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科学(UBC & UC 公开课)第一单元 介绍和背景 4. 宗教研究的模块建构法
宗教科学(UBC & UC 公开课)第一单元 介绍和背景 4. 宗教研究的模块建构法
以下是本节课视频,有兴趣请移步B站
爱德华·斯林格蓝教授:
欢迎来到模块一第二讲,这一讲我们请到了我的同事,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安·特伍丝教授,她将谈谈以模块建构方法研究宗教.以这种方法研究宗教,是在我们研究宗教故事、研究宗教现象时,我们将之分解成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我们将之分解成它的组成模块。这种研究方法的好处在于:
1. 你将看到在一个现象或故事里,这些组成模块如何以特定方式加以组合;
但在另一个故事里,又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会看到加入一些完全不同的模块,另一些特定模块又被移走了。它提供了一种比较和对照不同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习俗的方法。
2. 它也可以使你避开定义宗教的难题。我们之前谈到过人们对什么是宗教、如何定义宗教各执一词,运用模块建构法无需定义宗教,你所感兴趣的只是那些独立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感到一个特定的组成配置明显是宗教性的、明显属于宗教现象,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觉得它是迷信或民间习俗。这都不重要。
因此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方法,形成了宗教认知科学的基础。
安·特伍丝教授:
1. 这些关于宗教、巫术、迷信的概念是不稳定的,他们的含义因人而异,虽然我们似乎认为我们了解其含义。当我们跨文化审视这个问题时,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在其他的文化中,他们不一定有可被直接翻译成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宗教的概念。
2. 因此,如果我们对宗教科学研究、对宗教认知科学、以及对我们所称的宗教相关的认知机制感兴趣,我们需弄清如何用更基本的术语来表达想要解释的现象。这些概念是如此不同,含义不断变化不够稳定,与其从这些通常被表述为名词的概念开始着手,诸如宗教、哲学或迷信,我们从人们正在做什么、或是从正在发生的事件、以个体或群体正在从事的事件或行为来表达我们想要研究的事物,然后再开始表述我们想要理解的现象,以科学的方式解释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或解释这种行为。
3. 以复活这个概念为例。这一概念可见于各种传统的相关形式中。
4. 让我们以基督教为例,因为这个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至今已在神学思考中被探究了2千年。我们可在《使徒信经》中见到其非常基本的形式。其中提到耶稣从死后升天。但如果我们回头看看新约中的证据,即为何其追随者相信他死后升天,我们所发现的是耶稣死后出现在他追随者面前的描述。我们可从多种途径看到这点。
1) 让我们来看看以马忤斯之路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耶稣的二个门徒行走在去以马忤斯城的路上,他们刚开始这段旅程, 听到在耶稣墓前的玛利亚与其他妇女说,看到二个发光的男子告知她们耶稣还活着。门徒们认为那就是天使。门徒们边行走在去以马忤斯的路上,边想着女人们的话。耶稣离世不久,他们为此心烦意乱,因为他们没想到一位弥赛亚会被钉十字架并死在十字架上,他们对刚刚听到的女人们的话深感困惑。这时一位陌生人加入他们的谈话,对他们解释说,如果他们读读他们自己的经书即希伯来经书,就会看到书里记载了先知解释过耶稣必须受难并死亡。他们对陌生人非常钦佩,于是说服陌生人和他们在以马忤斯共同进餐。正当他们掰饼时,他们突然意识到这位陌生人是谁。故事讲到,掰饼时他们意识到这就是耶稣,接着他消失了。
2)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拿这个故事怎么办?如果我们从更为自然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这个故事,有什么方法可以解释这样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假想这个盒子代表了所有形成早期基督教信仰和实践的集合。因此盒子里有着各式各样的东西:有福音布道、有施洗的行为、有声称耶稣在死后出现在信徒面前的说法。我们接受这一说法,把它拆解开,看看不同的组成部分,使得他们相信耶稣确实出现在通往以马忤斯的路上:
Ø 在第一层是耶稣追随者的悲恸,这块组件代表了坟墓前女人们的悲恸和门徒们的悲恸;
