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里的一篇随笔
冬天的杭州,是第一次见。
春天来过,夏天来过,住过姑姑在工大的宿舍,住过她在拱墅区租的套间。我们两个女孩,从小一起长大,间隔三岁,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同龄人。因此不经意间我受她影响很大,我们都喜欢语文课,都喜欢写作文,都喜欢读杂志。因为间隔三岁的缘故,我们总是不在一个学校读书,她初中毕业,我升学;她读大学,我升高中。教过她的老师,又教我;她就读过的校园里,又有我的踪迹。
回忆起来,我的成长以及有关河南老家的记忆,大半与她相关。她拖延,我也拖延;她从秩序感差到整洁分类有条理,我也经历这样的改变。有不少个在新里街道有月亮的夜晚,我们手拉着手一起压马路,聊喜欢的老师,聊文学作品里那些精彩的表达。还有我对淮滨高中最初的印象,便是来源于她。参加保送生考试,中午她带我吃麻辣烫哈哈,在淮滨高中气派的校园里,正步入青春期的我相信有关未来的梦想在这里都可以被放飞。后来我们便开始了通信:重庆,淮滨,杭州,南京。
再到我在南京读大学又读神学,她本科毕业又读研,我们各自打开自己的世界悄悄长大,悄悄长大又在不经意间恢复联系。再相见,俱各有变化。话题再打开,是关于:爱情、童年、女性、家庭,还有,文学、信仰。我们分享着这些年的孤独,跌跌撞撞的成长,烦心事,学业和他。
后来,我们的成长经历似乎没那么相像了。她长成了她的样子,我长成了我的。可是,我从教堂里带回来的书,她还是那么容易一打开就读进去;好像,我们又可以在一个又新又旧的维度重逢。
那些不期而遇的生命中的交集,在长大后回溯这些年时,会不由得很感恩。以十年计的感情,甭管它被定义为友谊还是亲情,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赠礼。因为分享着相似的成长环境、成长轨迹,交叠着共同的人像、物象,使我们就是能够那么容易地理解到对方。
姑姑长我三岁,所以我常常是被照顾的那个,穿她的衣服,涂她的口红,还有,吃过她做的饭哈哈,就像一起出门骑电瓶车,我一定是被载的那一个。前几天杭州下雨,骑电瓶车时,我又是被载的那一个,坐在后面我心里很为她觉得冷,虽然我相信她觉得没什么。
来杭已经一个礼拜,还是很适应的。江南一带气候都很相近,所以并不觉得陌生或新奇了。居住得也很怡人,独处团聚都自得。生活节奏可快可慢,快起来是成长,慢下来是生活。前路仰望交托,带着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