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壳时代——科技体引领人类走向大转折》起因
如今人们都知道,鸡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活性系统。鸡胚胎在蛋壳里面孵化的时候,要么是靠老母鸡的体温,要么是靠人工恒温装置,跟外界主要是进行能量交换。虽然蛋壳上有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孔能“呼吸”,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轰轰烈烈的生命发育过程全在封闭的蛋壳内自主完成。经过21天左右的孵化,小鸡一旦破壳而出,便意味着摆脱了蛋壳的封闭系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广阔世界。小鸡的这种出壳过程,跟人类正在由今天走进明天的历史跨越颇有几分相像,实际上,人类也将在科学技术引领下走向一个全新的出壳时代。
1.无形之壳
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实也一样封闭,从它46亿年前形成至今,跟外界主要是进行着能量交换,阳光普照大地,滋润万物生长,除了这一最主要的交换方式之外,地球与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不存在物质交换。事实上,我们确实是居住在一颗“孤独的行星”上,唯一绕着地球转的小伙伴——月球离我们最近,距地球的平均距离也有38万多千米之遥。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离我们就更遥远了,靠近太阳一侧离我们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4 100万千米,更内侧的水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约有1.5亿千米。外侧最近的邻居则是火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超过了2亿千米。假如把地球压缩为一辆50座大客车的大小,那么金星就像一辆39座的中型客车行驶在内侧大约40千米之外,水星则如同小轿车行驶在大约150千米之外,而火星就像一辆面包车,它行驶在外侧大约200千米之外。外太阳系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更是遥不可及,大家按照各自的轨道绕着太阳运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与地球老死不相往来。应该庆幸八大行星之间有着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间隔,老死不相往来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要不然太阳系整天开“碰碰车”便不会有地球的稳定运转,没有相对封闭的环境也就不会演化出生命,更不会出现我们这些号称万物之灵的高级智慧物种。
硬要说外界与地球存在一点物质交换,那就是陨石。来自外太空的一些流星、碎块不时会冲向地球,它们大都在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化为了灰烬,即便落下来也难觅踪迹。偶尔也会有一些未燃尽者,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有分量的陨石。这些石质、铁质或石铁混合物的陨石,小至弹珠,大至篮球,每年都会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块被人们寻获。大块头的陨石并不多见,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目前存放在我国吉林省的吉林市博物馆,重量为1 770千克,体积不过一米见方的石墩大小。1976年3月8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一场罕见的陨石雨降临吉林,造就了这块世上最大的石陨石,以及散落的138块小陨石。除此之外,比石陨石更大、更重的还有铁陨石,非洲纳米比亚的荷巴(Hoba)铁陨石号称是世界之最,这块1920年发现的铁质陨石约有60吨重,但其“三围”尺寸并不比一辆普通的小轿车更大。从泥土里挖出来的这块大铁疙瘩,据说形成于1.9亿至4.1亿年前,在距今3万至8万年前的一天坠落到了地球上。这种推测或许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就算它真的是天外来客,那也是万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莫说是没人见过这么大的陨石从天而降,即便是那些弹珠大小的陨石雨也鲜有人亲眼看见,人们从来没担心过石头会噼里啪啦从天上砸下来。
事实上,那些天外来客大都化作齑粉飘落下来,对我们的影响微不足道,谁也不知道每年有多少这样的天外来客光顾地球,就像不知道我们身上多长出了几根汗毛一样。据说有加拿大专家测算出每年降临地球的陨石有20多吨,但维基百科则估算每年有1.5万吨,而百度百科却说每一天就有5万吨。推测的数量差异如此之大,似乎是一种信口开河的无所谓态度使然。不过,对这些来自外太空的小“礼物”满不在乎却也没错,要知道,相对于地球的质量(约60万亿亿吨)来说,区区数万吨的陨石其实只是九牛一毛,几乎可忽略不计。
