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rioni —— 米兰德斯牧人的悲歌
近日有幸听到葡萄牙Fado优伶Dulce Pontes于1999年发布的专辑O Primeiro Canto(中文译名:第一个角落)(豆瓣中的专辑信息显示专辑发布年份为2005年,此处暂以某音乐平台中的专辑发布时间为准),对专辑中的第三首歌Tirioni(蒂里奥尼)印象尤为深刻,深感于其凄婉的曲调和歌者流露于声声吟唱中的哀伤。因某音乐平台中没有对应的中文歌词,遂上网查找本专辑相关资料,也就有了这篇日记。
1. 地区介绍
这首歌是葡萄牙东北部与西班牙接壤的Trás-os-Montes地区的一首古老的米兰德斯语民谣。Trás-os-Montes地区位于葡国东北部,其北部和东部与西班牙接壤。笔者有幸在葡萄牙旅游部的下属网站中Trás-os-Montes - Porto & the North - Wine Tourism in Portugal (portuguesewinetourism.com)找到了下面两张图。

Trás-os-Montes在葡语中意为“山的那边”,从地名可知,该地区多山地,少平原。葡萄牙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状,北部地区山地与丘陵遍布,山间河流众多。如此众多的山地与河流将北部地区分割得支离破碎,虽然孕育了不同地区间千差万别的丰富方言,却也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贫瘠的土地在发展缓慢的古代无法为当地百姓提供富足的资源,也限制了当地发展其他生产方式的可能,使当地百姓长期囿于贫困。彼时,畜牧成了为数不多能够养家糊口的生产方式。这首名为Tirioni的民谣也逐渐诞生于百姓的放牧生活,口耳相传至今,最终经歌者发掘并重新演唱,成为这首珍贵的Fado。在此,不尽要感激Dulce Pontes为收集素材和演绎Fado付出的努力。没有她的发掘,我们也不会听到这首凄婉哀伤的歌。

2. 语言介绍

米兰德斯语是发源于葡东北部山地的一种古老的小众方言,起源于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通俗拉丁语,属于罗曼语族,阿斯图里亚斯-莱昂语支,与临近地区的阿斯图里亚斯语,莱昂语和坎塔布连语较为接近。如今使用人数在五千人左右,主要分布在红色区域内Terra de Miranda(米兰达市)的部分地区。因该语种实在小众,并未收录于谷歌翻译、必应翻译和百度翻译中,所以笔者在翻译歌词时遇到较大障碍。只能通过理清该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关系,将歌词翻译成上文中提到的与之接近的其他语种,间接理解歌词大意。
3. 翻译歌词的坎坷经历

为找到相对准确的英文版歌词,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英文网站资料,总算在这个网站Dulce Pontes - Tirioni lyrics + English translation (lyricstranslate.com)找到了相对可靠的米兰德斯文和英文对照歌词(如图中左中两栏)。又将该网站提供的英文歌词通过谷歌翻译译成中文,中文歌词经笔者校对后,最终形成了上图中的三语对照歌词。因为英文互联网中仅有这一个网站提供了米英对照歌词,这一信息来源相对单一,没有其他版本的英文歌词可供比对。为找到其他翻译相对准确的英文歌词,笔者也曾尝试通过百度翻译,谷歌翻译和必应翻译三种机器翻译软件,将原歌词翻译成中文。但是,因为作为歌词原文的米兰德斯语实在太小众,上述三种机器翻译网站均未收录该语言。所以,只能间接通过将原文识别为与米兰德斯语比较接近的阿斯图里亚斯语,葡萄牙语,拉丁语甚至是西班牙语和阿拉贡语,再将这几种常见的语言翻译成中文以做比较。在这几种语言的中文译文种,除阿拉贡语的中文译文明显不合逻辑外,其他几种中文译文里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如图中右侧中文栏中的词句,如主人公——蒂里奥尼、人物——新娘和羊毛工人、地点——教堂和附近的圆石、动作——梳羊毛娶亲、动物——绵羊和跳蚤,以及跳蚤怀孕这一比喻。所以笔者认为上文所列网站中的英文歌词较为准确,故将该歌词翻译后并校对,最终做成三语对照表。
4. 歌词解读
对歌词的分析在前文的地区介绍中已经简要提到了一些。 歌词共九段,可分为五小节(分节详见上图中中文歌词左侧标注的数字)。

第一小节两行歌词都是同一个人的人名,即歌里的主人公蒂里奥尼。虽然Tirioni和Tioni略有差别,但其道理等同于英语中Jim和Jimmy,Jim是正式称谓,Jimmy是爱称,实际上指代的是同一个人。本小节歌词作为开头,直接指明了这首歌的主人公。两行歌词都在重复这一名字,暗示听众下文中关于他的故事将由歌者娓娓道来。这两句词的调子略带哀婉之意,也暗示了蒂里奥尼的故事绝非喜庆美好,让人欣慰。

