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践行极简消费主义的?
查看话题 >长篇大论我独居租房多年的一些买与不买的消费习惯
其实之前也有经常逛不买组,但同时也有在逛衣组和其他一些八卦娱乐组。从双十一开始,不买组就变成了我最常光顾的小组。
其实原本我就是对双十一就不大感冒的,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当时那会儿双十一都是直接打折,哪有那么多套路啊,我记得最初几年还都是全部打五折。而我自从留学以及工作以后,尽管这几年这边电商发展挺快,活动挺多,但我也似乎也养成了实体店购物的习惯。橙色软件基本上一年用不了几次,因为我还是嫌海运贵又时长久,不满意了还没法退,完全比不上国内包邮还有七天无理由退换。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消费习惯也会不同,我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尤其是我在国外,很多情况跟国内不一样,也算是特例吧,我的情况不具备普遍性。而除了生活的地方不同,个人的因素也占很大一部分,有一些对于我来说不重要的东西,或者觉得性价比不高的东西,可能别人就很在意,而我觉得“够用就行”,只需选择最便宜的那款就可以。
以下是我的个人消费习惯与经验,纯属交流分享。
(一)尽可能买最便宜的生活必需品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租房的,只租一个房间,就算一些公共区域是可以放东西的,但是我也还得考虑到是否占用空间,所以我非常忌讳囤货,尤其是占用空间很多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其中很多我也会选择最便宜的。
我说的“最便宜”是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如果它价格低廉,但却偷工减料,那它并不是对我们来说“最便宜”的商品。我所理解的“最便宜”是我们花最低的成本得到与花较高成本相似或同等的收益,也就是它得“物美价廉”。
比如,
(1)用肥皂代替沐浴露和洗手液:超市里卖的沐浴露通常都要很大一罐,而且一般买两个有特价。可是一个人拎回来真的很沉,就算在网上超市买回来,也占地方。所以从几年前开始我就改用肥皂代替沐浴露了,洗澡洗手都用一块肥皂,不占地方还省钱。去年疫情爆发,官方都说用肥皂洗手干净。拿我现在用的卫宝肥皂为例,10块钱人民币四块肥皂,一块肥皂才2块5,用得肯定是比500ml起跳的沐浴露要快的,可是也便宜很多啊。我目前只用过一款肥皂会皮肤过敏,是蜂花檀香皂,其他的都不会。另外,肥皂还可以拿来洗化妆刷,好几年前看到的,说是用多芬香皂可以洗化妆刷和美妆蛋,其实我用其他的肥皂好像也没什么差,所以一皂多用,完全能代替沐浴露、洗手液和洗刷剂三种产品。
(2)最便宜的身体乳:凡士林或者妮维雅的基础系列里的特润款,单价大约在30元人民币400ml,当然这是国外的价格好像是比国内单价便宜的。因为经常健身,要按摩腿部舒缓肌肉,跟着博主做按摩,但是我不会为此买按摩油,而是直接用大量身体乳来擦拭,反正用量大了按摩起来跟按摩油的作用差不多,还滋润好吸收。
(3)买好用的洗发水但买最便宜的发膜或护发素:这点是我之前因为脂溢性皮炎脱发看医生,医生告诉我的,其实护发素或者发膜买最普通最便宜的款式就够了,反正也不能涂到头皮,起到滋润的目的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买跟洗发水配套的护发素和发膜。通常我是用发膜的,就不买护发素了。国外没有蜂花这类国产品牌,我买过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是欧莱雅的沙龙线发膜,大概50块钱500ml,也非常滋润。
