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的游记
总览

哈利·波特与禁忌之旅™

这是进入景区后差不多全员一致奔向的第一个景点,人潮汹涌。
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人们形成冗长的队列,有的身着与电影里主人翁们一样的黑色长袍,有的拿着颜色各异的“魔法棒”,但更多的是在零下几度的低温里不得不穿的阔长羽绒服。喧闹、漫长的等待在开始并继续着,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群中那么多张陌生的、满怀好奇的脸第一次让我觉得排队没有那么枯燥无聊,仿佛场景里游离的精灵一样东张西望、不知疲倦,我不知不觉中收集着关于视觉听觉嗅觉的一切信息——前面的女孩子的紫白色长发真好看呀,尤其是配上她紫色的妆容,但她始终没有回头,使得没有看到全脸的我有点遗憾;同行的男同事和他的女同学间不近不远的距离,充满着化学气泡,他盯着她衣领的一瞬的时候,我被这种生涩和暧昧击中,瞬间体会到爱情电影为何经久不衰的原因;邻排有一对穿着情侣款羽绒服的男女,面容姣好,相称极了;有一位父亲在给他女儿拍照,从姿势到表情都专业极了;头顶的类似电影场面的布景盆栽,我盯着它看了好久,但它一次都没有像电影里一样说话或移动;冬雪和凌冽寒风中,混合人们身上的各种味道,不难闻,但能闻到这种无法形容的近乎于无的味道。
被草木遮盖而隐匿在四处的音响中播放着哈利波特的相关BGM,高矮相间的城堡,各类还原电影景物的商店,一切的一切都在营造一个想要还原原本设计的“魔法世界”,引你驻足观望,沉浸其中,而我也不例外。套上外黑内蓝的长袍的时候,我在想蓝色代表的是拉文克劳学院,以智慧聪敏为择生条件;墙上的各种3D投影让我想到电影里的情节,并在脑海里对比差异;寄存东西的柜子时,那种红褐色、铜锈的暗光环境让我沉迷,连额头被别人打开的柜门撞到也没甚在意;在顺着人群到达真正的体验处——电影里主角们去往魔法学院的“火车”时,脑海里突然想到会不会楼层的设计是个立体结构,我们下一层就是进来存包的入口和工作大厅呢?然后同事身上的极小极小的包没能通过工作人员的安检,只得按照他们的指示,并如同我想象的立体结构一般,直行到尽头并下楼左拐,就回到了存包和工作大厅。再次坐到“小火车”上时,除了对即将到来的场景的好奇,我被自己的猜想被印证的这种快乐充斥着。
旋转、跳跃、飞行、实景与虚景交替、恐怖和新奇轮班、尖叫声和笑声混合......等到体验结束,“火车”回到原地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遗憾,遗憾这个环节的时长太短,像是刚起兴头就戛然而止。在一步一步走到出口的时候,我在想:或许应该将体验环节改为模拟电影里的一场“魁地奇”比赛,耗时更长且沉浸感更强,甚至开始在脑海里想象怎样设计这个场景才好,然后在看到漫长的后续游玩队伍时,我想:也许设计师原本比我想的要更完美更好,但从商业角度出发,更长的体验时间就会有更多的前期投入,也有更多的等待时间,而这等待会劝退很多人是一定的,我们的这个国家,好像人永远是不缺的,所以有时候真的是“无法精致”,尤其是从总的商业本逐利的角度来说,快餐能够得到的收入比精致的菜肴更多,为何不选前者呢?精致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前期投入,而这需要后期收入的回馈,所以昂贵与精致是相等的,至少在我们的国度是成立的?
鹰马飞行™


夜幕降临时,一轮弯月挂在城堡顶上休息,而人们在成群结队的往这个景点旁边的城堡聚集,因为6点整有灯光秀。
现代社会里,除了我们感官的记忆,还有其他辅助记忆的太多东西,比如手机、相机、纪念品等等,可是那一刻拿起手机全部对准灯光秀拍摄的各位,他们的感官是没有全部张开的吧,我想。
灯光秀就是在城堡上按序演示了电影里几个魔法学院的队徽相关的影像,没有烟花,没有互动,众人难掩失望之色的离去,而我们准备抓住最后的时间出行,错峰玩这个其实是小型过山车的体验项目。不长不短的十几分钟的排队时长后,我坐在了过山车上中间部分又不知到底第几排的位置,只记得前面排有个小孩很小,小到被过山车的椅背遮住身影,出口旁边的妈妈和他哥哥一直鼓励他说:弟弟,没事的,一会儿就完啦,爸爸会照顾你的,那一刻,我像往常每一次一样,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哥哥,我们曾经的四口之家。刚驶出平地,便是接近45度爬坡过程,整个人身体紧贴椅背,眼睛微眩的看着整个度假区四处的光亮和漫天星斗时,所有脑海里的其他东西都被忘却,只有空茫和对即将要急速下坠的兴奋又恐惧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对过山车着迷的原因。它让人脱离现实的其他一切桎梏,只留下淡淡的被它赋予的最简单的心情。
飞越侏罗纪

很长很长时间的排队,很多很多的人,很曲折很曲折的排队路线,使得我们对这个项目的体验都很差,甚至在途中一直排队的时候,我看起了自己手机上的电子书籍。
正式体验项目的时候,今天的第一次,我们的三人队伍有了一次优先权,因为前面有一个女孩子需要和我们三个人成组体验。坐上位置的时候,我们三个都在闲聊,而旁边的女孩子一言不发,就算是在半空中急速旋转和上下移动的项目过程中,她还是安静得让我不禁有些好奇。才几分钟的体验过程后,看着她毫不犹豫的离开的背影,我想:有一天,我可能我可以独自一人来坐游乐园的活动设施么?然后我对自己的回答是不知道。
End

回程的路上,大家都说这样的景区,第一次是用来学习的,然后好安排下次的旅游。而我在想“限制”,那些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限制”——优速通和通票的区分,节假日和工作日的区分,VIP和非VIP的区分,包间和大厅的区分......这些因为现代化进程而赋予的人与人的“不同”,其实是无情而冰冷的“限制”。大多数人无法跨越,而少数不管是通过金钱还是其他任何一种方式突破这种规则的人,有没有想过原本所有人都不需要这些“限制”呢?他们会想这样的问题么?还是说他们多的“付出”获得的“优越感”使得他们享受这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