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令我迷恋的书影音
书籍,电影,音乐永远是生活与心灵的某一个出口,隐秘的。
放假以来,陆陆续续看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与书,听了好多令人震撼的音乐。“不是怕遗忘,而是怕不在心头上。”本着这个有点神经质的原则,意识半推半就催促我做了这一次书影音总结,可能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管它呢,反正是自娱自乐。活了这么大,(其实也不大,正青春),随着知识,阅历的慢慢丰富,我对许多艺术作品的体裁,内容,形式开始报以越来越多的宽容,很庆幸自己还葆有些许好奇心。因此,我读书,观影也越来越杂以及混乱,甚至缺乏目的性了。不过感觉也是好事。
去年国庆买来看至今年,看得很慢。对我而言,这本书每一页都美的感动,每一处落笔都饱含深情。平如,美棠,其实只是两个名字。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这几乎是对作者关于此书最适合的评论了吧。饶平如,1922年生,曾参与过抗战,也曾经历过那段无法言说的动荡时期。曾做过编辑,美编。在美棠逝世后,手绘了18本画册,最终凝聚成这本《平如美棠》。

“深情会长相忆,”我觉着是。平如先生记性如此之好,在耄耋之年仍然能够记得曾经的种种,曾经的点滴,我相信其中的缘由离不开深情二字。他与美棠初识于年少,相伴与青年,中年时由于时局原因被迫分开,而后又重逢,然后便是一生。潘源良写过一句歌词“着了魔般我再抱紧你,生生世世也一起,”所谓爱到死。生生,生生只爱一人,眼中只有一人,心头之有一人,这样的感情放在如今的时代一定可以放进神龛里面,供来者,那些相信爱情的人,对爱情半信半疑的人,对爱情失去信心的人永远跪着膜拜。不过,书中最令我动容的倒不是平如美棠的生离死别,而是平如美棠平日生活的闲趣,“两人吵架,几个钟头美棠躺在床上侧着头不理平如,最后平如坐不住了,平如去拉平如想给她道歉,美棠偷着在笑。”


当然,这一本书不仅是对爱情的回忆录,更是对生活的回忆录。平如先生用文字和画笔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无论是居所,习俗,美食,甚至是战事,都在那一页页画或者是一行行字中有所展示。我好喜欢这种丰子恺式的手绘图画,充满着谐趣与温情。

我觉得好奇怪,不知是为何,以前我对严歌苓有一种莫名的偏见,觉得她俗,所以就一直没怎么看过她的作品。又因为之前看电影《天浴》,看完之后流了泪,就暗暗起誓要读一下原著。这个誓一拖再拖,终于在不久前还了愿。读完这部短篇集后,我对严歌苓的偏见消失得无影无踪,逐渐爱上她的文字。好生猛的真实,好粗粝的感情,沧桑又亲近乡土的华丽。
第一篇《天浴》,不用多说,之前看电影已是十分心痛。而后又找了电影里的原声大碟,听了一遍又一篇。小虫的配乐美而哀伤,齐豫那首《欲水》撕心裂肺又哀怨婉转。书中文秀与老金,两个悲剧人物,在黑暗的边区,活得那么揪心,死得也是那么沉痛。读着书,我的脑海里面一次又一次闪回电影的画面,陈冲把《天浴》拍得太好了,几乎是不输原著的拍摄。最后阳光照射已经死去的老金和秀秀,仿佛是一场天浴,他们两个都无比清澈干净。


除了第一篇《天浴》,我最喜欢的就是《倒淌河》了。一个关于文明与野蛮的爱情故事,但是却不狗血。城里失意的男人何夏在倒淌河与藏族少女阿尕的初遇,本身就那么神秘动人。而所谓文明与原始野蛮的遇见与碰撞本身就是处处掩藏着悲剧的。尽管何夏是被放逐的文明人,但他在荒蛮之地倒淌河仍然是无法相融。这种抽离感终究是为他与阿尕的缠绵悱恻宣判了死刑。

