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1《童蒙止观校释》读后感
《童蒙止观校释》是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觊所著,简要阐述了天台宗的两大根本教义及其修行方法,既是佛教徒修行的基本入门书,也是一般群众学习气功的重要参考(百度百科)。
作者在本书中提炼出他认为在修行中最重要的两个方法:“止”和“观”。
在书的开篇,作者强调“止”和“观”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于“伏结断惑、策发智慧”同等重要,修行者万不可偏废。如果偏修“观”,则易变为“狂人”,偏修“止”,则落入“愚人”,邪见轮转,狂愚最后并无太大差别。
原文如下:“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
本书分为十章: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
此处读书笔记主要记录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二、三、四、五、六和九。
(一)具缘第一
有利于修行的前提条件,比如说“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除非出家或者在家弟子,否则一般人很难具足缘,但是不影响有心之人开始学习之路,学习深浅、进展快慢不同而已。
(二)诃欲第二
“诃”是怒责的意思。此处“诃欲”主要说的是外五尘中生的欲望,比如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这一章关于五欲的一连串比喻很有意思:“五欲无乐,如狗噬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
为了名、利苦苦挣扎,竞相争抢,互相倾轧,何尝不像鸟抢肉、狗抢骨头一样呢?欲望满身的人,好似逆风执炬,必有烧手之患。
除了这段精彩的比喻,作者还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证明了“五欲”着实“无乐”:当你为了欲望追求的时候你是十分苦的、当欲望得到了满足,享受了短暂的快乐后,就会害怕失去,然而世间无常,美好之事注定不会持久,当失去之后你的心又会陷入愤怒和恼恨。综观种种,着实没有什么乐趣。
正可谓:“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处。”
(三)弃盖第三
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为十八界。
前一章“诃欲”讲的是外五尘生的“色、声、香、味、触”欲,而这一章讲述的内意根中生的五盖:“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两章合起来,即完整讲述了六根所包含全部内容。
“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
修行的人端端正正地打坐,外界没有发生任何事,可他的内心并不安宁,意识一刻不停歇,一个接一个的念头潮涌上来,就像盖子一样,把人的善心盖住。我们如果发觉了内心被这些盖子盖住了,我们就应该放弃、扔掉这些盖子(内意根生的五盖)。
“嗔恚盖”指的是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切记“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如果嗔恚太盛,当修“慈忍”以灭除之。
“贪欲盖”和“疑盖”相对较好理解,此处不再多说。
“睡眠盖”中的“睡眠”并不是指睡觉,而是指缺乏觉察、无明的一种状态。“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这个人还活着,却好似活死人一般,对自己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缺乏觉识。
“掉悔盖”中的“掉”十分有意思。“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竟诤是非,无益戏论。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勾醉象,不可禁制。”
读书的时候,有一阵子我特别喜欢到处闲逛。有一次,我在行进的地铁车厢里看着门外不断倒退的隧道时,脑中忽然没有任何来由地浮现出一个想法:“我为什么总是到处乱窜,坐不下来呢?”没有任何细微地改进,自那以后我就很少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大街上了。我想,那一刻,就是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身掉”的状态吧!
觉识是最大的力量,所到之处,即见光明。人总易无意识地掉入的那个无明的黑暗洞穴中,而觉识能帮我们回到了光亮的地面上。诸如“好喜吟咏,竟诤是非,无益戏论。心情放逸,纵意攀缘”这些掉散状态,以后我也应该加以注意。
(四)调和第四
一个不健康的人,身体、思维方式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因此在修行前应“调和”身心。
“调和”包括“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食”十分重要,吃了坏东西会生病,可能作者所在的年代有毒的食品不如现代多,此文中作者强调的是食不可吃太饱,也不应太少。
“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
调节睡眠、身体、心的重要性此处就不说了。
“调息”——调节呼吸十分重要。“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一个人如果呼吸调顺,这个人百病不生,心也容易安定。那如何才叫“息调”?那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息”的分类和特点。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 喘;三 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为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
呼吸对于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对此我确定无疑。感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一下。
(五)方便行第五
“方便行”是修“止观”前的五个法门,包括“欲”、“精进”、“念”、“巧慧”和“一心分明”。
辩证的看“欲”,“诃五欲”后此处又重拾“欲”——“一切善法,欲为根本”。没有修行的欲望,一个人又怎会开始学习并产生后续的实际行动呢?
“精进”——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强调坚持和专精不废。
“巧慧”——能区分轻重即为“巧慧”。
“一心分明”——专心。
(六)正修行第六
铺垫了这么久,可什么是“止观”呢?
修止,自有三种:“一种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二者制心止。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三者体真止。随心所念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
“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
我理解的“止”,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心止”——“不往也”;二是“妄念止”,因为“心止”而“妄念止”。无论是外五尘,还是内意根,外界种种,内心种种,任由生灭,但是“心不驰散”。好似一人静静站在河边,看着河水奔腾前行,任由狂风从身边刮过,心守在原处,不随着它们一同前去。而因为心不取,那些河水、狂风也就停歇寂静了下来。
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恚,界分别观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二者正观。诸法无相,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
此处关于“观”的方法,仍是运用人的大脑思考能力,人大脑的思考能力其实是有局限的,在它之上,有更高的存在。此处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克里希那穆提的相关书籍,如《生命之书》。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用止安心,用观安心,随便宜修止观(止观哪种好用用哪种);入定而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若因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朗,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烛,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死。
(七)治病第九
这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
什么是“攀缘”?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说:“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为能缘,境为所缘,心涉于境,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经一曰:‘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维摩经问疾品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中略)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此处拍案叫绝。“攀”字,巧妙地形容出了人那种“强行攀够”的心理状态。
无事空坐,心却一刻不闲,心一会想起这个事,一会想到另一件事,一会又一件。想这桩事时得意欢喜,想另一事时悲伤遗憾,想又一件事时恐怖紧张。我们的心就好像猿猴,外面这些事就好像猿猴不断攀够的树枝。这只猿猴一会用手挂在这个树枝上,一会又挂在另外一个树枝上,一会又换个树枝。猿猴在变换树枝时,脸上表情不断变换,有时喜出望外,有时悲伤难过,有时悲伤遗憾,有时害怕紧张,有时愤怒狂暴。
旁观者会觉得这个情绪随着切换树枝越频繁变更的猿猴,疑似得了某种脑部疾病。
回头仔细想想,那些反复念叨、放不下的过去,那些掉散的现在以及沾染着恐惧或是期待的未来,所有这些怨恨的、后悔的、狂喜的、愤怒的妄想,只不过是人心在强行攀够而已。而人以为这样“攀缘”的状态,就是人的本性。
树枝与猿猴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呢?那些所思所想、所喜所怨,真的、真的和你,和你的本心又有多大的关系呢?不反观内心,而去责难外界,就好像猿猴每次意识到自己表情变了就去责怪树枝一样。
“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
过去已经消逝了,当下这刻一到就离、无法停留,未来还没来,三际妄心了不可得。那些心中放不下的过去、现在、未来,就让它们随风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