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从任何一处来,也不会去往任何一方|纪念·一行禅师(2)
1.
每年春节前夕,会是奇妙的,这期间,总有一些发生,推动我拥有一段时空间隔,然后以各种方式,经历一次小小的或重要的“死去”。
一期一会,借此把生命小周期中某个的秋天落叶收集整理,会发现新事物,也会有告别。就这样重新整顿,好像战士受了伤,自己回到战壕,一个人用剩余的酒给自己消毒、拔出子弹。
当冬天过去,会更成熟,一年一年,这波浪与循环跟随季节在走。
今年依然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是却不尽相同了。今天是一行禅师圆寂第二天,告别仪式还在继续。
我翻看了一次2021年的日记,16万字,写过后,就没有再看了。很多短句,小有意思——“最有效的疫苗,是活在当下;真正的神通,是无条件的喜悦。”
2020年我常常骑自行车上班,半小时,从张自忠路到团结湖,那是我在北京的最后一份工作。每天在路上,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穿过拥堵,飞跃空间的缝隙,游动在巨大城市的移动角落。听着音乐,脑袋放空,往往这个时候,就是与圣灵对话的时机。公路电影一般的人生。
一行禅师写:直接体验才是唯一的道路。
我们可以拿橘子或榴莲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未吃过橘子或榴莲,那么不论你怎么比喻或形容,都无法使他了解这些水果的真相。你只能做一件事:让他直接体验一下。你不能说:“嗯,榴莲的味道有点像菠萝蜜,也有点像木瓜。”因为吃榴莲的经验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描述的。榴莲超越了所有的概念和观念。橘子也是一样。如果你从未吃过橘子,那么别人无论多么爱你,或多么想帮助你了解橘子的味道,他们还是说不清楚。橘子的真相超越了所有的概念。涅槃也是一样,它是超越所有概念的一种实相。就因为我们对涅槃有了既定的概念,所以我们感到痛苦。直接体验才是唯一的道路。
又翻到2021年2月某日,和家人奔波在旅途上,日记写着:“看到94岁的一行禅师与弟子过年,喜悦又唏嘘。”他被笑得一脸灿烂的弟子围绕着,我因此融化,平静、安心。
2.
那个假期,母亲聊到其实外婆早就开始记忆衰退了,所以外公其实该吃的药,外婆早就因为记不住而断掉了。
我回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夏天,外公第一次发病,画面依然历历在目——他左手握住右手,右手还在切菜,他说,我的手怎么不听使唤了……
11年后,外公离开,只一瞬那么快。而我这些年见过他多少次呢,每次去他家,就见他坐在同一个位置,笑盈盈的,慈祥地对我说,你回来啦!
他们的房子空置下来,外婆被接到我们家里住,曾经的“外公外婆家”,我们不怎么再回去了。一间房子也成为了记忆,空旷,却散发着当时的香气。
外公离去后,外婆不断失忆。她吃了睡、睡了吃,对眼前的事情就记得几分钟,但是反应奇快。
孩子和老人总是相似,也都是大量的时间用来睡觉,只不过孩子用来生长,而老人用来还走记忆。
我想衰老的身体必然用主动修炼的剔透灵魂来平衡,成熟的灵魂不会辜负身体的老去。
智者说:"老年是你自己的创作,它可以是不幸,也可以是庆典;它可以是彻底绝望,也可以是一支舞。这端视你接受存在的程度,无论它给你什么。有一天它会带来死亡——感激地接受。
有好好活过的生命不可能怕死。你要是活过的话就会欣然接受死亡。死亡像休息,像睡一场大觉。如果生命有过高峰、高潮,那么死亡就是完美的休息和祝福。要是没有活过,死亡当然带来恐惧。要是没有活过,死亡当然就是夺走你去活的时光和一切机会。过去你没活过,又没有未来可言:恐惧就是这么来的。恐惧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没有活过。因为怕死,所以老年也令人害怕,因为它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否则老年也是美好的,它是你的存在的成熟、圆满与成长。你若时时刻刻活着,面对生命的一切挑战,用尽生命为你开启的一切机会,对未知的召唤和邀请勇于冒险,那么老年就是圆满的。否则老年是一个病态。
不幸的是,许多人只是马齿徒长,没有任何与年龄相仿的成熟,这种老年只是重担。你的身体老了,但是你的意识依然年幼青涩;你的身体老了,但是你内在的生命尚未成熟。这内在的光明正在熄灭,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你当然会担忧、害怕、苦恼不已。
若生命好好地流动,你会愈爬愈高,而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峰。"
3.
