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才”其实是在否认他的挣扎和努力
很少跟踪热点问题。关于天才翻译家,实在想说几句。
1、意外伤害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和后续影响,是终生的,更是24小时每分每秒的。它会影响到后续的很多家庭决策,改变个体的人生轨迹。金晓宇幼年遭遇意外,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远没有今天多元,这种创伤给晓宇本人和他的家人带来的焦虑甚至会更严重。
仅以就业选择为例,母亲强势要求放弃他喜欢的历史而转向英语,就有对他今后生计的担忧。当然,并不是说这位母亲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她的强势(包括之前强行要求转学)很可能是造成金晓宇高中辍学、以及大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母亲的股票投资也是基于类似的担忧。根据父亲的口述,母亲为了给晓宇的生活留下保障而开始炒股,后面又有投资无法追回的情况。这段经历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很可能就是一段经历,但是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很可能是无时无刻都在投资风险的压力下,以及对无法追回的损失的懊悔沮丧中。如果再考虑母亲的初衷里很可能有一种只许自己成功的期许,配合股市对于普通人而言的风云诡谲,这位母亲在投资这一项目上承受的压力很可能超出一般水平很多。这些压力,但凡有一点点在日常生活中发泄出来,可能都是对亲密关系的极大考验。
2、虽然母亲在某些问题上强势、父亲有时脾气暴躁,总体而言,这个家庭的经历就是一对父母陪着孩子穿越黑暗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本身充满挑战,又由于每个个体都有对未来的无知和恐惧,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可能表现出反常、犯错甚至失范的过程。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些反常、错误或失范,本身又有可能是新的反常、错误或失范的原因(比如晓宇最近一次发病,就部分与父亲的情绪有关)。作为旁观者,不能用最正常的情况下最完美的状态去要求父母或者孩子中的任何一方。
3、虽然是父母陪着孩子穿越黑暗,但也不能否定,父母本身也可能是黑暗的一部分。这并不是否定父母对晓宇的爱,而是说这种情况是情境(晓宇幼年突遭意外、举家迁移、以及迁移后父母的事业落差等)、认知(比如当年对心理疾病的缺乏了解和刻板印象等)、个性(包括两人的个性冲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幼年受伤的晓宇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经历三重焦虑:一重是他自身感受到的由于身体损伤带来的焦虑,一重是父母无意中转嫁给他的对他的未来的焦虑(比如换专业等),一重是外界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或者态度而对晓宇造成的压力。
其中,由于晓宇对父母的爱,很可能父母无意中转嫁的焦虑甚至在程度上超越了其它两重压力,从而成为晓宇最大的心理负担。他的高中辍学、他的大学退学,很可能是应对压力而未果的一种退却。
4、“天才”是一种美化。晓宇的多语言能力来自他数十年的、锲而不舍地自学。甚至残酷点说,在他大部分人生里,他只有两种模式:生病模式、外语学习和输出模式。两种模式间的切换,会不会是他在一种模式下累了以后暂时逃到另一种模式里?而且,在社会普遍将心理疾病视为某类想要藏起来的疾病的情况下,即使对于晓宇本人而言,有可能钻研外语是他唯一能够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的方式。 但是,我也不反感他的父亲用这个词, 因为这可能是父亲能给孩子的一种肯定和支持。
5、“天才”也是一种叙事简单化,甚至是一种轻视和漠视。晓宇的故事的核心,是晓宇和他的父母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他们在共同穿越黑暗的过程中的努力,是他们曾经面对的和现在正在面对的困境、以及他们将来需要面对的挑战,是他们在其中的挣扎、失控、惶恐和焦虑,以及他们的庄敬自强。
6、不用怀疑晓宇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仅仅从晓宇照顾病榻上的母亲的细致与耐心、晓宇能在镜头面前坦然地说父母的情绪,就能说明这是感情甚笃的一家人。晚辈对长辈的反哺,其质量和温度取决于长辈平日里对晚辈的抚育质量。至于有对哥哥的议论,也大可不必太过武断。单是晓宇详细记录母亲的日常、等哥哥回来看这件事,就是非常体现兄弟情谊的举动。至于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必须放到这个家庭和家庭成员具体状态的情境下去考量。
不要试图神化、美化、简单化晓宇和他的家人:在共同穿越黑暗的过程中,他们的挣扎,和他们的努力一样有价值;就像晓宇的生病,和他的翻译工作一样,都是他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