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笔记-儿童心理学(谢弗)
说明:该笔记并不是大而全的读书笔记,只是记载了部分相对有用的知识点,其它大部分知识点和林崇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有重叠,因做过相应的读书笔记,故不在此重复。
第一章 认识儿童
1. 儿童权利公约 1989年
第二章 儿童的本质
1. 抚养儿童的方式影响了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是影响了儿童会发展出来的观念系统。
第三章 人生之初
1. 基因不会直接导致行为。基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都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
2. 最常见的畸胎剂可分为三类:成瘾、疾病和饮食
3. 营养不良的后果可能会影响到第三代
4. 早产儿指在怀孕37周内出生的婴儿,对早产儿后天影响较大的是所在家庭的社会阶层。
5. 大约2岁时,在一个仿佛修剪一样的过程中,那些个体所不用的神经元的突触会被去除掉,从而对脑中的路径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儿童的生活模式。
6. 研究发现,即使母亲的产后抑郁历时不超过数月,儿童发育的某些方面也可能受到长期影响。
第四章 建立关系
1. 关系不是直接感受到的,而是被推断出来的。交往随着时间形成了持久的模式时,才能确定有一种特别的关系存在。关系是双向的,儿童对父母的影响同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一样的巨大。
2. 在条件理想的情况下,与母亲不工作的孩子相比,由于在日托中与其它成人和同伴有更多的交往,母亲工作的孩子事实上可能受益更多,发展良好。
3. 单亲家庭的孩子确实总是在某一方面有更大的发展不良的危险,但是,大部分都与单亲家庭之外的原因有关。
4. 研究表明,男人带大的孩子在发展上与其它的孩子没有任何差别。而且,通过直接观察男人的抚养行为,发现男人在情感投入与敏感性上和女人一样合格。
5. 在同性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与异性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做比较,没有发现社会、情绪、智力的任何方面的差异。
6. 缺乏遗传关系和儿童受孕的方式都没有对家庭的安宁造成任何影响。
7. 家庭结构的重要性远远低于家庭功能的重要性。家庭质量包括温暖、责任、相互理解和和谐、即所有标志着家庭运作的像家庭的特性。
8. 父母离婚的孩子出现显著调节不良的可能性比父母没离婚的孩子高2-3倍。父母离婚的孩子更可能出现诸如抑郁这样的心理问题,他们自己也更可能离婚。
9. 离婚导致孩子成长的不良后果的可能原因:父母的一方不在家;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社会经济后果;儿童从小长大目睹了父母之间的冲突。
10. 当儿童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还在发展,还需要成年人帮助的时候,父母的情绪失控可能是一个非常令人恐惧的经历。父母无法提供一个榜样,使得儿童的发展停滞。
11. 儿童形成的第一个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更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并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12.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几年的推迟造成了完全不能够形成的依恋关系。孤儿总是倾向于对陌生人过于友好。
13. 儿童是安全型依恋还是不安全型依恋的主要原因在于,母亲在最早的几个月里对儿童反应的敏感性。
14. 受虐待的儿童很可能在成年后去虐待别人,把情绪失常传递到下一代。
15. 父母和同伴实现了不同的功能,每一个关系在满足儿童生活的某些需要上起不同的作用。
16. 很多证据表明,天真的孩子在一起弄清一个问题,比他们单独学习要进步得快。
17. 因为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而被排斥的儿童与因社会退缩和自闭而被排斥的儿童,两组儿童以后都有心理失调的危险。
第五章 情绪发展
1. 儿童要体会到骄傲、羞愧、内疚和难堪这些情绪,必须要先有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大约在18个月时才出现
2. 儿童到3岁末时,不只谈论外在的行为(哭、吻、笑,等等),他们转到了心理的层面上,不仅能够指明自己的内在感受,还能指出别人的。
3. 谈论情绪对情绪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极大的增加了儿童理解人际关系的机会。
4. 情绪的表征规则:最小化规则(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最大化规则,面具规则(中立表情),替代规则(相反的情绪)。儿童6岁以后,能掌握真实和表象之间的区别。
5. 当一种情绪得到了关注,而且伴随而来的是某种积极的反应,孩子可能会重复那种表象;但是,当一种表现并没有受到关注,或得到了消极的回应,孩子以后就不愿意有那种行为。
6. 在同伴关系中,受欢迎程度和友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孩子能否成功的把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联系在一起。
7. 把情绪的控制从抚养人的控制转为孩子的自我控制,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六章 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发展
1. 皮亚杰的天才之处就是认识到婴儿看待世界与成年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很不相同,也就是说,婴儿看世界完全是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事物完全取决于婴儿自己对它们的意识。
2. 转换性推理就是在两个没有因果联系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一个因果联系,仅仅是因为两个事件一起发生过。这是儿童感知运动阶段的推理方式,从特殊到特殊。
3. 在儿童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时候,训练他们守恒的概念几乎没有效果。
4. 不是每一个个体最终都能达到形式运算阶段,仍有很多停留在较低水平。
5. 儿童坐在书桌前被动的等着教师传授知识的观念于皮亚杰的理论大相径庭,他认为儿童必须积极的参与,年龄越小,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学习的几乎已就越重要。老师的任务是为儿童创造一个他们为自己建造知识的环境,这样的知识是有意义的,而讲授知识本身意义不大。