如果块头够大的天外来客造访地球,那倒不能忽略不计,最雷人的图景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据推算,假如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激吻一下,其破坏力便相当于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爆炸,无论撞到陆地上还是海洋里都会引发连锁式反应,大地震、大海啸,火山喷发、森林遍燃,石尘飞溅遮光蔽日,终将是一次引发生态圈崩溃的毁灭性灾难,6 500万年前可能就是这样一颗小行星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世界各地如今还有一些不明来由的大坑,据说“罪魁祸首”也都是小行星,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根坑可能是2.1亿年前撞出来的,澳大利亚西部著名的蜘蛛坑可能是6亿至9亿年前撞成的,南非的弗里德堡坑直径有近300千米,据说撞击时间在20亿年前,等等。这些远古时期留下的大坑果真是小行星撞出来的吗?年代那么久远恐怕只有天晓得,能还原大坑形成的直接证据其实早已经灰飞烟灭了。年代稍近一点的大坑也有,如俄罗斯东北部的埃利格格特根坑形成于360万年前,非洲加纳的博苏姆威坑形成于100万年前,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坑则形成于2万至5万年前,这些大坑都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出来的。因为有这么些亦真亦幻的撞击坑为证,小行星撞击地球便成了近百年人们的一个热议话题。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末日来临的资讯时不时传出。最近有一个版本出自俄罗斯天文学研究所,说是一颗名为“阿波菲斯Apophis)”的小行星将于2029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网上还出现了不少“末日撞击”的模拟视频,甚至有科学界人士声称这回真的是“狼来了”,人们也许无能为力。
从常识出发我们无疑确信,足够分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肯定是一场大灾难。这种事或许在遥远的过去屡次发生,或许在将来还照样会发生,但我们也别忘了,像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这样的全球性灾难,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属于极小概率事件,起码在人类文明史上连局部的撞击大灾都不曾有记载,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是撞击事件的幸存者。而且,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像“阿波菲斯”这样直径不足400米的小玩意朝着地球飞来,人类有足够的招数去应对,猎枪在手何惧“狼来了”。当然,更大块头的小行星有朝一日撞过来,或将超出当时科技的应对能力而重蹈恐龙的覆辙。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唯有加紧走向明天的出壳时代,才能彻底避免将来某一天悉数覆没的毁灭性灾难。
陨石也好,小行星也罢,都是外太空单方面馈赠的“礼物”,地球却一直是来而不往,任你大小石块偶尔砸过来,我自岿然不动,只纳不吐。实际上,地球在早期形成过程中跟整个太阳系应该是进行过“礼尚往来”的,然而当初的情况已很难还原,地球起源的各种假说迄今为止还莫衷一是。根据现代认知可以大致推断的是,自从熔融态的星云团凝结成地球雏形之后,我们这颗星球上数十亿年来所经历过的一切,包括地壳裂解形成大洋盆地、大陆板块的漂移、冰期与暖期的更迭、惊心动魄的生命大爆发、生物链的形成和适应、智慧物种的出现及扩散等,所有的演化与发展,灭亡与轮回,动荡变幻与秩序构建,全都发生在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中,如同笼罩在一个无形的大壳里面慢慢孵化着。虽然会有小行星撞击这种万年不遇的外力干扰,但孵化本身却始终发生在大壳里面,好比蛋壳外碰到风吹雨淋而鸡胚的孵化依然在蛋壳里面进行一样。
事实上,地球的巨大引力就像一个无形之壳,包裹着周围的一切自成一体,万事万物亿万年来一直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流转,孙悟空始终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人类同样是在这个无形的大壳里面孵化成长起来的,从一种普通的弱小动物到拥有了“讲故事”的能力,最终登上了生物链的顶端。进而又掀起一场场科技革命,极大地延伸了人的体能和智能,把一颗地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家园打造成了小小的地球村。这样的壮举按说足以名垂宇宙青史,人类也足以牛气冲天地在这颗星球上继续称王称霸,然而这一切全都是无形之壳内的故事,人类至今还没有破壳而出。
