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
查看话题 >无疾而终——我的第一份工作
今天在豆瓣上刷到一个话题——“你的第一份工作”。
这让我想到刚毕业的那一年,那年的自己,像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那一年的工作,一言难尽。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医药公司。无偿而且免费,说倒贴,也不过分。
从武昌熊家嘴跑到汉口二七路,隔着的不仅是一个长江二桥。我得从武昌的中心区穿过整个街道口,横跨二桥去到汉口中心,再转车到二七路。那时候的武汉没有地铁,只有坐不完的公交车。通勤的距离非常远,可那会儿根本顾不上,只觉得能有个地方,能份工作就非常好。这等几乎就等同于,只要是个男人我就愿意嫁,丝毫不计后果。
谁曾想,所谓的工作其实就是打杂,然后每天找人,找人多的地方发传单。依稀记得那家公司是做医药的,好像是保健类产品,主要销售对象是中老年人,这样我们得蹲点蹲时间,大清早跑到解放公园找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聊天套近乎兜售产品。应聘的时候说是做文员,做销售,进来之后是什么都要做,实习期三个月,无薪水、无补贴、无食宿,就是这样的“三无”工作,我们还得争抢着让领导看重自己,以便留下来,成为正式工,获得薪水,获得养活自己的本钱,争取在离校离家的冬天不露宿街道。
那些年,高职院校疯狂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难以想象,就如同路面的蚂蚁,在大学林立的武汉遍地都是。用当时的话说,武汉大学生遍地是,不缺你一个。一块砖头掉下来都不知道要砸中多少个?在大学城附近,每十个人中就有八个九个大学生。所以毕业季满眼都是要跟你抢工作的人,即使这份工作需要倒贴,也有许多人觊觎。想要留在上大学的城市打拼是很多人的想法,我们宿舍有一个姑娘便是如此,她当时谈着家乡的男朋友,却异常坚定的要留在武汉,她说大学四年好不容易治好了她的红苹果——“高原红”,不想再长回去,她说武汉多么好很么好,不想再回到甘肃那个缺水的地方。她的情况不是特例,是大多数省外求学人的心声。
湖北武汉虽称不上是多么了不得的大都市,可千湖之省的美誉还是匹配的,两江风光秀丽俊美,四季分明,尽管夏天会热死你,冬天会冷死你,好在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比大西北好太多,也称得上是一众学子心心向往的地方。我们当时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武汉大学的新闻系甚是出名,想留下来,留在这里是许多人的梦想。
只是,找工作这一项就足以把我们的美梦击碎。
养活自己,成了那一年我们最艰辛的期盼。
投简历,面试,等通知,如此循环往复,等来的大部分是灰心失望。偌大的武汉似乎找不到容身之所。最后那个坚决想要留在武汉的姑娘还是回了甘肃,回了大西北。偶尔从朋友口中听说,她的生活很好很安逸。我想这必然是另一种圆满,在他乡求学,在家乡工作。
那会儿武汉的工作有多难找,只有找过的人才知道。
每天睁开眼,满眼都是跟你抢工作的人,那会儿武汉满大街都是招聘兼职的皮包公司,美其名曰帮你找工作,实际上就是要你交钱,然后给你寻得十个八个面试机会,真正靠谱的工作不会出现在这里,他们的套路就是要你交钱,再让你拉着朋友同学也来交钱,然后给你介绍短期小时工,他们赚取抽成和会费。
那时候互联网找工作还没有成为主流,唯一能得到正经面试信息的地方是报纸。报纸上会有招聘专栏,公司把需求刊登在上面,留有电话、邮箱、薪酬和工作内容。我们得一一圈出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投简历或直接打电话寻觅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长江商报上寻来的,原本和我住地方有些距离,不太想去,可好不容易有面试通知,不去也不甘心。接连不愉快的面试经历让我甚是疲惫,一心想找出版社的工作也就此打住,只想有一个谋生的地方,做什么都无所谓。许多次面试,面试的人口径出奇一致。大致的情况就是一个月几百块,爱做不做,后面多的是等着做的人。他们会说,别以为是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的,在这份工作面前你等于零,啥也不会,啥也不是,我们能用你,那是你天大的福气。
当时我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诚惶诚恐的接受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如果那也称得上是一次求职经历的话,我想那是一次不太愉快的,满怀期待最后仓皇烂尾的海市蜃楼。不到半个月,我介绍了一个高中同学去哪里,结果她搞了一天就没再去了,我在领导哪里自然尴尬,同学没去的第三天早晨我突然也不想去哪里上班了,然后就这样无声无息的结束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半个月的时间,不仅没有拿到半毛钱,还倒贴了交通费,伙食费,得不偿失,整个人还累的又黑又瘦,当时正值武汉七月,酷暑难当。真是一次痛快淋漓的社会实践。幸好那会儿是和同宿舍的朋友合租才不至于狼狈,只有开支没有收入的毕业季就这样延续了一两个月。
这件事过去了好多年,我仍旧对当时留下的一个水杯念念不忘。那是一个白色的陶瓷杯,当时我们住在学校附近,每到晚上摆摊的人络绎不绝,水杯就是从夜市上买来的。我对它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可即便如此,我也把它连同我的第一份工作留在了那年二七路的某个办公桌上。
这似乎印证了我对第一份工作没有妥善处理的后遗症。
初入职场的我就这样不辞而别了。或许根本没人在意,因为后来我并没有接到任何询问电话。
我想他们对来来去去的新人早就司空见惯了吧!
一个我走了,马上又有十个八个这样的“我”来填补。武汉多的是人,多的是大学生。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然而又有谁知道,多年后,尽管我早已不记得那家公司的名字,却还是深深挂念那只杯子,遗憾于当时我的鲁莽,我的草率。为什么没有去讨要薪水,为什么没有给第一份工作画上妥帖的句号,为什么要把同学不去的责任揽在身上,为什么要陷入情绪,为什么要选择逃避,为什么呢?因为年轻,因为没有经验,因为没有经历,因为年少气盛,因为脸皮薄,因为仗义亦或仅仅因为吃不了苦。
谁知道呢?毕竟过去好多年了,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