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好看到舍不得一口气看完的电影|假期片单计划
文|吃一只甜筒

说到约阿希姆·提尔,很多人会对这个导演感到陌生,但他的电影在圈内可是小有名气。提尔的前作《奥斯陆,八月三十一号》以及《重奏》,均获无数好评。

作为“奥斯陆三部曲”的完结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赋予女性视角一种诗意而浪漫的方式。

一部绝对的女性电影,一部来自挪威的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不仅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入围了欧洲电影奖、法国凯撒电影奖,也成为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一匹“黑马”。

章回体结构、哲学式对话文本、实验式片段以及漫画风的超现实主义手法让这部电影变得妙趣横生。
爱情、死亡、衰老、性与生活。这部拥有12个章节的电影把这些话题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个随心所欲做着想做的事情的女人,到了三十岁仍没有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吗?
01
无尽的自由直指孤独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如同一个法棍面包,需要花点时间咀嚼但又令人上瘾。

尤利娅凭借着傲人的成绩考上了医学院,身为优等生的她不再憧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因为她认为做手术这件事太过于具象,她更喜欢研究人的灵魂。
于是她便转攻心理学,并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后来偶然发现了摄影,就买了机器开始拍摄各种模特,经历一段又一段的恋情。

这样随心所欲的生活是不是令人憧憬?然而尤利娅渐渐意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是由她自己造成的。
三分钟热度、无限摇摆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不可抗力。不管是生活也好,男人也罢,尤利娅在一次次尝鲜中更换跑道。

这的确普遍地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多余人”形象: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人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会产生很多思考。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三十岁是终点更是起点。懵懂的终点,人生的起点。

30岁的尤利娅显然是迷茫的,她在不断探索着生活的意义与对生活的兴趣。同时,她又是自主且随性的,拥有着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所有特征。
她在聚会上探讨着女权主义,在自己写的文章里描绘着女性意识。但在女权主义的面罩之下,尤利娅真的属于活得通透的那类人吗?

不尽然。她不断从一段关系逃向另一段关系,看似是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但却一直通过外界的爱来弥补心灵的空虚。
也许她的生活是充满挑战与新鲜的,但她永远无法摆脱精神的贫瘠。
02
现实or想象?
伦理化的情感叙事是这部影片的亮点之一,用人物自身的情感推动叙事,从而更有利于建立观众的现实联想和情感认同的发展转变。
纵观全片,它是现实主义的,但同时包含着超现实主义段落。

当尤利娅按下开关,时间静止,她毫不犹豫地跑过无数个街道去见条形码大楼底下咖啡店里那个让她产生“新鲜感”的男人——尤文德。

整部影片好像让我们进入到沉浸式聊天之中,神奇的是,冗长的对话不觉枯燥,甚至让观众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提问和探讨。
令人有点丧气的是,在高度平权的欧洲社会,女性最后的生活焦虑仍然是生育问题与配偶选择。

尤利娅因为不想生孩子与前任阿克塞尔分手,而当她怀上了新任男友尤文德的孩子并想生下来时,丁克男友又不同意了,于是两人分道扬镳。
更讽刺的是,影片的最后,尤文德与妻子抱着刚诞下的的宝宝出现在尤利娅面前,她只是微微一笑。

艺术片中的现实主义方式与类型电影的情感认同建构相结合,让影片对于现实与想象的诠释方式有了新的意义。
03
不被定义地活着
电影中女主不断向生活发出挑衅,但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被挑衅的是自己。
尤利娅代表着的是生活在21世纪的“新生代”,他们每天被大量的电子信息包围,很难跳脱出浮躁的生活去思考,去选择。

他们固执、敏感,平庸却自命不凡,他们向生活抗争,大声地做梦却从未舍得踏出扎实的一步。
这是一个“跨屏追踪”的时代,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上探寻各类信息,比如想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在手机上就能看到,不想看了按下暂停键等有时间了再看。
因此我们往往丧失了长时间的思考能力与静下心去沉淀的时间。

当尤利娅和阿克塞尔坐下来聊天时,阿克塞尔对尤利娅说,他成长时期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只能靠双手去感知具象的文化符号和事物。
诚然,他们是相爱的,只可惜两个人生在了不同的时代。阿克塞尔问什么是有用的东西,什么又是无用的呢?这仿佛是在向尤利娅提问,也是在对我们每个人发出提问。

这其实与影片中阐述的主题相契合,我们这一代人不停地在碎片化阅读以及碎片化思考,就像尤利娅一样追求的是无尽的“新鲜事物”,摇摆不定。
我们很难静下来仔细思考人生的方向,是的,我们高呼想要自由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权,却总是在看清问题的本质之后无动于衷。

其实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命题: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我们是凭直觉还是看现实?当然这个命题并不是短短12个章节所能回答的,生活还在不断向前走。
不被人定义,不被生活所困,去自由、生动地活着。
今日话题 你的三十岁有什么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