恐龙也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牛气冲天过,化石证据表明它们称王称霸至少有一亿年,但最终还是悉数覆灭在这个无形之壳内,悲壮的结局成了我们这些新霸主茶余饭后的谈资。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智力进化速度奇快,这一点比恐龙要幸运得多,在未知的“末日撞击”到来之前,现代人已经创造出了航天科技。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人类的“触角”开始伸向地球之外。从那时起至今半个多世纪,已有近7 000个航天器呼啸着穿出大气层进入了太空。然而,这些冲上天的“太空使者”绝大多数都还被地球引力紧紧拽着,其中95%以上是为地面服务的各种人造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广播卫星、测地卫星、天文卫星等,它们以不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的速度在距地球远近不一的轨道上运行,每颗卫星若干年之后的结局还是要重返地球,化为灰烬或碎屑叶落归根,转来转去依然是在无形之壳内流转。摆脱了地球引力的航天器也有一些,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射了200多个不载人的太空探测器,以大于第二宇宙速度的节奏脱离了无形之壳的束缚,飞向了太阳系的深空,但这些深空探测装置与密密麻麻围着地球转的数千颗人造卫星相比,只能算是凤毛麟角。载人登月无疑是人类航天的一大壮举,多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阿波罗系列飞船,从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连续6次登月,把包括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在内的12名美国宇航员送上了月球。然而,接下来令世人期盼的“前赴后继”大戏却没有上演,从“阿波罗计划”以后再也没人光顾过月球,当年冷战期间军备竞赛背景下的登月行动给人感觉像是虎头蛇尾、昙花一现。如今仍然值得称道的则是,这12名登月先锋是离开我们这颗星球行得最远的人,这个远行纪录已保持了半个世纪尚未被打破。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批宇航员在不同时期飞出大气层进入过太空,他们都是受世人尊敬的航天勇士。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从1961年苏联航天英雄加加林最早飞出大气层以来,先后进入太空的各国宇航员约有500人次,其中包括我国的杨利伟、景海鹏等11人(14次)。而按照美国人口学家卡尔·郝伯的估算,从现代人类出现至今,地球上一共生活过大约107 600 000 000人。想想古往今来这上千亿人口中,仅有500勇士体验过地球以外的生活(而且都是短暂的),这点比例实在是沧海一粟。我们需要清醒的是,当代人类虽然沾沾自喜迈出了“一大步”,但我们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极少数勇士的探险阶段,而是要在不断探险成功的基础上,开辟普罗大众挺进广阔太空的渠道,旨在消除那种“闷死”在无形之壳中的危险,确保灿烂的人类文明不至于彻底毁灭,进而使人类主宰的地球物种能够在宇宙中长久延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便是出壳的时代意义,也应该是全人类长远利益的共同追求。正如航天动力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出壳”要刻画的是人类摆脱地球束缚的未来发展图景,它既是指演化的过程,也是指演化的目标。在此,换用“航天时”或“太空时代”这类词汇并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因而要用“出壳”来表述才更准确。“XX时代”只是表示技术节点上的划分,表明其时具备了某方面的技术能力,而表达不了技术的推广扩散及实现目标的状况。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研制出飞机便意味着飞行时代的开始,1940年代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诞生也意味着电脑时代的到来,然而看一看我们的祖父辈或父辈们,他们何时才坐上了飞机、用上了电脑?那都是过了几十年之后的事了。航天时代的说法也是一样的道理,1957年以后一个又一个航天器飞出了大气层,但这绝不等同于人类的出壳。事实上,载人航天近60年基本上都是宇航员小心翼翼在大气层外的试探活动,这样的情景好比是探头探脑观望一下再缩回来,充其量只能算是出壳前夜的摸索,或者换句话说,出壳的大门虽然露出了一丝缝隙却还没有打开,我们目前仍然宅在地球家园里。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跟蛋壳并没有实质性区别的无形之壳中,人们千百年来苦苦追求的至高无上的“自由”世界,充其量也就是蛋壳里的一点点自由罢了。
照这么说来,我们这些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挺悲哀的,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史,不过是类似于蛋壳里面的一场轰轰烈烈而已。没错,放眼浩瀚无垠的宇宙太空,无形之壳包裹下的地球万物非常渺小,人类“憋”在里面确实没有理由妄自尊大。如果你读过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名著《暗淡蓝点》一书,就会对此深有同感。1990年2月,当举世关注的无人探测器“旅行者1号”飞抵冥王星附近时,萨根说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让这艘探测器转了一下身,拍摄到一张回望地球的照片。从冥王星附近传回的这张著名照片中看上去,地球只是一个小光点,要费点眼神才能找到这个像尘埃一样的暗淡蓝点。萨根凝望着这张照片,写下了一段感慨良深的优美文字。美文百读不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

