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个年,读了几本书

过年带回家六七本书,还被家里人嘲笑带那么多书能看完么?不用说,没看完,但我带书的原则是:允许书没看完,但不能没书看……
1.白吉尔《上海史》
已读完。
很好的上海史入门,读这本书可以对上海历史有一个框架性的认知。而且,其中有些片段是非常“解腻”的。
比如,租界部分,这部分作为一个法国学者非常有优势,不会坠入简单的两极论述,对于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区别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解放前后部分,上海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当局对上海的定位,一开始上海并不太受重视,而且因为之前累积的一些资源,不断抽调到全国各地,这都是我之前不知道的。
2.张济顺《远去的都市》
已读完。
这本书我很多年前翻过一回,但不知道为啥全无印象,大概自己也是稀里糊涂随便看了看。这次想读是因为最近读了不少上海史的书,自然想把这本书重读一遍。时代变动在个人身上刻下的痕迹太重了。
和白吉尔那本书宽大的视野不同,这本书侧重细节的描写,讲四九年前后的断裂和连续,尤其喜欢《文汇报》那章,大概因为自己在出版行业,读起来心有戚戚。
3.张爱玲《倾城之恋》
读了几篇。
每个号称喜欢张爱玲的人,说实话,真的彻底读过她的作品么?我自己反正挺心虚,之前也就大概看过她的一些代表作,所以对我而言,拿起来读这本书,还是和第一次一样。
再读,觉得有些作品就小说框架而言还是没那么成熟,小说的推进往往存在断裂之处。但张爱玲氤氲在作品中的气息让人悲伤,她拿捏细节的能力极强。
这次重读,我开始关注她作品中提到上海建筑的部分,不同的居住空间对她而言都有不同的意味。而且有些刻画可以和现存的建筑格局做一些对照,也非常有意思。
4.傅葆石《灰色上海》
重读。
这次再读也是因为自己近来对上海史感兴趣,很想了解孤岛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这本书正是从这点上打开了那种非黑即白的对立描述。
但我也只看了一小部分,之前看过一回的,只留了个粗浅的印象,看来以后每本书最好认认真真写个读书笔记为好,要不然真的是胡乱读书了。
对了,当初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译者张霖老师是张晖夫人,正好这个题材自己很感兴趣。傅葆石另外一本讲电影的书《双城故事》,我也很想一读。
5.贺萧《记忆的性别》
读了部分。
这本自己买了也很久了,一直拖着未读。过年回家时塞箱子里了。近来发生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实在有必要好好读读这本书,看看女性承担的种种痛苦。女性学者特有的那种温和和关怀也让我很感动,她对于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警醒,也提出了访谈的局限性。总之,非常好。
书有删节,没办法,中译本,很有心对删节之处做了标注。毕竟读原本,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仅这个删节本,已经让人触目惊心了。
6.张爱玲《海上花开》《海上花落》
这两本基本没怎么读,看了个胡适的序言和张爱玲的后记。之前也看过侯导的《海上花》,很想探知其中具体的写作。
还有本《飞魂》,也没怎么读,就不说了。因为译者是金晓宇老师,就从库布里克书店买了带回来。容我找时间一读。
另外还看了两部反派推荐的纪录片,电影院看了一部春节档,怒打一星。见了若干人。
假期结束咯,准备返程上班。
2022.2.7,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