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日知录:《王阳明心学》(共9讲)浙江大学 董平教授
1,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状态在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 我们的态度在决定着我们对于事物的行动方式。 我们的行动方式直接决定了行动结果 我们需要自己承担行动结果. 2,“你以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 第二讲:逻辑起点 1)宋代理学的发生 2)理学的三种基本思想形态 3)朱陆之争 4)阳明对陆学的基本观点 5)“心即理”在阳明心学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宋代理学的发生 1.起点:唐·韩愈 道统 对佛教抵触,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忧愁。(焚其书、庐其居、人其人) 2、宋代:北宋五子,也反对佛教,但都去深刻地研究佛教,从而对儒家思想进行重建。自我更新→佛道、儒开始融合 南宋:12C中叶.朱熹
二、理学的三种基本思想形态 1、朱熹—理学:延续二程(程颐)的思想、认为理是最高范畴(一本之理) 2、陆九渊(江西陆象山):认为理在心里,心即理。 3、浙东学派:吕祖谦.认为道在哪里,理就在哪里.通过历史学追寻.
三、朱陆之争 1.朱熹思想在元朝科举中传播很广
四、王阳明;圣人之道,悟性自足。 每个人都有圣人品德,只是自己愿意与否” 思想观念主导行为,观点改变,感觉也会改变 龙场悟道(贵州) 心即理:本心,理为道(宇宙的最高真理),认为理和心一致. (张载→大心之悦)天人合一 去私欲,心明即是理明,即是道明,心如实地反映一切事物人道和天道一致.(逻辑起点) (立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第三讲:实践品格 1、“知”“行”关系问题 2、知行合一的思想渊源 3.知行合一的具体观点 4、对所谓王阳明“以知代行”说的批评 一、知行关系问题 1、朱熹:知行长相须,行重于知。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一相互促进.知在行之前 2、王阴明:真知即是行.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完成。知行合一,同一知识层面性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行:王阳明认为像朱熹那样理穷尽了再去做,不可能.因为知无涯。 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王阳明认为行不卑指行动、实践,还包括意识的流动。 良知:良知的自知:→意识的流动. 致良知:行动→知行合一,知一定要通过行表达出来知之真切骂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二、王阳明以知代行? 1不!王阳明强调知识的过程,必定通过一个实践过程来体现的,这也是知识价值获得实现的最后境界。 2.不是以知识去替代行动,也不是用理论代替实践 三、物各付物一心如明镜 四、如何验证“知”是天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四讲:实践转向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问题的来源 2、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3、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之说 4、王阳明格致新说的理论意义. 一、格物致知问题的来源 1、理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复兴运动、重新建构。形成独特的文本系统→《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朱熹将理学文本定型,《大学》开头三句话,朱熹称为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通过八条月展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二程:一本之理,分殊之理一入举一反三,类推到一本之理 二、朱熹:即物而穷理。穷尽具体事物的本质之理,格物是致知的前提。 三、王阳明:具体事物之理在哪? 朱熹:读书就在文字上格,当前事当勇格。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脱节。 格者正也,不再是朱熹的格者至也。 物者事也认为理不在事物本身,心即理。
格物致知一方正自己的心,得其正。得其正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合乎自己的本心→本心就是道,就是天理,合乎本心,就是乎天理。 四、朱熹:即物而穷理,格物致知,一认为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中。即具事物的具体客观知识。 王阳明:将乐熹的理论转换为实践情境。格物不再是获得知识的意思,而是关于道德的实践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整合为一个过程。 致知变为致良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各得其正) 五,格物致知→正本心,得其正.标准在哪? 取决于个人的态度:例以公心一大公无私 六.在变化中把握变化,执中而行 第五讲:自我建立→良知论 1、孟子的“良知良能” 2、张载对德性“、”闻见”之知的区别 3、王阳明的“良知说” 4、“良知”是存在本体、德性本体、理性本体 一、孟子:人不学而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 人宵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张载:德性之知不源于闻见./闻见是后天的经验知识. 天德良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三、王阳明:良知即本心→理性之本,天德良知。心体自然,是非之心 (人性本善?)——良知原本是知是非的,知善恶的.