严歌苓的文字很生猛。读完《天浴》后,我又标记了她的好多想看的电影,比如《白蛇》,《陆犯焉识》等等。我又买了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目前正在读。
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最爱的一部,没有之一。
我不是很想再重复这部电影的内容了,因为我觉得我可能没有完全看懂,即使是借助影评。我觉得我缺乏对村上春树,契诃夫,滨口龙介以及他们作品更深的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我这二十多天最喜欢的电影。所以,我仅仅想谈一下观影体验以及一些杂碎的感受。
我第一次看滨口龙介是《夜以继日》,当时看完就几乎爱上了这个导演,能把一个那么狗血的故事拍的那么迷人且有哲理,这个导演简直了。然后我看我的好多友邻都相继给这部《驾驶我的车》非常好的评价,然后我就想着我什么时候也来看一看。昨天晚上,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接近三个小时。
首先我要感慨,滨口龙介的镜头语言仿佛有魔法,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能让人几乎目不转睛。他的镜头语言美的可怕!这部电影融合了村上春树,契诃夫,戏中戏的结构娓娓道来,还在里面镶嵌有日本独有的物语隐喻,比如八目鳗。
最令我着迷的角色是渡里。这个女孩的身世很坎坷,“我什么都不会,只会驾驶,”电影里渡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好悲怆。她在电影里面的话很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说简短的问句与答句,只有在结尾才敞开心扉。她和表演家家福都各自活在自己的愧疚与不解中。
而西岛秀俊作为演员本身就很迷人,落在电影里面,他也很克制,寡言。他一直在逃避,不敢直面自己,女孩渡里也是。在电影里面,在那辆红色的复古萨博里面,两个人的情绪都从内敛逐渐外放,慢慢的,慢慢的。
情绪在电影里面是暗涌的。我最爱里面两个人在车里面吸烟,将烟伸向天窗的镜头,情绪缓缓流动,哀伤如同水雾一般,铺面而来。



电影最后又变得比较温馨,两个人最后互相治愈了,重拾生活的勇气。由于发生了一些事故,家福想平静一下心情,于是家福和渡里驱车一天多,回到渡里由于山体滑坡毁掉的房子处,那里也埋藏着她母亲的尸骨。家福曾经失去了女儿,他说,如果女儿没有死,那么她应该23岁了。渡里也23岁。两个失意的人在雪地里面敞开心扉,相互治愈。



这部电影真的很神奇,观看的时候,每一帧画面撩拨着我的每一个神经,我仿佛经历了一场颅内高潮。神奇的体验,可遇不可求。
多说一句,以前我真的不太喜欢村上春树,因为我不喜欢之前读《挪威的森林》的阅读体验,觉得他无非写一些动荡混乱的感情。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对村上春树又重拾了信心,大师不愧是大师。
也是比较震撼的一部电影,但是我感觉可能比较冷门。当初看这部电影的理由无非是戛纳,文森特·林顿。我真的是太喜欢文森特·林顿了,他的脸上感觉总是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忧郁,神秘且迷人。第一次知道这个演员是看他和苏菲·玛索一起演的爱情喜剧《心动的感觉》,那部电影不仅让我记住了苏菲玛索的美貌,还让我记住了这个迷人的法国男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法国的罢工,导演拍得十分克制,仿佛是新闻采访或者是纪录片。这种拍摄手段比较极端,导致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一直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但确实十分真实的且富有逻辑的。
“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不仅仅是那个工厂被辞去工作的员工对工厂企业上层的对抗,也是底层的人民对压迫欺骗他们的资本的对抗。我之前没有去认真的了解过法国的罢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原来法国的罢工是这样。
可惜,结尾依然是悲剧。前面冷静克制的画面与冲突,仿佛在为最后一幕积蓄力量。焚烧的火焰燃烧的不仅是身躯,也是社会的公道。


