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迷思






疫情已经持续整整两年了,自从2020年初最后一次旅游去了俄罗斯,就再也没有出过国门,时不时就回想起以前去不同地方的记忆。感觉疫情短期内结束无望,疫情开始之后3个月,开始动了写公众号的念头,怀念一下疫情前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到现在也快两年了。
高中时老师反复说高考作文就是八股,按照格式去写必定高分,但我就是不得要领。作文一直是我的疼,最后语文成绩勉强没有拖后腿。大学的课程一直和写作无关,相安无事,直到大四决定出国,上托福班,才又和作文这个死对头正面硬刚。托福老师也说,写作就是八股。逐渐才发现此八股非彼八股。高考八股,是思想的八股;托福八股,是逻辑的"八股"。此时才对写文字不那么抗拒了,因为能写得出来,只要按照逻辑叙述事实就行了,很多基本规则是不言自明的。出了国之后,发现托福的“八股”不只是应试,研究生论文居然还能用上。那时老师的讲课,导师的指导,不管什么内容,背后都在不遗余力地强调逻辑,这时才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想起高中语文课提到韩愈“文以载道”,相隔千年,东西方的观念居然互相契合。读书时常遇到一些艰难晦涩的学术著作,花大把时间也看不懂。而学术著作我觉得看费孝通是最享受的,没有掉书袋,没有艰深的术语,普通人都能看懂。学术著作、议论文也一样,堆砌词藻和花哨的文法,只是为了掩饰对理论的一知半解,作者根本没有想让读者理解。真正明白道理之后,也许短短几句话就能把原理说清楚。
以前喜欢钱锺书,现在喜欢马尔克斯,文学家的文笔无与伦比,想模仿却只得皮毛。他们的文笔对天赋要求太高了,凡人还是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逻辑去构建自己的文字体系,以说清楚事情作为写作的底线。高考和托福都是为了考试而写的作文,直到研究生毕业论文才算是一半为了兴趣而写(另一半当然是为了毕业)。半年时间研究、搭框架,半年时间写论文。写作期间每周基本重复着阅读文献、调整框架、填充文字、和导师讨论的节奏,常常两三天没出过家门。仔细研读文献,冥思苦想,自认有一些进展,和导师讨论却往往被打回原形。据说读研究生相当于读博士的“体验版”。确实,写论文的痛苦直接打消了我将来读博士的一切可能性。但写论文让人习惯了去理顺自己的逻辑。平时思想的灵光一现往往不太成熟,写下来自然会让人去提炼这些想法。而今KOL之多,舆论之风或东或西,或左或右,去批判社交媒体灌输而来的信息是必备技能啊。
日常的建筑设计工作与“文以载道”的“道”相对,很“器(物)”,很形而下,项目都是为了盈利的商业、住宅、办公,设计策略无非都是利益最大化。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讲城市更新,讲社会公平,直到现在依然比较感兴趣,平时去旅游常常去看著名建筑、著名项目,观察所得也能和课题扯上关系。写论文时了解到大卫·哈维老爷子,如今老爷子快90岁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他提到过双重意识(double conciousness)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者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又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获益。个人很难改变社会现状,但思考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写作可以逼自己去批判现实。大学里的建筑学教育往往误导学生建筑师天生有一种使命感,但相信工作过几年的建筑师应该一早就认清这个现实了:律师、工程师、建筑师之类的知识分子无非就是拿钱干活,服务于社会(或说直白点——资本家)。建筑师既可以做后现代,也可以做新古典,但始终要保持脑袋清醒,脑子可不能真的变成新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