第二小节讲述的是一个人的动作,可细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两句。前两句的动作执行者在一直不停的梳理羊毛,这些羊毛将用来制成羊毛被之类的羊毛制品。开头因为提到了蒂里奥尼,所以不难想象,指梳理羊毛的人也一定是蒂里奥尼本人。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制作羊毛被所需要的羊毛量是非常多的。制作羊毛被,从梳理羊毛开始,一定是比较繁重苦累的工作。所以,蒂里奥尼的生活没有太多消遣和娱乐可言,繁重的工作占据了他不少的时间。为了生活,他也别无选择。后两句中提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比喻,将寄生在羊毛身上的跳蚤比喻成羊毛梳理机。笔者斗胆认为这一比喻是对蒂里奥尼的明讽暗怜。跳蚤怀孕生的本是小跳蚤,却被比喻成羊毛梳理机。间接说明了牧羊人繁重的工作,连羊毛身上的跳蚤都来梳理羊毛。而蒂里奥尼本身又是羊毛梳理工,等于间接把蒂里奥尼比做了跳蚤。这一比喻单独来看,看似诙谐甚至略带讽刺意味,但是在整首歌凄婉的曲调中,讽刺的修辞与之明显不搭。跳蚤的比喻实则诞生于老百姓吟唱民谣时的苦中作乐,自比做羊毛里的跳蚤,实际上反映了贫苦生活的艰难。最后两句对蒂里奥尼名字的重复吟唱,也暗含了对他辛苦劳作的同情和歌者发自内心的悲悯。

第三小节的歌词私以为是全文中最重要的一节。第一句“小蒂里奥尼”表明了蒂里奥尼的身份,他是一个小孩子。后三句则揭示了他的家庭关系。再穷困的家庭,孩子也能成长于父母的庇护之下。为家庭生育添丁的也理应是蒂里奥尼的母亲。但是后两句却将一个很悲惨的事实无情地呈现于听众脑海中——他们家将迎来一位新娘。迎娶新娘的羊毛工人自然就是蒂里奥尼的父亲。难道是蒂里奥尼的父母情感破裂,他母亲抛下了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了吗?绝无可能。在那个天主教盛行的古代葡萄牙社会,婚姻观念保守,且受到来自教会的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离婚是鲜见于全社会所有阶层的,更何况蒂里奥尼家这种贫苦的平民。即便能离婚,他的父亲也承受不起家庭破裂的巨大代价。离婚意味着家庭将丧失一个壮年劳动力,这对本就贫苦的生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比较可信的推测是,蒂里奥尼的母亲因为贫病交加,不幸英年早逝了。仅靠他父亲一人实在难以兼顾照顾他和日常的繁重劳作。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感伤于怀,一个饥一顿饱一顿、又黑又瘦、头发蓬乱、鞋服破烂、手脸都脏兮兮的小孩子已在我脑海中浮现,他的眼里满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眼下生活的无助。那眼神里的无辜和丧失母爱后的无助,勾勒出了一个前途未卜、命运多舛的可怜孤儿。为了讨生活,他小小年纪就得和父亲一样起早贪黑,梳理羊毛,干力所能及的活。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父亲一个人肩上,这个中年丧妻的可怜男人未必能照顾的好他的孩子,有可能会因为蒂里奥尼无力胜任超出他年纪和能力的劳作,对他口出恶语,又打又骂。让那本就无依无靠的孩童的脏兮兮的脸上又多了几道浅浅的泪痕,眼里更添了几分胆怯和孱弱。为了挽救这个濒临解体的家庭,他的父亲省吃俭用,用仅有的积蓄又迎娶了一位新娘,期盼这桩单薄的婚事能为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带来一丝希望。而这位新娘的境遇肯定绝非大富大贵人家,很有可能与蒂里奥尼的家一样,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他父亲的条件如此这般,也不大可能娶到一位富贵小姐。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贫苦的牧人绝无可能靠一桩婚事打出什么漂亮的“翻身仗”。这位嫁到他们家的新娘,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淹没在繁重的农活中,像跳蚤一样梳理无穷无尽的羊毛,像跳蚤一样生下迟早会步入他们夫妇后尘的孩子,此外还不得不照顾这个非己亲生的小蒂里奥尼。如果这位新娘心地善良,她可能会将小蒂里奥尼视如己出,像亲生孩子一样抚养长大。但现实世界里很少会复现这样完美的文学逻辑,贫穷的生活只会让每个人变得刁蛮凶残,对仅有的资源斤斤计较,像护食的饿狼一样,视旁人为其心必异的对手。这位同样命运悲惨的继母,可能会将为数不多的食物和资源都留给自己以后的亲生孩子。因为如果她不这样做,对自己的亲生孩子和小蒂里奥尼一视同仁的话,很有可能会为她的善良付出惨痛代价。仅有的一点资源供养一个孩子可能都捉襟见肘,如果再一分为二,有可能两个孩子都养不活。至于这个可怜的孤儿,轻则会被边缘化,在打骂中艰难成长,重则会复刻他母亲的悲惨命运,在贫病和疏于管照中夭亡。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怅然——限制人性向善的也许并不是张牙舞爪的恶,而是深入骨髓的贫穷,是力压其他其他可能的贫穷,是剥夺人性中善的火苗的贫穷,是桎梏几代人的命中注定式的贫穷。接下来两句歌词虽然仍是在重复蒂里奥尼的名字,但这两句不是为了歌词结构的工整对仗而做的机械重复,实则是对蒂里奥尼未知命运的不详预判,和对重组家庭能否齐心渡劫的隐忧。

