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栗的枝头,你被郑重摘取,这正是成熟的意义

三 行 诗· 不 确 定 的 果 实
嘉宾评委/ 何小竹、光诸、蔡军
1月4日我们发了何小竹的一首《等贵州下雨》,借此推出主题为“不确定的果实”的三行诗赛诗会。此次赛诗会共收到860余篇诗作。
本期赛诗会是读睡联合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新媒体平台“YOU成都”推出的一次有奖诗歌征集,获奖诗歌作品将有机会被呈现在“2021成都生活美学大赏”活动中,成为串联一张城市美学榜单的灵感。










这一期的“三行诗赛诗会”和以往有一点不同。这一期获奖的10首诗将有机会在“YOU成都”举办的“2021成都生活美学大赏”的颁奖活动上作为串场词采用。
我相信,来自民间诗人的佳作,一定会好过一群已经很疲惫的媒体人挤出的脑汁;“三行诗赛诗会”的获奖作品肯定会给颁奖会增加不少灵动的文化气息,在一点上,“2021成都生活美学大赏”是会被其他活动所羡妒的。
作为评委,我发现有不少参赛者得知上述信息之后,刻意往“成都”靠拢,结果这样的作品一首也没有入选,这也说明只有真正有感而发的诗歌才能打动人,刻意“有用”的诗歌却往往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受到欢迎。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有一点哲学意味,也许具有“语意学”的价值。我对哲学话题一直保持敬畏的疏远,这里只谈谈我看到的现象。关于“果实”这个词,我发现多数作者想的都是苹果、甜瓜那种比较致密的水果。比如两首写得都相当出色,但又很相近的诗:
籽和果肉之间的空隙 如何撑起这 致密的一生 (作者/森屿暮歌) 果实的香气与甘甜 隔着坚实的果皮 不知它们如何达成一致 (作者/晚饭)
这两首诗都使人想到苹果或者甜瓜。但从词意来说,草莓这样的浆果和栗子这样的坚果也属于果实啊。为什么以“果实”为题写诗,多数人会想到苹果或者甜瓜那样的水果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相比起“果实”,大家对“不确定”的理解就相当的……呃……不确定了。有很多的作者把“不确定”三个字写进了诗里,效果都特别地不好。我觉得很多写得比较成功的,是把“不确定”乾坤大挪移成了“莫名其妙”——这可不是讽刺啊,“莫名其妙”在这里是一种有趣的感觉,比如下面这首:
你在北方过了春天 我来南方尝了冬天 所以,我们互不相欠 (作者/浩然)
好像里面有故事,又说不出来是什么故事,感觉特别奇妙。还有一些诗是“碰瓷”的性质,并不切题,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好作品,比如下面这首:
她说要带我去一处叫大梦的地方 两岁的她难道有前世的记忆? 原来大梦是游乐场的名字 (作者/曹筝琪娜)
总的来说,这次的题目相当难,但大家完成的特别好,佳作频出,作为评委我感到收获到了意外的果实。祝贺获奖的作者,没有获奖的作者也不要伤心,更不要灰心。有很多没获奖的作品也写得很棒,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个重在参与的平台,写诗一端能感动别人,交到朋友,或许能得到一点利益,另一端是感动自己,让我们能更好地和这个世界相处,也许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点评 / 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