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美)雅劳施《破碎的生活》(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美国学者雅劳施从社会文化生活史视角出发、叙写的关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生的一代人生命史研究的一部大众学术佳作,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特色——一是史料广而新。大量运用来自不同职业、身份与教育背景的普通德国人的自传作为核心史料展开叙事,在社会文化史与社会生活史的史料挖掘、梳理与整合方面的能力突出。二是切口小而精。在20世纪德国历史这个成果众多的显学领域里,聚焦普通德国人的个人生命史与社会文化生活生态这一相对新颖的视角展开研究,切口小、叙事细致,让人印象深刻。三是关照大而深。尽管是聚焦普通人生活这一小切口的研究论著,但作者却有着广博而深刻的学术关照与问题意识——细致探讨20世纪德国历史进程中的“颠倒”与迭荡之于普通人生活的重大影响,以个人史关照社会史、政治史与超越国家层面的国际地缘斗争史。值得细读。

刘文祥《城象》(商务印书馆):任教于武汉的青年学者刘文祥老师关于武汉三镇之一——武昌城千年以来的城市景观变迁史研究的一部大众学术佳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特色——一是讲述历史变迁进程中的政治背景、地缘变迁与时代氛围,之于武昌城地位及其城市空间与功能性建筑变化的影响;二是讲述近代化(现代化)的革新背景,为武昌城催生的新城市景观、新空间变化与新功能性建筑;三是大量运用历史影像图片,采取左图右史、图史互证的方式,展现武昌城的城市景观变迁。这种城市社会文化史的视角与历史图像化(以读图的方式呈现历史)、图像历史化(以史家的眼光,详细解读历史图像的城市史与社会文化史意蕴)交织的解读方式,实在让人开卷有益,值得关注。

(德)保罗·戈德曼《1898年的夏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保罗•戈德曼于1898年夏天对中国进行详细考察后、写下的随笔实录合集,一方面因为涉及包括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王存善等或知名、或相对次要的历史人物的印象实录以及当时中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第一手鲜活情况报道而颇具史料价值,另一方面也基于其作为他者的人类学眼光,能补充国内同类史料在记述和视角上的不足,同时其对于中国大转型时代困境“旁观者清”的症结分析与渊源分析,也颇具参考价值。而本书译者历经波折、将本书从书籍海洋中发现和翻译、并最终成功推出中文版的过程,也堪称传奇,让人敬佩与动容。

吴长生《凝固的浮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资深媒体人、曾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的吴长生老师聚焦自己从出生的1948年到改革开放中的1988年这四十年人生历程的一部回忆录,也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定位于个人史书写的“年轮”丛书中面世的第一部作品。在本书当中,经受长期媒体工作训练的作者,细致捕捉个人生命历程中颇具史料价值的动人瞬间,将个人前四十年的生命历程,放置在家族史和复杂社会关系网络的语境下书写,放置在大的时代变迁对于个体的全方位影响背景下书写,放置在个人体验与见证的众多生动历史场景与历史细节的场域中书写。这样一部优质作品,也将这套“年轮”丛书的内容定位与问题意识全盘呈现。作为响应当下社会史、个人史、微观史的研究书写潮流的重要作品,本书和它所在的“年轮”丛书,都非常值得关注。

许宏 等著《考古中国》(中信出版集团·大方):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性作品之一,也是十多位在考古发掘一线深耕的实干型学者,以堪称中华文明代表的十多个考古遗址的工作见闻为主题、进行的考古学公开课的实录合集。作为考古学入门书,其讲述深入浅出、富于实例、通俗易懂,并注重给读者培育三个方面的考古学思维方式与问题意识——一是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对照分析的意识与能力;二是把细节性的考古发掘与考证,放置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考察其蕴含的信息、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习惯;三是借助于对文物细节的观察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信息的比较研究、以及大历史视野的宏观思维,考察中华文明及其相关的各个子文明的传播、流变与交汇的历史进程。综上所述,非常值得推荐。

任剑涛《政治:韩非四十讲》(世界·观&广西师大出版社):清华大学的政治学学者任剑涛老师关于韩非思想解读与《韩非子》文本细读的一部大众学术佳作,力求从“进得去”和“出得来”这两个方面,系统阐述《韩非子》里的政治学思想。所谓“进得去”,就是作者立足于对《韩非子》的文本细读与写作时的语境还原,探究韩非的思想之于中国从诸侯并起的“君政”转向集中统一的“帝制”的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细致探讨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的意义指向与现实价值。所谓“出得来”,是指一方面直观分析《韩非子》之于实际意义上的政治活动与权力运作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也深入探究其超越成书时代与所在国度的问题意识与重大意义,并沿着其提出的诸多政治议程,为当下的良治善政寻求参考路径。而按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察视角,本书对于韩非思想的正名式探讨与正向肯定,本身也可视为当代中国的思想史史料,管窥当下中国的话语氛围、思想倾向与社会心态。

路鹏程《难为沧桑纪废兴》(东方出版中心):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路鹏程老师关于民国抗战爆发之前的新闻记者职业化研究的一部精彩论文合集,大致围绕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意识展开研究——一是这一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流动、抗争、沉沦、工具理性等诸多关键词,跟当时的时代氛围和政治史大背景之间的紧密关联;二是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语境的新闻专业主义,是如何在中国这一时期的社会场域中培育、发展、生根与变异、中国化的完整过程;三是在上述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具体的新闻记者个体、跟其所在媒体和相关社会化组织、以及更加宏观层面的新闻社会化场域、所在城市和国家大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张力。尽管作者的研究,完全基于在场化的历史语境展开,但其探讨的记者职业化、新闻专业主义与专业中国化等诸多核心命题,在今天的语境下阅读,仍然具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重要现实意义。

邓攀 编撰《南京百年影像》(南京出版社):南京地方史学者邓攀老师编选的一部关于南京近代历史的影像图片合集,涵盖时段从1840年到1949年,刚好是学界最新认定的中国近代史的完整时段。这些影像包括照片、绘画、地图等视觉资料,配上精要而清晰的简短说明文字,图文互证,以直观的方式,生动呈现近代历史进程中跟南京有关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和社会生活状况。影像资料的编选基于四个方面的问题意识牵引——重要历史人物在南京留下的印迹、在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记录、南京的城市社会文化生活随时代而动的样态与变迁、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跟南京的诸多交集。这样一部清晰、珍贵而颇具史料价值的图文影像集,以及其所在的“南京旧影”丛书,都非常值得关注。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一月份读过、最近三个月里出版、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历史社科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3月音乐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2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