(4)买最便宜的面巾纸和卫生卷纸:我有鼻炎,而且消化系统似乎特别好一天上三次大号,所以就非常费纸。另外,我洗完脸卫生起见,我是不用毛巾擦的(顺便说下,毛巾我主要是用来擦头发的,我之前的毛巾和现在用的浴巾都是以前活动送的,我都懒得自己花钱买,现在自己花钱买的毛巾也就20块钱人民币吧,在我这儿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也不会单独买什么洗脸巾,直接洗干净手之后拿手洗脸,然后拿面纸吸干脸上多余的水就可以了,所以我每天洗脸也至少要消耗两张面纸。买质量再好再高端的纸巾真的对我来说太费钱了,我一般都买超市自有品牌的面纸和卷纸,柔软度适中,我能承受。顺便最近开始买湿厕纸了,一次大号用一张湿厕纸再用卷纸也极大程度上节省了卷纸的消耗。
(5)苏打粉代替厨房油污清洁剂、洁厕灵、消毒水等一切清洗杀菌剂(洗洁精除外,但其实苏打粉洗碗碟比洗洁精更干净,可我还要拿洗洁精洗眼镜片。不过可以买浓缩型洗洁精,我曾经200ml用半年):我在超市买的大约人民币30多块钱1.8kg一盒的baking soda堪称万能,而且清洁能力甚至比一些专用的产品要强上许多,只要放一点,什么水槽、马桶或者有顽固茶渍的杯子都能轻松清洗干净,洁净如新。它让我不需要买各种针对性的清洁产品,不仅占地方还浪费钱,只要一盒苏打粉就可以搞定全部。
(6)用洗衣粉或浓缩型洗衣液代替普通超大瓶洗衣液:沐浴露就够让我头痛的了,更别说比沐浴露更占空间的洗衣液了。洗衣粉一般10块钱以内就能买一包用很久,我直到今年开始买浓缩型洗衣液,之前都用洗衣粉的。看到组里总是有人说洗衣粉容易结块啊或者伤衣服啊什么的,我觉得现在的洗衣粉也比以前升级很多了,不太容易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平时也要注意用量不要放太多就行了。浓缩型洗衣液是普通洗衣液用量的1/4到1/5,我一瓶300ml左右的浓缩型洗衣液也可以用两个月。虽然浓缩型比普通版贵点,但也耐用啊,而且我觉得好像还洗得更干净些。而在我在留学住宿舍的时候,更是用透明皂解决了我所有衣服的清洗工作,当然,也是宿舍用水不另外算钱。至于洗衣凝珠,反正我这里是比较贵的,而且一个凝珠可以洗很多衣服,但是我一个人积不到那么多衣服就得洗了。还有洗衣服顺便放点苏打粉,不仅给衣服消毒杀菌(尽管普通洗衣液或洗衣粉都已经消毒杀菌了),还能顺便也清洁了洗衣机内部,以及让衣服不易变形。
(7)买最便宜的油盐酱醋:说实话,我还真辨别不出这些不同品牌之间有怎样的区别,我买的也只有普通的镇江醋或者浙醋,以及白醋,白醋是拿来消毒水果用的,反正就是买最便宜的那个就是了。油可能不同类型的油之间是有差别的,可是比如说要花生油,我大概会选择花生油里最便宜的那款,我用到的也只有橄榄油,也是选最便宜的那个牌子。
(8)买最便宜的厨房小家电:我独自在国外生活了七年多,我到现在也只有一个人民币大约100块钱的水煮+蒸蛋的小电锅,之前用一个50块钱不到的1L水煮锅用了有三四年,后来是给我不小心摔地上摔坏了,不然我接着用。我坚持一个人不开伙,就算要自己准备食物,也一律水煮,我到现在也不会做菜,反正水煮最健康,什么只要往水里煮开就行,我也不求它好吃,尽管我在外面买东西吃的话口味很挑剔,但是自己煮的,能吃就行。同时,我的厨具也非常少,也就三个不同大小的碗,最大的那个也就10块钱人民币。然后就是别人送的筷子、勺子和叉子,以及跟了我七年多的水果刀。
(9)大部分生活用品都买有质量保证前提下最便宜的:这里说的生活用品太杂了,我也无法全部单独列出,因为实在太多了。比如说电水壶、吹风机、台灯、插线板这样的小电器,还有垃圾桶、储物箱、洗衣袋、拖鞋、茶杯等等。比如我之前用了有10年的吹风机是以前超市买的飞利浦最便宜的800w吹风机,我到现在还记得价格,是59块钱。后来换是因为真的用很久了,又碰上屈臣氏换购,加购没多少钱换了个大概市价在170人民币的吹风机,肯定比之前的是好用的,而对我来说也够用了。这些东西一般都很耐用,也能跟随自己很久。我唯一买失败的也是飞利浦的电熨斗,最便宜的款式,总是漏水,不过它其实是有质保的,我可以找售后查看更换或者维修,但我就拖延症一直拖到质保过了都没去看。再比如说床单枕套,我买的是50块钱不到的三件套,别说是真丝的了,都不是全棉的,对我来说,能睡就行,我也照样能睡着。其实去年我还在用上大学时宿舍垫的床单,我妈那时给我准备的,两张换着垫,用了11年,后来买三件套还是因为搬家,床大了套不住才买的。还有我的枕头,虽然是记忆棉的,比普通枕头贵,但我之前的记忆棉真的也是大学时买的,买记忆棉里最便宜的那款,用了五年。我现在用的记忆棉枕头也是商场超值换购的,睡的第六年,只要没坏就继续用下去。
