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影评的反思
上周看了电影《gone with the wind》,一般电影译作乱世佳人,原著译作飘,如果关注点在主角斯嘉丽身上,那乱世佳人比较贴切,尤其电影基本上是围绕她的成长展开了一副宏大的画卷。但从更广博的角度看,我认为飘更符合那个故事或者作者想表达的主题,也更接近直译随风而逝的意义,因为无论个人怎么样的翻腾,都在战争的背景下被吹散,只留后来者嗟叹。 在豆瓣大约看了有十篇点赞数较高的影评,从爱情及斯嘉丽个性角度展开的影评较多,其中life写的《一阙悲凉的歌——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无解命题》立意较高,既融合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又将不同的人物特点嵌入其中讲述,文字也有着一种美国南方的绅士范儿,读起来让人觉得,咦,我怎么没想这么深。 首先这篇影评三个小标题分别是:灰色的模糊轮廓,猩红的粗线条,完美的对称;这三种讲述又分别对应了三个人:艾希利,斯嘉丽和梅兰尼。艾希利与斯嘉丽的性格差距较大,他温和,绅士,自尊心强,斯嘉丽热情,勇敢,自私,叛逆,斯嘉丽迷恋这个男人,即使他已经结婚,即使他从不说爱她,即使他的妻子是她身边最支持她的朋友,而梅兰尼像他们两个的中间状态,她宽容,纯洁,知性,勇敢,在三个人的关系中起到了桥梁和平衡的作用。 当然如果只想到这一层,就没有那么深刻,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所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艾希利代表逝去的文明,历史不可逆转,作为个人他也没有那种力量,同时他又没有接纳新文明的力量,所以当世界的改变已经无法逆转,他们就是最难过注定被淘汰的一类人。这时候斯嘉丽站出来,虽然并非她主观愿意,但是她很快抛下以前端着的身份,为了生存勇敢的走在最前方,她虽然不是主动的改革者,确是适应最快的那一个,她挚爱那片土地,但更知道活下来才能守护它,她与曾经让南方受屈辱的北方人做生意,她嫁给妹妹的未婚夫,总之她像是劈开迷雾的斧子,尽管向前冲,她喜欢旧时的文明与生活,但不迷恋,这种进取让她在新社会也可以快速站住脚。梅兰尼像艾希利一样温和,但她确多了很多坚毅,在战争时期她捐出珍视的戒指,因为她对人有无限的怜悯,在困难时期她默默的支持斯嘉丽,甚至是埋掉被杀的小偷,她怀念旧文明,但当知道变革无法逆转,她用自己的力量守护旧的,适应新的,也难怪白瑞德说她是自己最敬佩的女人。 这篇影评一方面好在比大部分人的思考深了一步,从人物延伸至文明,从个体抽象成符号,好电影本身具备的更为普遍的特质被点明,另外一方面就是能看出作者文笔的流畅,例如“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 好的影评还是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是相对的深度,在或者是新奇的角度,比如有人写电影幕后的八卦,总之逻辑清晰,知道自己想告诉别人什么很重要。 备注:如果一直写碎碎念的文章,就会忽略了读者的感受,也我不习惯那样去思考如何写文章,对于散文勉强能行,对于书评影评就很重要,第一步就是清晰,因为我们希望没看过电影的人有兴趣,看过电影的人有同感。 好好写,慢慢写,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