萨根写道: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以及曾经存在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万计的自以为是的信仰、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每一位文明的缔造者和毁灭者,国王和农夫,年轻的情侣,父母和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在一粒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上生活。
地球的确是茫茫太空中的一粒尘埃,但这粒尘埃在我们这个星系中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经过亿万年演化变得充满活力,起初枯寂、荒僻没有一丝生机,后来冒出了无数生命形成了共同家园,进而又出现了人类文明这一“奇葩”。人类的出现加快了地球面貌的改变,几百万年来,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又从原始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虽然一路走来风风光光,但人类一直在这颗星球上“憋屈”着,还没走到出壳伸展的岁月。这段漫长的岁月对地球历史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人类非常幸运在此期间没有碰到过毁灭性灾害,家园也一天天扩张到全球各个角落。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16世纪以后,哥白尼引发的科学革命及随后一连串的技术革命,使整个地球家园实现了“旧貌变新颜”。横空出世的近代科技就像一台功率超强的引擎,带领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道路上飞奔了300来年,一直把人们带到了今天,带到了出壳的前夕。
或许我们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出壳时代即将来临,但这是人类走向明天的大势所趋,只要换个视角领略一下人类近代的发展历程,就不难感受到出壳的迫切性。如果把工业化、城市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都比作是浪潮的话,那确实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光环照耀之下人们感受到的主要是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光环背后却是一场场窝里斗的连台本戏,“憋”在壳里的人们长期不知道出路何在。
实际上,一部人类近代史也是蛋壳里愈演愈烈的一部窝里斗历史,人与大自然斗、人与人斗乐此不疲。一方面与大自然斗,疯狂掠夺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其后果是,自己母星球上的资源被无节制开采、自然物种加速灭绝、气候变得极端、生存环境日趋恶化。2017年11月,来自184个国家的15 000名科学家联名在BioScience(《生物科学》)杂志发表了“世界科学家的郑重警告”一文,提醒人们正视地球面临的危机。该文警告说,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被过度消耗带来的生存问题日趋严重,与1992年相比,全世界人均可使用的淡水数量减少了26%,海洋中由于污染和缺氧导致生物无法生存的“死亡区域”增加了75%,森林面积减少了近3亿英亩(1英亩=0.004 047平方千米),全球人口数量增长了35%,碳排放持续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鸟类数量总计减少了29%,脆弱的地球生态快要支撑不住了。时隔不到一年,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指出,必须立即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刻的”转型,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否则地球在2030年之后会迎来毁灭性气候,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3]。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与大自然斗美其名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最终彻底输掉的则是我们自身。另一方面,人与人斗更为惨烈,不惜以战争这一人类社会最野蛮、最残酷的群体暴力活动杀戮同类。在我们这颗星球上,大大小小的战事一天也没消停过,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导致了生灵涂炭,甚至还制造出了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核武器,至今兵战绵绵不绝,核战争的威胁依然时有喧嚣。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经年不息的窝里斗最终的结局可以料到,人类要么是大规模毁于核战争那样的猛然冲突,要么是随着生存环境恶化而渐渐走向消亡。再不跳出这种窝里斗的历史怪圈,即使永远没有小行星撞击之类的飞来横祸,人类也终将踏上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自毁性倾向也在日益加剧,不抓紧时间破壳而出,便会“憋”在无形之壳内走向彻底灭绝。