(二)护肤及化妆品尽可能从简
买化妆品上我的确是吃过不少亏的。刚出国的时候,国际品牌的化妆品都比国内便宜一些,还经常打折,有些只剩一年多保质期的可能打骨折,跟国内对比的话,就是会比代王以前做代购的价格还要低。所以总是会尝试些以前不敢买的高端线,而且还经常因为活动优惠也会囤货(跟生活必需品相比,化妆品囤货是不太占用空间的),当然也因此花了不少冤枉钱。
(1)买平价护肤品:我上面说的买的那些东西的确是比原价便宜很多的,但当你囤货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产品会要即将过期或者还没用到就已经过期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有时候凑热闹看个李佳琦薇娅直播,对于打包卖送小样无动于衷,买得再多,以为占了便宜,其实吃亏的还是自己。
另外,大部分我尝试的高端贵妇线护肤品,比如说资生堂的时光琉璃、阿玛尼的黑钥匙,或者SK-II普通级千元价位的一些产品,说实话,即使好用,也不过就是保湿吸收快,后来我意识到就算买平价的产品也能起到这作用,那不如把这钱花去做医美,打个镭射什么的,回来再用最基础补水的护肤品就够了。我在这也没有特别鼓吹医美,我之前做过的也只是些最普通的只在表皮最外层打的一些镭射,也就起个嫩肤作用,而且顶多维持两个月。你们可以看下因为测评香奈儿粉底而走红的酸奶精,以前的皮肤状况跟她最近的状况,纵使之前用LAMER、La Prairie什么的,也是去三甲医院做了些医美,皮肤才得到明显改善的。
扯远了,我是油痘皮,而且看过很多次皮肤科医生,我的皮肤问题是内分泌问题,护肤品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我的肤况的。在护肤品上我能做的,最多也就是买些药妆功能性产品,至少我可以信任它的成分是纯的,是真的能对我的肤质起到一点作用的。比如说我现在坚持购买的是理肤泉和优色林。也许这对组里很多人来说还算比较贵的,但是这些产品本来在国外就相对便宜点,另外日常也有七八折的优惠。而且不像组里很多20岁左右的学生党,我已经30了,皮肤是不能跟小女生比的,加上本身我的皮肤基因就不好,毛孔粗大易长痘,最便宜的护肤品是没法满足我的需求的。比如可有可无的化妆水我可以买最便宜的,反正顶多也就是起到个舒缓保湿促进精华吸收的作用,但精华我觉得最起码得是理肤泉或优色林这种的。理肤泉我也用了很多年了,近几年他们也开发了很多新的产品,都非常好用,而且如果看成分,很多产品是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最便宜的一款了。
(2)简化护肤步骤:这个也是组里很多人在做的。因为我这只有夏天,所以在擦脸的部分我可以简化到只用水和精华,连面霜这步我也几乎可以省去。但是防晒霜我是肯定会涂的,即使在室内,因为晒,光到室内也是很强的。当然这点,可能很多人会有异议,我说了,大家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人情况也不同,因人而异。
洗面奶我还是会早晚都会用的,医生让我用的。不过我一般用的还是不含皂基或者少量皂基的洗面奶吧,皂基真的使用感太难受了。
清洁面膜我发现其实泥状面膜的功效是差不多的,贵点的我用过EVE LOM,一般价位的我用过悦木之源、科颜氏、IPSA等等,还有便宜的悦诗风吟、露得清等等,清洁效力和使用感差距都不大,一般一周一次,用得还是挺慢的。
片状面膜和涂抹式保湿面膜,我个人更倾向于涂抹式面膜的,不过也是涂上15到20分钟后洗掉。会比片状面膜省不少钱,用量也能自己控制,片状的就是有很多多余精华液我就得抹在手脚上了。有大量的测评也说了片状面膜对皮肤的改善作用不大,有些太便宜的面膜甚至会伤害皮肤。我就偶尔会买理肤泉的B5面膜,只在熬夜、肤况极差的情况下会使用一次算做急救吧。