春节前,我会去墓园看外公,之后或许一个人爬爬山,如果与哥哥一起,我们则去附近的小店呆着,喝点饮料,聊聊天。
每次走进墓园,我感受到平静。17岁时,逃掉某个晚自习,我想去寺庙请佛经。黄昏时刻,崇果寺悬在我躁动之心的远山腰。我把自行车停在山脚下,一点点走上去,山顶是我的目的地,而山边沿路,就是墓园,静静的、无言的死亡,伫立在生命之海,言说着心灵旅程上的某种必然。
我一路孤身前行,傍晚七点的幽微晚色,让我忐忑又欣喜,未知世界即将开始。
一行禅师写:
“对许多人而言,我们最大的痛苦都源自于来与去的观念。我们以为自己心爱的人是从某个地方来的,而现在已经离开,到另一个地方去了。然而我们真正的本质是无来无去的,我们不是从任何一处来的,也不会去往任何一方。当条件具足时,我们就示现出来;条件如果不够,我们就不再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存在了。如同一台没有声波的收音机,我们只是不再显相罢了。”
十几年后,外公也住入那片墓园了。
4.
人一生所追求,无非是爱以及所有基于爱的演变。看上去层次复杂的世界,实际上是很简单的。
古儒吉说爱的三个理由:一个是异性吸引力,这个很快就会消失;一个是对方的特质,这个也很容易变化,还有一种是以亲人的理由去爱,他无论如何,都是我的亲人,那么这个爱就在血液里。
一行禅师也曾写真爱的四个方面:
真爱的第一方面是慈,是给予喜悦、幸福的意愿和能力。慈,不是给你爱的人不需要的东西。你必须要明白他的情况,或明白你所提供的东西会不会使他不快乐。要被爱,我们就要爱;换言之,就要去理解。要爱绵延,我们就要采取适当的行动或非行动来保护空气、树木和我们所爱的人。
真爱的第二方面是悲,也就是止息和转化痛苦、减轻忧伤的意愿和能力。悲,是带有深刻关怀的。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紧紧地坐到他旁边,看着他、倾听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和他有深刻的沟通和心灵交流,仅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带来些许的安慰。
真爱的第三方面是喜。真爱总是替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带来喜悦。如果我们的爱无法替双方带来喜,就不是真爱。喜的深层意义是充满平和与满足的喜悦。看到别人幸福时,我们会感到开心,但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开心。如果没有办法为自己而喜悦,我们又怎么为别人而喜悦呢?喜悦,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喜悦而欣喜。
真爱的第四方面是舍,意即平等心、不执著、不分别,平常心或放下。想要理解和真正爱一个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场”与他成为一体。做到这样,就不会有“我”或“他”。少了舍,你的爱可能变成霸占。夏日微风清爽宜人,但若要把这微风关到锡罐中,自我独享,微风便会逝去。
5.
2021年五月,我离开生活十四年的北京。
北京像我人生初期的一所大学,修习着关于爱的基础功课,在这里——学业、梦想、爱情、婚姻、友谊、团体、心灵、启蒙。
离去之时,想到友人王戈多曾说:你去我灵魂深处的山上看看,那里充满了哲学。
在这里,我第一次领略了灵魂之山的风景。而后,再也无法停止探寻的脚步。
回到成都,把圣坛重新布置,绘制十三月亮历法的图腾磁铁,那被会议和信息不断追逐与轰炸的生活以另一种方式优化和继续,与大部分都市人一样,我们在碎片切割的日常中摸索与践行深度流动的生活工作方式。我在时间法则的心智氛围中,一次只做一件事,同时按照主题计划来完成学习和工作。集中处理一个单元,又一个单元,而不是多条线去推进。
我更想刻意练习的不是高效,而是专注。训练一次一件事的快乐。
一行禅师写:你喝茶的时候同时做另一件事,你就失去了这杯茶。
一刻、一事。每个人最终都是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6.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我常常感受到,一路上,若不是遇到可敬的老师,我也许早已迷途。
幸福与身心有关,而喜悦与心有关。华丽的文字变得简单,快乐的成本维持在基本线,因我们知晓,每个你看到的事物,哪怕是眼前这个烛火,这张卫生纸,都是爱聚集到一定程度,才能显化在现实生活中。
埃克哈特·托尔写过:一棵三千年的橄榄树,它不仅根植于地球之上,而是根植于存在之中。
一行禅师的告别仪式第二天,大弟子说:禅师的物质存在已经不在此,就像空无存在于整个世界。但我们很幸运依然还有僧团,僧团即禅师的延续。让我们在呼吸与行禅中得以护佑,并以这种方式与禅师保持联结,亦以这种方式成为禅师教导的延续。当我们看到灵魂家人,兄弟姐妹,请向他们鞠躬致礼,并看到他们同样是禅师的延续,在这其中,我们接纳、放下、爱彼此,如同爱家里的孩子那样。接下来,神圣静默。
这是我心中碎片般的故事,青春、叛逆、离乡、生死、亲情、挚爱;禅师、诗歌、哲学、旅途、品尝、呼吸。
一次旅程、两个世界、三幕剧、十二个阶段。我们都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
望向窗外,阳光时不时露出乌云,面包树在阴影和闪亮中切换。它提醒我,阴天会屏蔽阳光,但太阳总是在的。
2022.1.23
月亮的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