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笔记-社会心理学(戴维)- 从众和服从
“普通人心中即使没有任何仇恨,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可以成为可怕的破坏活动的执行者。” -- 米尔格拉姆
一、从众的概念
a) 从众即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b) 顺从:外部力量施压违心的从众
c) 服从:由明确的命令,规范等引起的从众
d) 接纳:发自内心的从众
二、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a) 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确定光点移动距离,实际上为似动现象
i. 信息对从众影响强大
ii. 规范形成会持续很长时间
iii. 易受暗示性(打哈欠)
iv. 变色龙效应: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情绪
v. 群体癔症:人群暗示往往以群体妄想的形式出现—自发的传播错误观念
b) 阿施群体压力研究,多人一致咬定错误,会使他人选择同样的错误
c)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测试个体盲目服从权威的可能性
i. 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解释向民众开枪的难度,需要对军人进行情感隔离
ii. 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权威以面对面的方式服从性大于间接方式,权威的替代人发布命令效果更差
iii. 机构的权威性,组织的命令强于个人的命令
iv.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别人如果服从了,我也可能服从
三、预测从众的因素
a) 3到5人的群体就可以引起明显的从众行为
b) 群体内多个小组的一致性,比单一大组引发更强烈的从众行为。比如一堂课,几个讨论小组的意见都一致,新加入者更容易从众。反之,如果一堂课没有划分小组,新加入者的从众行为较之更弱
c) 有人破坏了群体一致性,会降低群体影响力。注意“破坏”,必须要以一种可获得的方式传递清晰地不一致信息。如果只是默默反对,群体影响力未必受到影响
d) 群体凝聚力与从众行为正相关
e) 地位高的人更容易引发从众行为
f) 公众场合比私下更容易从众,注意公众场合也包括网络中,比如网络教室,直播课比录播课导致更高的从众行为
g) 自我意识强烈,智力水平高,人格独立强,足够的事前准备/预期/承诺,从众行为较弱
四、影响从众的原因
a) 规范影响:我们想要获得别人的渴望(阿施实验)
b) 信息影响:我们想正确行事的渴望(谢里夫实验)
五、从众的个体差异
a) 人格
b) 文化
c) 社会角色
六、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a) 限制个体自由通常会激发“逆反”,反从众(不是中科院考试的反从众概念)
b) 大部分个体对于和他人完全一致从心底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