第六代导演里面,我最爱娄烨,因为他的镜头记录的情绪是真实的。当然这一部不是我最爱的娄烨的电影。熟悉娄烨的人都知道该谈起哪一部他的电影,也都知道为什么不能谈起。即使不是最爱,也是他拍的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
依旧不是很想去仔细的回顾情节,因为我感觉,对于娄烨而言,剧情,情节是为电影情绪服务的。里面的三段感情,都是在拉扯和内耗中消亡。无论是个人因素,还是社会因素。
比起主演们,我更喜欢谭卓。我个人觉得电影里面,李静和江城,海涛三人旅行的戏是最打动人的。电影发展到那个阶段,他们三个的感情,仿佛是马上就要失衡的天平,仿佛是马上就要断裂的独木桥,在为危险的边缘不断试探,最终李静在ktv唱歌,泪流不止,随后江城和海涛也进来了。而后,李静在路上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江城和海涛的感情也破碎了,如同难收的覆水。
后面关于王平,江城和海涛的结局也令人唏嘘。《暗涌》里面有几句歌词:“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然后睁不开两眼,看命运光临,然后天空又再涌起密云。”这部电影里面的每一段感情都是暗涌,双方或者多方都不知道命运如何,可是最终感情的天空都涌起密云。




这一部电影是阴郁湿冷的,娄烨电影的情绪好多也是如此。有人评价娄烨说:“看娄烨,看进去了情绪就是新天地,看不进去情绪就想骂导演。”我深以为然。
第一次知道押井守这位大师是在看《花束般的恋爱》的时候,苏打在小店里偶遇认出押井守,然后我也知道了这个名字。第二次看到这个名字是看完大友克洋的《阿基拉》,看影评的时候无数人都提到了押井守这位大师。于是,我考完试后,特意找了这位大师的代表作来看一看(我之前看过动画版的攻壳机动队,但是竟然不知道那是押井守的作品,好离谱)。
人狼的故事线最开始很乱,后来逐渐单一清晰明朗。背景是战败后的日本。通过电影我知道原来日本也有类似wg的时期,叫共斗。
这部电影具体的政治背景不想多谈。押井守不愧是许多人膜拜的大师,这部电影是寓言式的,非常巧妙地嵌入了以及改写了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讲了人性和兽性。这两者可以共存吗?可是,透过电影我们知道,在政客与军队面前,在这个笼罩着死亡气息,动乱的国度面前,两枚最卑微的棋子,出于人性而迸发的感情是多么卑微,但是我觉得又很可贵。小红帽和大灰狼真实的故事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之前大学英语老师给我们放过第一部,这部第二部也很好笑,但是尺度更大,(明白了之前英语老师为什么只敢给我们看第一部而不是第二部)少儿不宜,但是我早已不是少儿了,我好久前已经满了18岁。这个系列的电影都是神级演员班子神仙打架,尽管只是爆米花喜剧。但是好多情节还是把我笑哭了,太好笑了,用来下饭再好不过了。
顾名思义,这个电影主要讲了女婿和岳父之间的爆笑故事,第一部是单纯的女婿和岳父,第二部则是引入了两对亲家之间的矛盾。真的好笑!一部非常典型的美式喜剧。第三部我也看完了,但是感觉没有第一二部好,但是也很好笑。



我记得我高中上过一个选修课,类似于大学的公选课,是电影鉴赏之类的。老师很专业,他是明尼苏达大学导演系的博士生,他之前给我们讲过,他最尊敬的国内导演是谢晋,他称之为“祖师爷”。
这部电影的资源(完整版)不太好找,由于反映的现象太过敏感太过真实,网上大部分的版本是被cut的。我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164分钟的完整版,居然还是日本发行版,日文字幕,晕。不过幸好是普通话对白。
那段特殊的时期,人性的善与恶都被无限放大,到处都充斥着人性的恶,所幸的是,也充斥着人性的光辉。刘晓庆饰演的胡玉音遭人妒忌,紧接着受到一系列迫害。世道的荒谬就在于恶人作恶竟然理直气壮。尽管在动荡的年代,生活的前方充满腥风血雨,但是还是有人愿意帮助他们。活着,活着的意义非凡。