弗兰西斯·培根早就断言“知识就是力量”,这话让人们充分领教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发展中的巨大威力。但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也不难发觉,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对人类的自毁性倾向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特别是近一百年,科技的应用几乎都是首先来自窝里斗的需要,既有对自然资源的“巧取豪夺”,更有明目张胆的军事目的,正如罗素所说:“科学的实际重要性,首先是从战争方面认识到的”[4]。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化学家的战争”,无烟火药、高爆炸药、毒气弹等竞相登场,大量的化学实验成果转眼间变成了杀戮利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可以称为“物理学家的战争”,合金材料、电子通信、雷达技术、远程导弹等迅速问世,物理学当时几乎所有的看家本领都在战场上打磨成了军用技术。我们现在享用到的主要科技产品,可以说基本上都带有洗不脱的“原罪”,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如电子计算机是二战的产物、核电站是原子弹的衍生品、互联网则是由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发展而来等。就连直接造福人类自身的青霉素,也是如假包换的英国军医弗莱明目睹了战伤感染而发明出来的。
如今人们具备了穿出大气层“探头探脑”的能力,说来这同样是军事争斗的产物。航天运载火箭的前身其实就是德军二战中研制的V2导弹,当时美苏两国都从德国人手中缴获了这项技术,很快就成了战后新一轮军备竞赛的重器。从卫星上天到飞船载人、再到登陆月球,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实现,并不是探索太空奥秘的积极性使然,而是美苏两国出于冷战需要你方唱罢我登台,不惜代价争夺太空霸权的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其挺进太空的目的便昭然若揭了。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方式攻击敌方能穿越大气层的战略导弹和航天器,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对敌方战略导弹进行多层次的拦截。美国在耗费了上千亿美元后,迫于当时苏联解体等形势变化,于20世纪90年代才中断了这一计划。然而此事最近又死灰复燃,2018年8月9日美国时任副总统彭斯宣布,要在2020年建成美军的“太空军”以增强太空的军事控制能力。这一举动引起世人严重不安,法新社惊呼这是“星球大战2.0版”,澳大利亚珀斯新闻网评论说“想想装载有核弹头的卫星悬在我们的头顶上,就让人不寒而栗”[5]。事实上,新世纪的窝里斗仍在猖狂延续,而且在当代新科技手段的助虐下,人类面临的自我毁灭无疑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例如,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生物原子弹”的基因武器很快就会登堂入室,这种比埃博拉病毒更可怕、比原子弹使用更灵活的“末日杀器”一旦出笼,种族灭绝将变得轻而易举,世界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假如真的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那很可能是一场“生物学家的战争”。
不仅如此,人类近年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新的危险苗头,科技越发达,享乐主义越盛行,谋求个性化的享乐体验现已成为发达地区的社会时尚。但是,过度追求享乐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类带进日益颓废的境地,这同样也是一种可怕的自毁性倾向。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在低迷中徘徊,而娱乐经济的发展却逆势而上、如日中天,很多新兴技术的落脚点都选在了娱乐产品上。看一看《时代周刊》及其他各种媒体、机构等评选出的“最具影响力的50种科技产品”“十大创新技术产品”“20种最热门科技产品”之类的结果不难发现,近20年大多数新技术、新发明都跟娱乐密切相关。娱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球村正一天天变成一座娱乐城。