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守,守静笃
“恬淡”强调是这样一种性格的培养。
“恬淡”即要人淡去名利、声色等种种的欲望,人没有了太多的欲望,烦恼自然也就少了,如此少思寡欲、无忧无虑,犹如儿童一般。
“虚无”指做修养功夫的要求,就是说练功时心不要老死守着某部位不放,这样不但心会很累,而且会使影响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要知道内气不能正常地运行,这是一种也病态的,这是一种消耗,一种退步啊!
因此,不要长期地固守不化,适当的时候要放下,要减去,要空掉,使内心悠游自在,安闲而舒适。
如此,放之又放,空之又空,去之又去,自然地达到了“虚”,达到了“无”的境界,这时仿佛于置身空旷深谷,感觉外面的声音是那么地渺小而遥远,眼前一片虚白,呼吸似乎也停止了,大脑空空荡荡,杳杳冥冥,悠悠扬扬,若醒若寂。
2、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因,“真气从之”是果、是效验。
因此,无论“恬淡”或“虚无”都是一种修炼,如果你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保持“恬淡虚无”,你也就是修炼了二十四个小时!那么,你的功夫也就能飞快地进步了。
真气从之,这里“真气”到底指什么?《黄帝内经· 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行而充身者也”,从这可知,真气是要受于“天”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真气”。因此,真气不是你在体内死守,或把气搬运去搞出许多花样就获得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是这个道理,寂然不动就是“虚无”,只有“虚无”才能与天相感相通,天和人都相通了,没有界限了,真气自然也就跑到你身上去了,所以叫“真气从之”,这都是真实不虚的,你不必怀疑,只要功夫一到,必定天人合发,有求必应,随做随到,屡试不爽!
3、精神内守:
功夫既到,先天真一之气(真气)自虚无中来,当真气到达身上时必会发生种种触动,或如大地回春,温暖舒适,或疼痛奇痒等等。这时候人很容易离定,容易起其它杂念,这对修炼是非常不利的,要知道人的神气本为一体,神驰于外,气亦游于外,神气外泄,身体就不能获益了。因此,需要“精神内守”,就是不要有意去留恋或追求身体上的种种触动,要使精神格守于内,以镇定之心寂然观照,神气自然在体内相互留恋、和合。由上可知,“精神内守”这句说的是“采气”方法。
或有人误认为“精神内守”是平时修养的方式,可实际并非如此,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整日精神内守,情志得不到舒畅,只会变得内向、自私、冷漠、抑郁寡欢。。。这不但与大道逍遥自在宗旨不符,长久下去还会搞出病来。
精神内守指的是我们的精神,要保持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一个人精神都是向外发散的,我们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正在消耗着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气神不断的消耗我们的能量,寿命自然就受到了影响。所以道家提出的精神内守。就是要把你的精神收回来,把你的注意力从外面收回来。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注意力都会涣散,放在一些没用的地方,比如说手机的抖音。还有就是一些电视剧电影等一些娱乐的东西上面,不能够做到精神内守,所以只有把你这些注意力放到你的精神上,这样子就是精神内守。
要怎么样做到精神内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观察你的思维情绪行为上面,观察你的身体上面就可以了,你只要去观察,不与你的思维情绪产生交集。不去跟随他们往下想。你只把你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就是保持觉知的一个状态。这样就可以做到精神内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