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只描述,不判断?
是否可以说,镜头只描述,不判断? 一个镜头可以展现一个强壮的男人,但是否也可以展现,比如说,一个诚实的男人?不能。(如果排除展示“诚挚的眼神”这样的神态不说。) 这是镜头相比于语词语言的局限性吗? 然而,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说,我们看见一个诚实的男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直接看到的经验吗?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们能用语词语言说,“这是一个诚实的男人”吗? 我们不仅这样说,还常常这样说。但我们不是像看到一个男人的“强壮”那样看到“诚实”。我们根据上下文,根据他做过的事来判断他是否诚实。 给出上下文,影像中的人也可以是诚实的。 福楼拜、海明威避免判断性质的语词,但不是说他们不判断。 影像展示的是一摊暗红色的液体,还是血液?哪一个是客观描述,哪一个是主观判断?仍然取决于给出的是什么样的上下文。 影像展示意义,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意义。 一个人逃离城市看到草原,一个整日在草原上放牧的牧人看到草原,一个行将离开人世的人看到草原——他们在三种意义上看到草原,或者说,看到三种意义。 比如依次是这三种意义:“自由、广阔、畅快”“丰富的饲料”“实在、生命”。 给出不同上下文,给出与所展示对象相联系的事、物,给出与这一对象打交道的人(他是谁,所处情境,要做什么),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意义。 陈嘉映语:“在意义最丰富处感知,在意义最丰富处言说。”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