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矿工诗人陈年喜

最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矿工诗人陈年喜的作品。诗集《炸裂志》、非虚构文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散文集《微尘》。应该说,相对于其他人来说,陈年喜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自从不能做矿工以后,因为写作,做了一份文案的工作,同时,还在持续出书,今年,他还有一本诗集将要出版。
按下他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不表,相对于其他拥有同样工人标签的作者来说,陈年喜大概是幸运的,尽管这种幸运是一种极低的概率的筛选。
陈年喜的诗歌和散文,大多都是写矿工生活,作为一个爆破工人,他到过的地方,遇到的人,经历的生活。这种游走的生活,让他的经历,比普通人更加深刻。这种时刻离黑暗和死亡比较近的工作,让他对生活,对生命和人更加的敏感,所以他记录下了很多可以成为诗的瞬间,写下了很多遇到的人。
但他的诗歌和文字,大部分是灰色调的,或者说是带着悲情和苦难的,一部分是源于工作,让他更容易遇到苦难,一部分是源于生活,他更愿意写下这些苦难的故事,就像是一种发声,一种怒吼。
喜欢读散文的人,大概会喜欢陈年喜的散文,从散文中,可以看出他热爱读书和文学,他会用克制的文字,有意无意的去模仿一些大家的用词或者表达风格。加上那些饱经风霜的故事。整体来说,他的散文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对苦难的记录。但这种苦难可能时时刻刻都发生在中国的很多角落,而像陈年喜这样记录的人或许并不多。那么他的散文书写就多了一层意义。
他在为矿工们立传,尽管只有短短几千字,但描述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和人,其实已经足够了。
再说说陈年喜的诗,读了一些当代诗人的诗,很多诗人喜欢写一些高深的名词或者名字,进而浇灌一些词语的组合,极大的跳跃和写意,把这个当成一种诗歌的气质。这一类诗歌喜欢让人看不懂。而陈年喜大概不是这样写诗。他的诗歌是混着生活的味道,跟着他走进矿井,穿过他乡和大山。陈年喜最初因为诗歌而暴的大名,相对于散文,他的诗歌更加凝练,充满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陈年喜这样的人,开始不断被推上镁光灯,也走上了出书的道路。比如,大家熟知的余秀华。也是从诗歌开始,不断写诗,然后写散文,出版诗歌、散文。这个曾经被越来越多曾经垄断的书写,已经渐渐重新走向民间,走向更多的底层,这对于丰富和表达,对于认识我们生活和身边的多样性,也是一种幸运。
读完陈年喜,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他经历的独特性。对于写作者来说,一种丰富的经历,其实就是一种写作上的财富。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说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莫言小时候,当别人在读书的时候,她就跟着母亲下地,听母亲讲故事,后来很多故事和想象,则从他听过的故事里面来。作家刘震云也一样,他认为最智慧的是身边的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很多的话语和故事,也被他直接写进了书里。
小说如此,散文也不例外。刘亮程写《一个人的村庄》,很多充满哲理的语言,也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来自于他的亲人们。所以,我们一辈子都在向人世间,向民间学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曾经以农村为题材的书写,逐渐转移到城市,然后转移到城市之后,弊端也开始显现,越来越多人开始写浮华或者说脱离了真实的作品,容易掉入学院派固有的窠臼之中。
好在还有一批像陈年喜这样的写作者,陈年喜说他从中学时候,就开始写诗,这样一种坚持,纵使不是天赋使然,也足够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