6. 成功的教育首先需要弄清楚每个儿童具体的认知能力;其次,分析具体任务的要求;最后,把儿童与任务搭配,后者依照前者进行调整。
7. 理解客体永久性的年龄段要远远早于皮亚杰“藏东西”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当大人移动其中一排纽扣,让儿童比较纽扣的数量时,学前的儿童想象肯定发生了变化,否则就没有问的意义了。
8. 文化的影响:与其它儿童相比,所有的陶艺家庭出生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物质守恒更高程度的理解。
9. 社会背景、儿童对大人意图的理解、采取的步骤,以及所采用的测量方式-所有这些影响所得到的结果,皮亚杰都没有考虑到。
第七章 儿童是学徒:维果茨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念
1. 计算机并没有使孩子们孤独,恰恰相反,它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工具。
2. 在与成人的交流中,儿童不仅有机会获的某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能熟悉他们所在的文化。
3. 任何智力技能的形成都是首先通过和成熟的成年人交流,然后儿童将其内化的。因此,认知发展在根本上使从人际间的智力交流到个体本身的智力发展的演变。
4. 最近发展区三阶段:1)儿童得到能力更强的成人的帮助。2)儿童独立完成任务。3)自动化。
5. 脚手架帮助的两个原则:1)当孩子明显遇到了困难时,成人应该立即提供帮助;2)当孩子干的很好时,成人应该减少帮助,逐渐降低对这一过程的干涉。
6. 儿童并不是自己获得数字能力,而是在他人的帮助下逐渐获得的。
7. 维果茨基的理论忽视了儿童个体的贡献,以及情感的影响。
第八章 作为信息加工的儿童
1. 符号表征:语言、游戏和绘画
2. 假扮性游戏有许多用途:情感的、认知的和社会的
3. 死亡的四个次级概念:不可逆性,停止性,因果性和不可避免性。6岁儿童可以掌握不可逆性和不可避免性。
4. 脚本告诉我们那些事可能发生:它们是由经常发生的、惯例的经验所组成的模型。至少从3岁开始,儿童已经能为相当多的日常例行活动建构脚本。3岁大的儿童可以用正确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
5. 分享记忆对于儿童早期的记忆发展特别重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儿童逐渐有能力以一种沟通的形式去组织和使用他们的记忆。
6. 婴儿期遗忘是儿童缺乏或没有足够的技巧将经验转换为语言的形式所造成的。
7. 从6岁开始,至少是在与个人相关的重要事件上,不同年龄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学龄儿童自由记忆的准确性和成年人一样好。
8. 当儿童理解思想的能力在幼年期发展时,他们对于错误信念的理解即成为检验是否已获得成熟心理理论的试纸。错误信念指的是儿童认识到一个人有关一些现实世界特定事件的信念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可能现实中跟这个儿童自己的信念有所不同,这种信念因而可能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并且因人而异(翻译的好奇怪)。理解/预测他人的行为,需要明白他人的行为不是由现实决定的,而是由他人对现实的信念决定的。 一般认为4-5岁开始理解信念,包括错误信念。
第九章 运用语言
1. 自我言语经常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甚至年幼的儿童也是如此。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言语会从大声变成越来越难以听见的小声,直至最后的无声言语。
2. 成年人常常自动化或不知不觉的的根据儿童加工这些语言的能力调整了他们自己的语言,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了额外的帮助和支持。但是这种交谈方式经研究表明,对儿童学习语言意义不大。
3. 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儿童在最初的2-3年需要适当的使用双眼,避免斜视。
4. 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被认为从1岁半到青春期
5. 儿童把单词看作物体,计划如何为特定的目的而使用它们,并且日益能控制自己的语言。
6. 与口语不同的是,读写能力不是人类内在整体的一部分,相对于我们物种的历史来说出现比较晚。父母为读写活动的早期兴趣提供的帮助越多,儿童在以后学校的正式读写学习中的进步就越大。
7. 儿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任何学到的单词,因而能够造出他从没有听过的句子。
8. “注意力跟随策略”的共同游戏的参与促进了儿童游戏的发展,达到一个远比注意力转换策略更广泛的范围。跟母亲在共同注意场景中玩耍的时间最久的孩子被发现拥有更大的词汇量。母亲越有反应,她的孩子就越能在语言获得上取得快速的发展。
第十章 走向成年
1. 自尊的下降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到青春期后期,大多数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变化调整自己,接受自己新的身体形象,自尊回到以前的水平。
2. 心理疾病在青春期发生的次数确实增加了,但是人们很容易夸大不安的程度。并不是精神问题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了,而是情况的特定组合改变了。
3. 经常被欺负的儿童,其在运动能力、社会能力和全面自我评价方面的测量得分明显低于其它孩子。很多受了欺负的儿童不是归咎于欺负人的孩子,而是认为自己是招来他人攻击的原因。
4. 性别之间的隔离是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甚至在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相同发展水平上也能发现。它是自发产生的,没有受到来自成人的压力,而且它高度抵制要求改变的压力。
5. 在关于孩子的其它信息如他或者她的真实性格,很少或者模糊的时候,性别标识的效果最强。
6. 只有少部分儿童在接下来的时期始终如一地保持抑制或非抑制。这一部分儿童处于两个极端,极端抑制地和极端非抑制的。
7. 男孩在儿童早期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成年期的攻击性。易攻击的父母拥有易攻击的孩子的倾向可能延续三代。青春期出现的攻击性通常是过渡,不会持续太久。
-
楼月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30 19: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