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波】2021年阅读书单
No.1《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Hit Refresh》,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 超过预期、非常不错。几乎没有歌功颂德和自我标榜,字里行间透露的是真诚的思考;当然现实商业世界和组织环境未必有书中说的那样单纯,但书中讲述的一个接班人该有的关切和路径,还是很令人信服的。基于同理心的技术价值观、开放共赢的生态合作思路,值得赞赏和借鉴。 No.2《美国经济史》,乔纳森.休斯 Jonathan Hughes,路易斯.凯恩 Louis Cain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700多页的大部头,看了一年多才读完。用计量经济学写历史,是最考验苦功夫的吧,读的时候不免带着敬畏和敬佩,数字或许是冰冷的,但只有暂时抛开数字背后那些动人的故事,才有可能更理性的理解历史的脉络和当下的逻辑。对于“大变局”,可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解释,但知己知彼却是比不可少的,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史有同等量级的研究成果 No.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来自超过25万人的经济学课堂》,薛兆丰,中信出版社,2018年1月 网红经济学家的畅销书,具备畅销书的基本素质,虽然很厚、但读起来不觉得吃力,当然忘记得也快。不上价值判断本应是经济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如果作为标签不断自我强化、那也有点为了迁就传播了吧。致力于解释还是致力于解决,心态或许可以宽和一些,但态度应该更鲜明 No.4《四十自述》,胡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5月 如果能沿着第一章的方式写下去,应该会更好。从中可以看到先生思想的发端和过程,用自己的笔触写,更觉得可信一些、并带着一些坦然的可爱。无论源于成长还是来环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边界,应少些苛责、多些容忍、方得自由 No.5《选择: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 The Art of Choosing》, 希娜.艾扬格 Sheena Iyengar ,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 以一个特殊的笔触去讲心理学研究的故事,将一些散见的观点以一个逻辑串起来,算是比较有可读性的一本书了,尤其考虑到作者的作为盲人的特殊性。选择太多并非好事,适当放弃选择权也是一种智慧,平衡感是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游弋的诀窍 No.6《十分钟冥想 The Headspace Guide to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安迪.普迪科姆 Andy Puddicombe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12月 一本篇幅不长的书,我大概读了4个月的时间。因为字里行间充盈的比喻、实践和理论非常贴近生活,也因为自己的生活本身充斥的各种情绪,让我不愿意简单对待这本书。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锻炼,既包括身体的恢复,也包括心灵的修炼,而冥想就是其中的关键 No.7《华为数据之道》,华为公司数据管理部,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11月 行文特别是配图颇有菊厂PPT风格。IT是我们在菊厂经常吐槽又颇感骄傲的,看完此书才意识到,每次变革的背后又是大手笔的投入和努力。尤其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缺的不是方法论,缺的往往是决心和执行 No.8《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新星出版社,2021年1月 的确是通过“奇葩说”了解到有这么一位学者的,哲学的人设、即便在喧闹的综艺节目里也显示了些许“理性的光辉”。自己其实一直不是特别敢去阅读哲学书籍,一方面有畏难情绪、同时也怕自己想得太多。而这本深入浅出的大众读物,则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如此清晰地组织海量庞杂的观点,已经很不容易了,足见功底。“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希望自己也能顺利的走好下一段“成熟之路” No.9《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贾雷德·戴蒙德 Jared Diamond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7月 这也是一本“久仰了”的书,之前各路自媒体长文里引用颇多,读罢才知道也是宏观叙事的那一类。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带一点社会学思想和宏观视角,应该都不能阻止自己有这样的叙事冲动的,难度在于一以贯之和逻辑自洽。难以证伪的观点、往往也是难于被证实的,只能“相信相信的力量”了。或许未来一个阶段,这本书的地位、会让位给“人类简史”吧 No.10《读懂孩子的心》,樊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3月 大约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选书指南”。