第四小节聚焦于蒂里奥尼的父亲。这个年轻的鳏夫,坐在教堂前醒目的红色石头上,梳理着手中的羊毛。就在今日,他将在身后的教堂里续弦。这块红石所在地是他为等待新娘而精挑细选的地点,离教堂足够近,颜色也足够醒目,从远处骑着毛驴而来的新娘一眼便能认出。也许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和焦虑,这个可怜的鳏夫手握羊毛,在红石上梳理着羊毛的结,想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也许,这件不知为何物的粗糙的羊毛制品就是他在婚礼上要送给你新娘的结婚礼物。毕竟,除了这个,他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此时的他,心思都在婚事身上,自然是无暇顾及他那可怜的孤儿。所以,最后两句对蒂里奥尼名字的重复,暗含着对这个可怜幼童的关切——,苦命的孩儿,你的父亲根本无暇顾及你,近来的你可曾果腹?身着之衣可曾换洗?受伤的心灵可曾有人怜惜?苦命的孩儿,你可知否,你楚楚可怜的身型,看得人心如刀割?

第五节看似平平无奇,内容看似与第四节重复,但所含的信息量同样不可小觑。本节的二三两句关于教堂前红石的描写让笔者印象深刻,简单两句就将一块石头的形象和位置刻入脑海。照理说一块大石头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这块石头仿佛是活的,它不光见证了蒂里奥尼父亲那让人五味杂陈的婚事和蒂里奥尼自身的悲惨命运,也见证了小镇上其他青年的贫苦一生。那些男大当婚的青年都和蒂里奥尼的父亲一样,矗立在这块石头上翘首以盼自己心心念念的新娘,这些初婚的男子对将来的生活是期待的。也许蒂里奥尼的父亲在当年迎娶蒂里奥尼的母亲时也是如此,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新娘日思夜想,结婚当日的他脚下踩着这块红石,来回踱步。但是生活的残酷早已重伤了这位年轻的鳏夫,他的家没了,如今他又站在这里,迎娶另一位新娘,心情复杂,不知是喜还是悲。而一众小镇青年们踩踏的这块红石,默默目睹着这一切,一代又一代青年在这里娶妻并像跳蚤一样生育子女,然后淹没于繁重的日常劳作中——放牧、梳理羊毛、屈膝于贫穷的桎梏。结尾两句吟唱,从微观上讲是对蒂里奥尼的怜悯,宏观而言也是对一代又一代始终无法摆脱贫穷限制的小镇牧羊人的深深同情。
这首歌虽然只有寥寥几句歌词,信息量却异常之大。从第一次在某音乐平台上听到这首歌,到写完这篇日记,正值跨年。在大年初一的深夜,笔者在电脑前敲下了最后这几行字。新年之际本该开开心心,诸事顺遂,我却写下了这样一片悲天悯人的日记,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虽然是一首来自万里之外的小众民谣,但其道理之深刻,情感之丰富让人叹服。或许,在虎年跨年之际听到这样一首歌,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让在欢天喜地的电视节目背景声中流连于满桌佳肴的我能跳脱出喜乐满满的凝滞氛围,偷得片刻宁静,以便凝视这略显失真的富足生活。我谨以此曲浇灌因枯燥工作和苦闷生活而日渐干涸的内心,让这声声悲悯润泽遍布内心的裂隙,丰盈我日渐惰怠麻木的情绪。对贫穷的体认和对悲悯的习得会让我羽翼渐丰、步履稳健,平和地面对未来的艰辛和苦涩。
Tirioni是一首悲歌,一首米兰德斯牧人的悲歌。凄婉之声直戳人心,哀伤之情溢于言表。愿这首悲歌能被代代吟诵,悲悯之情亦能代代相传。愿悲歌之悲止步于往昔,愿珍贵的幸福生活长存于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