Ø 这一块组件代表了女人们坟墓前的经历,看到天使的意象,天使们说耶稣还活着;从门徒的角度,这一块组件代表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启动要素,启动了他们认为耶稣可能还活着的想法;
Ø 接下来这块组件代表了门徒们行进在以马忤斯之路上时所感受的认知失调;
Ø 这块组件代表了陌生人的出现,这人给出了解决认知失调的解释。这正是他们当时所经历所纠结的,此人在他们纠结的当口出现这一事实,我们可用心理学术语描述为同步事件,即二件事在同一时间发生。
Ø 但他们仍未认出这个陌生人,直到他们在以马忤斯一起进餐掰饼时才认出陌生人是谁。在心理学术语中,我们可以假设掰饼是一种记忆提示,使他们想起上一次他们在最后的晚餐上看见耶稣掰饼,正是这一记忆提示他们这个人是谁,这就将整个事件联在一起。
Ø 因此,他们不仅体验了一个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的陌生人的出现,他们也意识到这个陌生人是谁,他们认出了他,一旦他们认出他,他就消失了。
5. 模块建构法的一个有用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将已经组装起来的组成部分拆开。来看看另一个事件,看看一些相同的构建模块是如何参与到别的事件中去。比如我们来听听我同事贾斯丁·巴瑞特所讲的故事,他举了一个城堡闹鬼的例子:1)一个并不相信鬼的人去了闹鬼的城堡,当他穿过城堡,正当他宣称他不相信鬼的当儿,墙上的剑掉了下来差点伤到他的胳膊。不出你的意料,这人的第一反应是,上帝啊!有鬼!
Ø 我们假设他并不悲恸,所以用不上悲恸这个模块;
Ø 这是我们的启动组件,即城堡闹鬼的观点;
Ø 正当他说他不信鬼时,一桩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剑掉了下来。这就插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刻,也许还有认知失调;
Ø 剑挨着他的胳膊掉下来,并且就在他声称不信鬼的当儿,这又是一个时间同步事件。作为人类,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这肯定有些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同步事件组件;
Ø 但还不止这些,记得吗?剑挨着他的胳膊掉下来他说了什么?这建立了恐惧的感觉,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组件以代表他所感知的恐惧,这不是悲恸,我们现在有的是恐惧。
Ø 这些组件结合在一起使他推断出有鬼存在。
6. 我们已经对二个不同的事件建立了模型,想想它所能告诉我们的是:对于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事件,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混合和匹配。
1) 请注意,我们用到了一些相同的组件和一些不同的组件。二个事件中都有情绪,但是情绪并不相同;二个事件都有启动要素,但是启动的内容却不相同;
2) 我们现在以心理学语言来阐述建构模块,即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认为完全不同的现象。因此,从学术研究的目的,它允许我们看到表面看来完全不同的事物(正如基督教这样的世界主要宗教和鬼屋里遇见鬼的经历),在认知层面上会有一些相似的组成部分,特定事件如何卷入不同的现象并汇聚在一起。
3) 当我们使用模块建构法,我们不必担心我们是在谈论宗教还是在谈论鬼屋。作为学者、作为研究者,我们不必定义宗教。我们可从事件或这些行为开始着手,我们可以看看与事件相关的人如何下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将一个事件解读成宗教事件,而另一些人则反对这样解读。我们看到人们如何形成群体,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解读这些事件。
爱德华·斯林格蓝教授:
1. 特伍丝教授的模块建构法在宗教认知科学中被广泛运用,因为其具有将事物分解成组块这一有力的概念性观点。将宗教信仰和习俗分解成组成部分,你这么做之后,能对单个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你可以研究它们是如何与其他组成部分相适应,可以察觉表面似乎完全不同的事物深层的相似之处,这就是第二讲
2. 在下一讲第三讲中,我们将转而讨论什么使宗教认知科学成为独特的方法论,它与别的研究宗教的方法有何不同。我们将看到本讲所谈到的模块建构法是如何与宗教认知科学方法相结合,将宗教分解成不同特征的想法,研究这些组成部分是从哪里演化来的,它们是如何演化的,以及它们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使人们接受宗教信仰从事宗教活动的认知机制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