没听过樊学长的音频,因为始终觉得读书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这种阅读+分享的模式大约会更加流行吧。近期有一个思考蛮有意思,其实在哲学层面上,我们相较于前人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因为在现代的生活节奏之下、我们早就失去了仰望星空、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环境;于是在“爱智慧”的层面、我们只能求助与古人 No.11《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How Google Works》,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中信出版社,2015年8月 PR的叙事风格让本就特立独行的公司、更加遥不可及。很久之前就买了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相较于强调“奋斗”的菊厂,Google离我们太过遥远了,虽然用户/客户第一是共同的价值观。最近很火的元宇宙话题可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种组织文化的差异,当需要仰望星空的时候,发现从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还是比A国差了不少,虚拟经济的十年繁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当然我不认为是中国人缺少创造力,只是追赶的脚步中只能以效率优先;从这个角度上,对未来、尤其后辈人得生活,抱有期待 No.12《陪孩子终身成长》,樊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年4月 相对上一本,樊学长的这本书显然要好得多,至少从著述的角度看,逻辑框架和观点都是体系化的。当然,传授经验的书多少都带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大部分举自己儿子的例子,也无形中让其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归属感、价值感、终身成长的三大支柱,很有共鸣、也很契合当前阶段我遇到的问题,用这个逻辑、还帮我完成了个家长作业,感谢感谢 No.13《王德峰的中西思想必修课》,王德峰,喜马拉雅,2021年5月 2021下半年,大半的差旅路途上都是伴着王教授的“烟嗓”过来的,坚持把这个课程完整的听完了,感谢。一直以来都比较“畏惧”哲学的著作,一则缺乏框架性的指导、怕走偏,二则也是怕陷于细节、想得太多以至于影响到本就紧绷的现实生活。今年刘擎教授的书再加上这门课,算是一种突破吧,至少部分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特殊的一年、特殊的年纪,我想今后也需要这个层面的思考和观点,来指导生活了,毕竟距离“不惑”也没几年了,创造的、物质的手段,目的不也在于幸福的、从容的体验么(ps:听课的同时把所有的讲稿都扒下来整理成册了,需要的朋友可以向我索取,没有版权、仅供交流) No.14《直播时代:快手是什么II》,快手研究院,中信出版社,2021年3月 尽管短视频一直是我自己比较警惕的娱乐方式,担心自己的思维因之而“空心化”,但这毕竟代表最重要的行业乃至社会趋势了,从观察者的角度还是应该有理解的。总的来说,相对于其他大厂的PR作品,快手的这本算是“惊喜”之作了,不仅案例非常详实、理论框架也非常清晰。相对字节的工厂化、看得出快手还是非常强调温度、感情之类的人文主义的,不论是否能抵得上经济规律的大局,但现在的成就、已足够让“老铁”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了(虽然这个行业,被遗忘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No.15《意识形态问题十讲》,宋惠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8月 因为工作需要而读。虽然这个词总是挂在嘴边、但一直以来对ideology的概念并不清晰、又担心学术著作把思想带偏,选择了官方的读一下(ps:估计是太冷门了,这是在豆瓣上记录了270多本之后、第一次有机会由我来完善图书信息…) No.16《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刘鹤(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2月 站在2020年的时间点上,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具备前瞻性(尤其第一篇),08的危机显然还没有过去,而疫情又引入了新的变量、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趋势。不同的智库机构显然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胜在思维层面相对统一,有相互印证的价值。决策者需要勇气和担当,但决策支撑者也同样需要负责任的态度,对于这一点、至少从宏观的、长周期的结果上,我们应该报以信任和最终。于个人而言,也应该反思,在信息获取上,有时候会有些“非主流”的误区,与其在B站上看一些夸夸其谈,不如看看官方智库在说什么;与其听视频中挑动性的语言,不如阅读一份扎实的报告 No.17《被看见的力量:快手是什么》,快手研究院,中信出版社,2019年12月 相对字节系的“工厂思维”,快手的“老铁”显然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虽然很难辨别这是主动的、源发的,还是被迫的。坦率说,相对其他大厂出的书,快手这两本的PR痕迹已经少了很多了,在可读性和思想性上、都更负责任一些。