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5(周六)书摘:陈嘉映《旅行人信札》;杨键《哭庙》;王鼎钧回忆录
1、陈嘉映《旅行人信札》
过古拜经台登天台正顶(1323米),不禁叫一声好。原来九华山孤脉横卧,卓然于群峰之中,东西皆立起六七百米来。天台正顶选在绝佳之处,尽取主峰之崇高显要。崇峰之上,惟吾二人,大殿之中,悄然寂然,唯一老僧缩在厨房。天高人小,日晚山宁,佛国气氛,笼罩梵宇仙城。东南青山后,可望太平湖,西北烟霭中,仿佛长江水光。大山极顶,难禁神志扬逸,日暮凌风,争不宠辱皆忘!高吟浅唱,无欲尽之时。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要往庐山,就得及早赶往贵池,大山空荡,又不舍离去。山顶下有招待所,在彼处进晚餐,决计先宿一夜再说。旅游的事也怪,昨夜百余人宿此,连饭桌也拼成床铺,今晚却只有我们二人,岂非天赐清福!
近七点,斜阳穿云入雾,山色渐转苍茫。古拜经台背倚大鹏听经石,巨岩顶上就是天台正顶。转过身来,两侧数座奇峰,前面一带矮山,山缺处,数点朦胧灯光。殿前一方平台,倚栏下眺,松谷千仞,大风越过天台,扑下松谷,撼起一片松涛,凛然雄深;半天间纤月一钩,却清清雅雅。此种境界,非笔墨所能描述,惟身在其中,始可领略。唤君同来举大白,听天籁,何如?四顾却不见君。
平台后是听经殿,一盏青灯,两支红烛,映上三尊佛像和坐在烛台上的弥勒,两侧二十二罗汉,形态隐约。往随缘柜中投赠几文香金,拈过一支香来,点燃插入香炉,合掌端跪,口中只道:但愿菩萨保佑我终生常葆慈悲心肠,死生贫富另有天命管着,就不消菩萨操心了。一向以为烧香敬佛,不如分领佛心。心不诚,纵拜纵捐何补?此行多上佛山,屡入琳宫,不曾敬一次香,菩萨大慈大悲,固不在乎,判官小鬼,难免见怪。如今行程将尽,还了此债。夜静殿深,心极虔敬,烧香拜佛,此其时也。虽度过不少神奇的晚上,然心静且净,无过此时。想来要普度众生的佛心,本身是寂寞清静的。
小沈且冷且乏,先睡去。床临窗,窗对山前,然无所见,惟闻满山风啸松涛而已。
21:45 古拜经台
2、杨键《哭庙》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一日弘一法师致 夏丏尊、蔡丏因的信
厦门近日情况,仁等当已知之,他方有劝 余迁居避难者,皆已辞谢,决定居住 厦门,为诸寺院护法,共其存亡。必 俟厦门平静,乃能往他处也。
3、王鼎钧《昨天的云》
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
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大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
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
他老人家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大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露满地,鸦雀无声”,大老师又给我密圈。
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大老师出题目要我们比赛谁写得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
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前打滚儿、你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挺胸昂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的猫。你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
据说,大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也有人主张“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大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
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大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清明到了。”
又有一次,我写的是:
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
他老人家毫不留情地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回想起来,大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地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