尤其是“互联网+娱乐”来势汹汹,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周边产品等与手持设备广泛互联,全世界正在形成泛娱乐的格局。根据《中国游戏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2012 年我国网络游戏的营收为603亿元,到2017年就猛增到了2 011亿元,几乎翻了两番。同期,网游用户从4.1亿人发展到8.5亿人,其中16~22岁者占53.9%,23~39岁者占45.4%,这跟满街青少年低头玩“王者荣耀”的情景很吻合。另据英特尔2018年10月最新发布的《5G娱乐经济报告》称,5G新技术将对网络娱乐业“火上浇油”再推一把力,预计未来10年(2019—2028年)全世界网络娱乐业将累计实现3万亿美元的营收(注: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2017年全年的GDP)。呜呼,作为全球重量级高科技企业的英特尔公司,代表当今主流科技成果之一的5G技术,首先想到的却是大力推进娱乐业,这不能不令人担忧。盯着短期的经济利益,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沉溺于过度娱乐,这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无异于给人类集体服用“摇头丸”。
就人类的自毁性倾向而言,窝里斗是显而易见的“真刀真枪”,过度享乐则是不易察觉的“糖衣炮弹”,二者都搭上了现代科技这趟“高铁”正在加速前行。说到这里我们要反思一下,人类这种智慧生命在地球上存活的意义何在,是不停地折腾出更新的窝里斗技术,更多的享乐方式,等着千秋万代(或许等不到太久)过后彻底化为乌有吗?恐怕没有人希望是这样,但我们正在这么做。
无论是窝里斗还是过度享乐,都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精力,都在一点点透支着人类这个智慧物种有限的整体寿命。要知道,任何一个星系都有寿命期限,按照科学界目前公认的说法,太阳约在50亿年后耗尽了氢就会停止核聚变反应,而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届时地球将被太阳吞噬,彻底化为灰烬。这当然是非常遥远的事,没有哪一个地球人能看到自己的母星球寿终正寝的那一天。其实地球本身也一直处在复杂的演变中,在它大限到来之前生态的灾变必然发生,所有的生物迟早都将灭绝殆尽。根据天文学的一些预测,从现在算起5亿年之后的地球就变得不再适宜任何生物存活了。实际上,地球的寿命比任何物种的存在时间都要长千万倍,它还真的是离了谁、离了哪种生物都照样转,因而人们整天喊“拯救地球”也是一种夜郎自大的心态,颠倒了起码的主次,我们想要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
假如人类真有超级宏伟的理想,想目睹地球毁灭的那一天,那也必须具备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先迈开出壳的第一步,只有出了壳继续进化才有可能延续存在时间,说不定未来立足壳外的后代子孙真能看到那一幕——祖先们生活过的地球家园倾覆了。然而与地球寿命相比,每个物种的存在时间实在太短暂了,一般来说某种哺乳动物(人也算其一种)的生存时间在几百万年到数千万年不等,最后总会由于地质灾难或气候变化等原因而灭绝。按说人类现在还是个比较“年轻”的物种,从智人阶段到今天只经历了25万年左右,从猿人阶段算起也不过两三百万年时间,寿命还长着呢。然而谁也无法预测人类还能存在多少年,年轻可以任性却未必命长,好比说我们知道人均寿命,但并不知道某个年轻人能否活到那个岁数,诸如疾病、车祸等种种意外难以预料。即便能够“无疾而终”,年轻的智慧人类也应当在短暂的生存期限内,倾注足够的精力尽早跨出自己的母星球,不出壳的后果只能是将来随着自己的家园一起毁灭,永远从宇宙中消失。何况,现在看来根本做不到“无疾而终”,人类的极度扩张和无休无止的窝里斗,已经把地球家园折腾得千疮百孔、危如累卵了。年轻任性的地球人如今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核战争、全球升温、环境恶化、能源枯竭、冰期到来等危机一触即发,我们头顶上悬着不止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末日之钟随时会敲响。出壳势在必行,起码的安危意识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然而,出壳是不是等同于人类挺进太空或移民外星球,主动寻求一条避灾之路?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
