断细分,切碎。
3. 历史主义的科学观(库恩,拉卡托斯)
1960年代,库恩提出,需要回到科学史理解科学。“无论归纳主义还是证伪主义的科学观,都与科学史不吻合。”
科学史中很多理论本身提出后,本身遇到的经验反证据非常的多,但理论并未因此消逝和淘汰,原因在于科学具有韧性,科学理论有大量的初始条件和辅助假设,出现经验反证据时,可以用原始条件反驳,而在过程中理论自身也得到成长。i.e.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理论是正确的,而经验观察是易缪的。
回到科学史:不仅是理论和经验的竞争,还存在理论与理论的竞争,是社会历史的问题,类似于政治问题和社会信仰的转变,需要深入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超越了之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范畴,从社会和历史变迁的角度理解研究科学。
批评与挑战:库恩的理论进入非科学领域,科学变成了“当代人的信仰”,失却理性和逻辑。
拉卡托斯:认为库恩无视了科学理论的进步与反运动。但是他又有大量和库恩类似的观点,比如认为科学理论(“研究纲领”)由里到外有硬核(世界观铺设)、保护带(可变的诸多假说)、启发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三层,可渐次地回应对科学理论的冲击。
4.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一切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过程来说明人们的观念、理论的发展过程。“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何来自然科学?” 近代科学以近代社会生活作为基础。
海德格尔:“意识是此在在世的方式。”
i.e. 海德格尔提出,如今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希腊哲学史,本身就存在问题。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轻重对下落速度的有影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则以科学方法推翻。但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和近代科学理解的运动(几何学均质化)是两种范式。
科学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有童年,壮年,也会有衰老和死亡。这将取决在“现代性”行将闭幕的时候,新的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将从何处找到其知识的样式,可能是好几代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