(3)化妆品量力而为:如果你有看过我之前的帖子或日记,我之前包括现在都可以算得上是化妆品大户。不过不同的是,我以前即便有写美妆的同事会送给我很多公关品,但我会自己还是会买很多,买到丝芙兰金卡的那种,现在是我在丝芙兰可能一年都没消费,而彩妆类我也没有再购入任何新品,有的也只是前同事会每隔几个月给我一些口红眼影腮红之类的。我也实属特例,并不是每个人身边都能有个经常收到公关品还都大方送人的朋友。
我曾经一度对跳进彩妆大坑,我开始化妆的年龄是比一般人都晚的,大学毕业才好意思一个人自学化妆。小时候学画画爱素描,学会化妆后就很想把自己的脸当成画板,尝试各种类型的妆容,要不是长得丑,还真挺想当美妆博主呢。美妆博主是没当成,彩妆跟上妆工具可买的都是美妆博主的量。口红50个起跳,眼影20个起跳,腮红高光这种单品我都能一个品类有10多款产品。以前还特别喜欢用眼线笔,3CE的眼线胶笔我有集齐过当时出的12个色号,CLIO的马卡龙色眼线笔我也买过,一度还觉得MARC JACOBS的眼线胶笔最好用,所以也买过很多不同色号,尽管折后也要将近150人民币一支。除了马卡龙色以外我全部都用完了,确实也没怎么浪费,但后来醒悟了,这个不值。我现在基本上都不画眼线了,只是涂眼影的时候会用最深的颜色在眼睛边缘做晕染担当眼线的作用。
我还曾一度非常爱买化妆刷,顶峰时期,我的化妆刷加起来差不多有70支,现在出了一些但也有50来支。因为它就好像是我小时候学书法、学画画时候的毛笔或画笔那样,在脸上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所以我喜欢买不同刷形的化妆刷,每个都要试一试用一下。之前去日本玩的时候买了好多不同品牌的熊野县手工刷,毛质和做工当然是没话说,但真正使用起来,也都跟普通人造毛刷一样用。尽管妆效精致度上是天差地别,但日常上妆也没那个耐心细细雕琢,能看就行。所以现在我那些熊野手工刷更多时候被我当成工艺品来欣赏了。
我一直买得比较少的可能就是底妆类了吧,因为都非常耐用,通常也不太会囤货,一般我都乖乖地把一样产品用完再去尝试其他品牌的。我现在正在打算要做的,就是用粉饼完全替代粉底液,粉饼不仅保质期更长,不易变质,而且还能省去上定妆粉的那个步骤,又省掉一个产品的钱。我现在肤况通过中药调理在慢慢改善了,爆痘的状况少了,那么粉底液也并非我化妆时必须要使用的产品了(当然通常爆痘时逼不得已我也不会化妆)。
(三)不吃零食不喝奶茶
膨化食品是我中学时期就很少触碰的,也是体质关系吧,吃薯片这类膨化食品特别容易立刻就上火,所以我渐渐地就不吃了,不吃也没了念想。我也没了吃零食的习惯,不买就不吃了,后来对零食的欲望也越来越小了,想吃东西的时候就吃水果,蓝莓草莓苹果香蕉……我曾尝试过买些坚果来做零食,什么杏仁核桃开心果之类的,但是这类零食一般也是炒过的,我吃了还是特别容易上火,所以就放弃了。初中的时候1块钱1杯珍珠奶茶,基本上一天一杯,但后来奶茶越来越贵了,渐渐地我也没了兴趣。让我喝奶茶,我宁愿选择水果鲜榨汁,或者约合人民币20块钱一个的泰国香椰,那不比奶茶清新可口?我没有喝咖啡的习惯,也喝不惯,就是平时经常还是会喝茶提神的,茶包可比咖啡或奶茶方便也便宜多了,同时也0糖0脂。
(四)我个人觉得必须买的一些东西
之前也经常看到组里会热议一些产品到底有没有必要买,以下我觉得是必须要购买的东西。
(1)可以调节档位的电动牙刷:我整过牙,绑了六年的牙套,牙齿从小也不大好,蛀牙多,每半年都会看医生进行洗牙。牙医老是老生常谈让我耐心仔细地刷牙,这的确是我的错,我就是做不到啊,尤其是经常工作到很晚,真的很累了,刷牙我实在没力气再用什么巴氏刷牙法来刷牙,这个习惯我就是30年了也养成不了。于是我一步到位买了个欧乐B最贵的那款电动牙刷,就是9000型号的,什么智能app刷牙那些都不是重点,主要它有档位可选,标准、温和、抛光等等。如果我买个入门款,没有档位可选,那我肯定那样的使用感是极差的,因为从手动牙刷到电动牙刷,使用标准模式真的感觉震动非常大,非常不习惯,这样的话很可能不久以后会退回到使用手动牙刷。而我从温和档位开始使用,就不一样了。当时买的时候即使是有活动,也的确不便宜,但我也用了有四年多了,后来每次看牙医,医生都说我刷牙干净了。我倒不是说让大家买最贵的电动牙刷,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如果自己可以每天都乖乖使用巴氏刷牙法,那电动牙刷肯定不是必需品,但如果跟我一样懒,我觉得买一个可以调节档位的电动牙刷是非常必要的。
