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快乐至宝
静坐,在西方也被称为冥想,通过静坐可以使人体气血通畅,缓解压力,减少焦虑,静坐中会生出无限的安乐、喜悦、幸福,这种喜悦、幸福是语言不能表达的。静坐能使人的身心意识越来越光明,消融内心世界的烦乱,抚平生命中精神和肉体的伤痕。心境达到清净安祥,气脉则自然畅通。

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威斯曼中心大脑行为学试验室开展过一项研究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一组年龄在34-64岁之年的8位fo教徒,在过去的15-40年间他们每天都有8小时的静坐和冥想练习。对照组则是10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年龄在20-22岁之间,在实验之前从来没有静坐和冥想的经历,只是在一周之前接受过一些基础的冥想训练。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使用一些脑电波测量仪器,对两组实验对象在静坐冥想前、静坐冥想中、静坐冥想后的脑部活动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了非常神奇的结果:fo教徒这组的大脑伽马波和阿尔法波的活动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脑伽马波的震荡更加明显。我们知道,人脑部的脑部额叶和顶叶联合皮质区的活动才会引起伽马波,人脑的这些部位有引起我们人的情绪以及快乐的功能。
其实,在冥想实验之前,实验人员就在两位年龄较大的fo教徒的脑部探测出非常强的伽马波。所以,这种脑部活动完全是由于僧人长年修习引起的,并不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人员最后给出了结论:通过静坐和冥想,人的脑部活动能力得到增强,并对大脑中那些负责快乐和情绪调节的部位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静坐并展开冥想是可以调节我们人的心理和身体的好方法。

另外,此大学心理学及精神病理学教授Richard Davidson(理查德·戴维森)开展过一项关于“快乐与禅定”的研究。该研究长达12年之久,旨在通过科学数据探究禅修对人脑的影响以及禅修是否可以真的带来快乐。研究对象之一是1976年出生于尼泊尔的明就仁波切。他九岁出家,十七岁时,被任命为寺庙传统闭关中心的教师。此后,还进行了传统佛教哲学和心理学的训练。另一位参与实验的被试,是来自法国的Matthieu Ricard(马修·理查德),今年已经70岁,是一名藏传佛教的僧侣。他26岁那年完成博士学位后,放弃学术生活,只身来到尼泊尔钻研藏传佛教至今。其他研究对象也都有长期练习冥想的经验,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头部连结了几百个传感器,用来测量他们脑部的电流,他们被要求在实验检测的机器中练习冥想

实验数据显示了惊人的发现:这些长期禅修冥想的人,脑部左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异常活跃,其活动频率是普通人的7~8倍。而大脑左侧前额叶皮层活跃程度和快乐的程度呈正相关,是大脑“快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源地。他们的大脑会发出高层次的伽玛波 (一种频率最高、最重要的脑电波之一与认知、注意力、学习与记忆行为有关),其振幅比起过去神经学文件里所记载的还要强。他们也比常人更能有效处理负面情绪,变得更加快乐。此研究结果在西方报道之后引起大众广泛关注。

通过静坐,一个人就能够做到念念分明,全然地观照内在的自我与外在世界,回归生命本来的喜悦。无论外在的境遇怎么改变,都和这份喜悦在一起,如如不动,随缘自在。静坐时,注意力高度专注,呼吸变得平缓均匀,身体能量的消耗减少,心脏的耗氧量也比平时减少很多,血液循环的力量自然比平时加强了。一切精神产物,包括思想、情绪、感受等等,它们都是有生理基础的,所以,身心是交互缘起、互相影响的。
静坐简单,贵在坚持,最好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坚持不断地练习下去,才能收到最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