我永远对那些有着社会与时代反思精神的导演致以崇高的敬意,无论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还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都应该永远地被铭记。他们用胶片真正的记录了时代的心酸,记录了时代的疤痕,正是有了这些反思,才能供后人以史为鉴,不会再重蹈覆辙。
这是一部我下载了好久,但是一直留在电脑里面,没来得及看的电影,不久前看完。于贾科长而言,依旧是粗粝的,真实得可拍的故事,大概讲述了十多年前的社会。都说贾樟柯师承北野武,其实我觉得不尽然。确实,电影中有许多部分都有北野武的暴力美学的体现,但是贾科长用他真诚的态度,记录了时代与社会遗留的问题,完全是本土化的。
四段故事都是心酸的,第一段天真的大海面对贪污的村长的愤怒,第二段三儿游历江湖的腥风血雨,第三段小玉在按摩院受到的侮辱,第四段小辉在广东的苦闷爱情。每一段故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局都是悲剧,不仅仅因为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甚至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因素。
在电影里面第四段故事里,李梦在车里对小辉讲了一句广东话:“欢场无真爱,”轻轻一句打碎了小辉几乎所有的幻想。当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之后,小辉最后跳楼了。心酸。





不需要多讲这部电影了。
冰岛的音乐就如同冰岛这个国家一般的冰冷,遗世独立。喜欢实验音乐的,喜欢迷幻电子乐的人几乎都会深爱Mum乐队,或者说,喜欢Mum的人几乎都深爱实验音乐,概念音乐,迷幻电子乐。这一张是我年初用来写作业的,那段时间还在考试周,这个乐队的音乐真的有平静心情的作用,仿佛在心头递上一块冰块,慢慢融化,在冰冷中幽思。
真的很爱其中的《Slow Bicycle》和《sunday Night Just keeps On Rol》,纯音乐像冰川一样纯净。感觉这张碟已经开始从对旋律的探索变成对声音的探索了。
慢慢聆听。
我是在去大兴机场的路上开始听这张音乐,然后转为在B站上看这场演唱会,真的是美得惊人,无论是服饰,唱腔,灯光,还有大气磅礴的国乐,都是“盛乐”。轩仔如今的声音真的好绝,如同春风化雨,太润了。
这场我最爱的是《春秋》,《一生所爱》和《男孩最痛》。
《春秋》配上国乐显得更加凄美,“我没有为你伤春悲秋不配有憾事,”与二胡,扬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相配合,真是余音绕梁。《一生所爱》则是编曲好听,很绝。《男孩最痛》里面林若宁的词真的很伤人,再配上这哀怨的中乐。“明知长流细水想法太荒谬,前尘和旧爱逐时地遗漏,你那种天空宇宙,只可以用来容纳我最深刻那伤口。”好喜欢这几句。



我竟然是第一次完整地听完这张专辑,在今年。以前对张雨生了解少,这张专辑也只听过《口是心非》。张雨生真的是天才,真的就是音乐魔术师,这是跨时代的神作,他的创作理念真的领先于那个年代,可惜,这张专辑之后,小宝哥就去世了。
《口是心非》不想多讲,哀伤美丽。
这张专辑我最爱的是《玫瑰的名字》。听着很爽,真的很爽。这首歌几乎传唱度为0。因为它的key实在是太高了,除了宝哥几乎没人能驾驭。这首歌在超高音区仍然用真声处理,而且每一个音咬字质量超高。听过张雨生的高音后,再听其他的,真就有一点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怀念小宝哥,这位音乐魔术师。
写了好久,单纯是无聊,花了两三个小时,期间吃了一块巧克力,吃了晚饭。以后可能没有这样的雅致写这种总结了 ,也有可能,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