从“拯救地球”到“拯救人类”,人们一直妄自尊大把自己摆在一个大自然征服者的位置上,骨子里依然相信“人定胜天”。因为地球上有生存危机,所以必须出壳,这是高高在上的人类自己形成的认识和选择,万物之灵嘛,当然具有这样的主观能动性。斯蒂芬·霍金是近几十年主张移民外星球的最杰出人物,这位身残志坚的物理学家生前多次预言地球灾难,比较著名的预言如“2032年地球将进入一个冰河时代,人类难逃大劫”“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人类目前很危险”“2600年前人类就会消失,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等[8]。他在不停警告世人的同时,极力呼吁人们积极探索搬离地球的办法,避免世界末日,移民到火星或其他星球上去。“霍金主义”洞察到了出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他理解的出壳是人类的一种主动选择,是人们积极进取向太空拓展疆域的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我们有能力避免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毋庸置疑,“霍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出壳意识,特别是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出壳会改变人类的未来。地球无非就是个易碎的蛋壳,里面所有的活性物质说不定哪天就会彻底覆灭,包括我们人类自身,不想方设法出壳是不行的,不出壳写什么《出壳时代》之类的书哟,灭绝之后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废屑。如今坚定的“霍金主义”者不乏其人,伊隆·马斯克就是其中一个。这个马斯克更出名的身份不是特斯拉汽车的联合创始人,而是作为SpaceX(太空探索)公司的总裁,他曾慷慨陈词:“我们必须在太空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如果我们遭遇另一个黑暗时代,比如小行星撞击、冰期、世界大战等,那么我们需要在地球以外有足够的火种能重建人类文明。”在这位有着“科技狂人”之称的马老板看来,人类文明迄今还没有任何安全底线可守,要主动去建立地球外的落脚点才算有了保险,因而出壳是拯救人类的一项安全大计。马斯克不仅坚信“霍金主义”而且具有难能可贵的使命感,2002年以来他一直“赔本赚吆喝”致力于民营航天事业,直到2008年把世界上第一枚私人火箭——“猎鹰1号”成功送进太空,继而他又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计划”,要在15年内建成火星航天器并有意成为火星的首批登陆者,面对一些人的质疑他自嘲说,“我宁愿死在火星上,当然不是降落时一头撞死”。瞧瞧人家这雄心壮志,“吃螃蟹”义无反顾,无论如何不愿“憋”死在地球上。
除了马斯克这种科技实业家从安全底线入手付诸行动之外,“霍金主义”的无数追随者普遍相信人类有能力在太空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疆域,对于快要走投无路的地球人来说,探索太空新世界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美国财经作家乔·卡伦在他最近的《创业简史——塑造世界的开拓者》一书中,阐述了这种主流意识。卡伦对霍金所说的“探索太空就像哥伦布当年探险,将决定人类是否有未来”这句话推崇备至,他认为现在的太空探险跟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探险如出一辙,都是为了殖民扩张而进行的创业活动,这样的创业精神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10]。总之“霍金主义”的危机感和进取心,对当今世界的出壳意识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但是,“霍金主义”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强调的是外在活动。实际上,出壳不是人类命运或前进轨迹的选择,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这种大势所趋是由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一方面生命进化的本质是一种必然变化、注定向前的力量,人类自身及其创造的文明都需要进化到更高级的阶段,地球人需要成为整个太阳系的公民,地球文明也需要发展成为星系文明。就像古猿进化到了猿人不会就此打住、直立人进化到了智人不会裹足不前一个样,现代人类也有着内在的进化需求。“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离开地球虽不得已,但进化注定要向前走。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经过一代代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按其自身规律已演化成了一股神奇而又独特的力量,推动着世界的加速变革,而且它也同样需要寻求更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地球上“触顶”施展不开拳脚了,那也只能冲破“天花板”向外走。因此,出壳并不是人们想不想、愿不愿的事情,也不是靠探险精神寻找新的去处,而是意料之中的未来走向,在不远的将来必然而然要发生。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客观规律,顺应发展大势,把握生命进化和科技演化的特点,迎合出壳发展的时机,对出壳可能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判,摩厉以需,适时而动。简而言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明天的故事就将完全不同,那是围绕着破壳而出写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