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聚龙山公园木屋书吧|无预设建筑

开始看到这个项目环境照片,绿化率很高,我觉得环境是不错的。这个地方的木屋书吧也符合我对这个公园的认知:缺乏人能够坐下来休息的地方。木屋也符合公园的环境要求,不大兴土木,预制好木头构件,搬运来安装就好。
无人机环境视频(来自竞赛主办方):
,时长00:13
一个创作困难的原因,在于找不到创作的出发点,在创作的开始,需要找到那个切入点,以这一个点展开思考,进而有新的发现。


看到空旷的广场,我在思考建筑的形式。我想建筑如果作为这个广场上的一个点,一个被欣赏的“物体”,是不会对环境有贡献的(如上图问号周围的平面形式),我觉得那样建筑发挥的作用就太小了。而且在这么巨大而空旷的环境里,一个小房子容易成为一个玩具。

现代社会有大量的空间非场所,这些地方是实体的物理空间,但几乎不会给人留下印象,比如大量的建通建筑如地铁、交通枢纽,在这些地方人们匆匆而过。
如何塑造一个场所成为建筑思考的焦点。换句话说,找到这个木屋在这的独特性。此时此地对环境有所响应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

在尝试了很多形体之后,我把焦点落在两点上:
1,如何创造一个有归属感的场所?
2,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在哪里?
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我发现木屋可以和对面的长廊围合成一个不那么空旷的又不完全围合的空间。而且受到圆形广场上曲线石墙的启发,木屋可以和环境发生形体上的关系。

于是一个“弓”型的木屋产生了,它和对面的长廊形成围合关系,共同创造了一个不完全围合的场所。同时这个“弓”也和低矮石墙的形式有联系。
白天入口:

确定了平面形式,把功能按照动静分区放进平面。外立面如何处理?

既然是确定木屋,就要体现木的质感。外立面采用模数化镂空木块,兼顾采光和视线,最大程度的发挥木材的温暖质感。内装修也以木材为主,创造一个全方位的有木头视觉和嗅觉的木屋。
深色的曲线双坡屋顶和对面长廊的浅色屋顶形成对比。

入夜,当木屋内灯光点亮,光线被外墙的木格栅过滤后射出,满满的木屋质感随着光线渗透而出。
入口近景:

书屋室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