理想主义和商业逻辑之间或许终有对抗,只希望世界不要被改变的太快,给更多的人一席栖身之地 No.18《你的5岁孩子+你的6岁孩子》,弗兰西斯·伊尔克 Frances L.IIg,M.D. 江西科学社会出版社,2012年7月 每年的必修课。2021年两个孩子一个上学、一个上幼儿园,都跨入了新阶段。知易行难、也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No.1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毕竟是百年前的出版物,完全不同的时空环境、加上作者对逻辑的苛刻要求,造成阅读起来非常费力,这一点并不是译者的责任,但经典依然能穿越时空,足见思想之深邃。感谢译者提供《经济与社会》内容、对理解韦伯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最近“自信力”成为一种趋势,似乎只有民族的才是适合的,这不免有进入另外一个极端的趋向,需知经得起不同视角审视的、或许才是真正成立的 No.20《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樊登,北京联合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1月 樊学长的又一本读书笔记,还是不习惯这种被嚼过了喂的方式、仍然坚持读书应该是私人的事情,或许这也是一种思维局限吧。总体感觉学长确实有比较强大的“知识地图”能力,能把每一本书都“拽”到这个地图上、也帮他省了不少力,只是似乎少了些“空杯”状态,只是在同一个层次上打转、甚至深究起来还会有逻辑矛盾。当然,能从一些文字上得到感触和收获,已经值得感激了、也不必太苛责 No.21《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罗翔,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8月 近年来早已没有了追赶流行的热忱,也是等微博停更、大潮退去的时候才尝试阅读的,委实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一个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而出。除了引证大多是西方法哲学著作、让我少了些共鸣之外,认可绝多大多数观点,尤其深刻的是两个:一是关于“爱人类”和“爱人”的区别,“爱人类”不能构成思维和行动的落脚点,应当对此抱有警惕;二是关于“自省”的理解,自省是成长的根本来源,也是谋求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甚至唯一办法 No.22《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徐宪平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50多万字的“巨著”+热门话题+院士+名企,名头不小,但是今后对这类书籍还是要谨慎(虽然这本书也是从办公室顺的),总体上为了出书而拼凑的痕迹明显,估计根本没考虑可读性的问题。其中5G的章节看上去非常“菊厂化”,想来其他大部分内容也是厂家捉刀的吧 No.23《欲望与尊严: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肖索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 停在书单上很久的一本书了,坦率说阅读有猎奇的心理因素在。作为学术著作,其可读性已经相当好了,既不失理论坚持、也有足够的故事性。欲望某种程度上是偏见,尊严则带有更宏观、更伦理层面的反思。一定程度上,为理解相关的社会现实提供了观察的框架,当然也提醒自己审视和自省家庭亲密关系时,所应当给予的关切 No.24《法治的细节》,罗翔,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 延续了上一本的感受。同样是case study and share,显然比母校的樊学长多了不少思想性和谦虚的心态。本书至少又解决了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可以更坚定的立足当下,必定来自更坚定的感知自我、自省、乃至修行;而是关于读书,2021年的阅读量比往年少了不少,主客观原因皆有,但终会回归,去掉优越感的成分,非常赞同书中的观点 No.25《论孤独》,胡赳赳,中译出版社,2021年9月 书的设计用了不少心思,看的出作者有安于孤独的心志和实践。认同作者提到的“作家、知识分子、学者、思想家”的分野,也看出作者的野心、这里就不敢轻易品论了。中间大篇幅思想碎片,挺有意思的 No.26《中国经济的逻辑与展望》,林毅夫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奇幻的2021年即将过去,对于未来的世界和中国、政治和经济,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在B站和公众号里激荡着。难言对错、但总觉得立场过于鲜明、乃至急切。这个时候,看看主流学者、官方智库的观点,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特殊”的2021年已经过去了,相信我会长久的想起这一年 主客观原因皆有、主观为主,今年是这些年来阅读量最少的一年 反思阅读的意义,少有功利、无关逃避、更不是为了清高和优越感 在书籍中理解世界,越多的理解世界、从而越多的理解自己 在书籍中超越世界,在共相和殊相的结合处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2021年,感谢爱我的人对我的宽容,自省、反思并向你们致歉 2022年,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并且自己的努力能照亮我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