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春夜喜雨》——“无声的喜”“质感”“量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沉潜、凝重的风格;默默的、无声的、自我体验的温情。
“喜”是全诗全部情感的主线,但全诗中没有“喜”字,但却提供了一系列很微妙的喜悦的感觉,让读者体验这种别人感觉不到的精致的感觉,这就叫感染。
所“润”之物——农作物,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在战乱的日子里,这便自然有一种欣慰之感。
下面两联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用光和色的反衬来体现雨的美:云,一片漆黑,提示了地域特色——平原和江河。只有在平原上,视野开阔,云才会在田野的小路上;大幅度的黑色背景是雨之浓也,用船上唯一的灯火来反衬,很明显是为了突出雨夜之黑,和那一点温暖的光,二者在互相反衬中显得很生动。
他在最后一联再来一个对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用第二天早晨的明亮,反衬昨夜春雨的效果,“红”;但这还不够,还要加重感觉的分量——“湿”,雨后的红花,红得是水灵灵的,这是绘画上强调的“质感”。更为精彩的是,杜甫强调了雨后红花的另一个特点——“重”的感觉,这是绘画艺术上强调的“量感”,花的茂盛,花的潮湿,变成了花的重量感。
所有的喜悦都渗透在关键性的感觉之中,读者从无声的“潜入”,悄然的“润物”,从“云俱黑”“火独明”,从红湿而下垂的花朵中,感到了杜甫的喜悦。他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于色的;一是外在的、视觉的。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感觉,这些恰到好处的语言,杜甫的喜悦就是直说出来,读者也是没有感觉的。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