(2)家用除毛器:就是大家经常能看到营销的Ulike那种除毛器。我自己汗毛又黑又茂盛,之前在美容院做过激光除毛,美容院的大型机器当然是比较有效啦,但是也非常贵,我做了几次胳膊的,就没有再做了,付不起。后来其实就差不多可以了,手臂不怎么长毛了。腿毛是我用家用除毛器自己除的,基本上多打个几次是可以达到我手臂在美容院激光除毛的效果的。我当时买的是博朗的,使用起来似乎不如Ulike现在这种方便好用,我也是踩雷了,因为才用了一年半就坏了,问售后,售后还说修不了。但这类产品我觉得如果是汗毛比较旺盛的人,还是值得购买的。不然只是单纯刮毛的话,汗毛会变得又粗又硬。
(3)HPV疫苗:我对于组里最近热议“该不该打HPV疫苗”以及“九价是否是消费主义”的这类议题感到匪夷所思,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并不是不买组需要讨论的问题,它本身虽然是需要花钱购买的产品,但是它属医疗啊,是要保命的啊。若不是特别贫困,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我想不出任何理由不打HPV疫苗。如果选得到九价,自然选九价,选不到就打二价或四价。我是刚留学那会儿就打了二价的,因为学校有保险也减免了部分费用,具体价格记不清了,好像是跟国内打进口二价差不多的。那么至于在订不到九价的情况下,二价和四价怎么选,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帖子,已经说得很详细了。
目前我能想到的一些我自己觉得有必要购买的东西,如果后面再想到就再更新吧。
(五)关于买衣服的心理
我目前仍然戒不掉的消费习惯是买衣服。
我对首饰包包都不太感兴趣,即使我工作了五六年,我也不太能狠心买下五千元以上的包款,而且如果有看中的奢侈品牌包包的话,我会首先考虑二手,会便宜非常多,我不觉得这种一再涨价的奢侈品门类,普通阶层需要买到一手全新的包包。中古包有些被现在复刻的款式,复刻款是中古原版的5到10倍的定价,这样为何不买中古款呢?
对包包狠不下心的我,一直以来对买衣服这件事却异常积极,从小便是。我的逻辑是这样的:在衣服、包包、鞋帽、首饰这几个品类里,衣服是最重要的。衣服是穿在人身上的,而且是大面积覆盖的。如果把刚刚提到的这些品类都视作对自己外在的包装,那么很显然,衣服是占比最大的那个。提升内在确实重要,但如果只看第一印象的话,衣服是会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单品。
所以,如果有一笔钱,要我在这几个品类中选择一样购买,我会首选衣服。我之前从事的工作与时尚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离职之后,我对时尚的兴趣不仅没有日渐消失,反而愈加浓厚。我喜欢看秀场,看设计师的纪录片,听时尚区up主对时尚评论的一些我认同的和不认同的观点。看得多了就是会陷入迷思,我对时尚感兴趣就必定意味着我要在这方面高消费吗?
衣服本身是美的,我穿上身是好看的,我看着穿着这件衣服的自己是开心的。在买衣服这件事上,我依然还是会为自己的情绪买单。我觉得衣服只要适合自己,是不存在过时的,包括我到现在也依然也还在穿一些七八年前买的衣服,也依然还是会有人说好看。
我买衣服不是考虑需不需要,如果是考虑需不需要,大概五年前就应该不再买衣服了。我朋友经常嘲笑我,薪水不多,整天就买衣服,也不晓得存钱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确实句句在理,我也早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是直到现在也依然还是戒不掉,我甚至感觉这是病,但却依然阻止不了我买衣服的欲望。
对于我这样买衣服的心理,欢迎大家用力敲打,让我早日戒了这个坏毛病。
买衣服的总结看以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