四、良知:存在之本、德性之本、理性之本 个体的内在自觉 ↓ 道德的实践、建立 五、良知→公共性→每个人致良知→社会改变. 个体有共性. →是非之说→一心之本体. 泯灭良知二良知恰巧未灭,否则怎么知道没有良知.(私欲掩盖) 第六讲:本体的自我开显与自我表达 1,致良知的现实必要性:阿明对生命现状的忧虑 2、致良知的双向开展;良知的“自知”、“自明”与“致吾心之良心于事事物 3、改良知与个体意义世界的宏观建构. 一、如何致良知?(良知的自知、自明)(诚意) 良知本身在我 个人自我建立良知,呼唤良知——反思→个体行为进行思索(正念)心的动念之际为善去恶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称→表达良知 主体性的自我展现——明明德于天下 二、天道是善,良知是善,那遮敝良知的私欲(恶)从何而来? 物质驱体需要物质滋养,人体本能,追逐物质过程中,欲望产生物欲扩大到一定程度会转化为恶。 (这点很适合“我们如果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小组)克制物欲,追寻精神快乐。
三.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按本心视听言动,当喜则喜,当悲则悲。 朱喜则认为这些情感是人欲,需要节制。 王阳明认为缓如何对待这些情感,需要加以节制还是年性而为? 一人首先是感性交往,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众。 但人的情感表达有限制 儒家:认为情感不能随意地带进公共交往领域,要求讲礼,节制人的自然情感.礼二节(节制)。这样更符合人数公共生活需要,因为人只能在社公共同体中生 情感的 恰当表达便是良知一良知的公共性? 四、要区分开私欲和良知 看别人清清楚楚,看自己不明白,良知被遮蔽 是私欲的权衡,不是良知. 真正的良知是看自己清楚明白,观照他人才能清楚明白。(反观、反思) 第七讲:心外无物——生命境界的无限圆融 1、心与物的关系 2.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寂与显 3.心外无物一作为一种生命境界 4、心外无物一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建构 一、心外无物一主观唯心主义?No.没有否定客观事物存在) 寂: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纯客观性存在))体用一源→薛定鄂? 显:动,寂感神应 主体对象
二、心外无物一人生境界 孟子:圣人→四端之心,天下关心 无心外交物:关心天下人,与天下万物为一体.扩展自己的世界 四、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物者事也,一格物致知→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五、中西方哲学的反思“不同? 中式包含顿悟(除自观这一理性活动外) 减少对物欲的追逐,回归本心→方法:反思 第八讲:天泉证道一四句教与阳明学的分化 1、“天皇证道”的背景:“四句教”问题 2.钱洪德关于“四句教”的理解.(王阳明年谱) 3、王殿关于“四句教”的理解(《天泉证道记》) 4、“四句教”与王学分化的关系 一、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乞恶是格物。 ——《传习录》第三卷(王阳明弟子编) 二、钱洪德(王阳明大弟子)→王阳明年谱 钱认为四句教是王学宗旨,不能改. 三、王畿(王阳明弟子)→《天泉证道公》 王认为:四句教只是权宜之计 如心体是无善无恶,意动也应无善恶。 四无说: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 (王阳明、王广、钱三人在天泉桥上讨论“回句教”,因此叫“天泉征道”) 四、王学分化 钱洪德 王龙溪 五、 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状态,未发之中的状态价值原点,像秤,才能权衡善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心之动。心动→经验状态,由于第三者(境)界)出现,心向经验转换,因此落于善恶心之动的合理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具有辩是非的能力. 为善志恶是格物:良知判断后要实践,才叫知行合一。 六、庄子:相对主义?事物的相对状态→超越→达到绝对超越相对,达到道的绝对,以道观物,万物一齐齐物! 第九讲:此心光明一心体的自我澄明与价值实现表达 1、“四句教”是否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不存在 2、良知现成与思想解放一王龙溪派 3、心体的自我澄明 4、自我期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四句教是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存在逻辑道推关系. 二、王龙溪派对王阳明学说有思想解放之功。但过度后,合陷入虚空,率性而为,陷入以意见为真理的谬误中 三.本体与工夫 良知是心之本体,如何显现本体,就是功夫(方法,途经、分法伦等) 钱德洪:为善众恶就是工夫,在事上磨炼.题感神应的境界 王龙溪:即本体即工夫,不用磨炼.当下悟入,良知现成、不用致良知,良知本顺,致之则逆。
四,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状态在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 我们的态度在决定着我们对于事物的行动方式。 我们的行动方式直接决定了行动结果 我们需要自己承担行动结果. 五、哲学思想一定要转换到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世界,建构自己的思想世界.这样才有现实意义. 六、善恶不存在绝对性,取决于人的视角. 随着情境轻换,善恶.是会发生游移的. ————一相对性 绝对的价值本体,→良知本身→绝对性 个体的善恶观——审查——天地正心、天下之合心,人间正义(人道、天道,公心)
———————————— 补充: 1,第一讲为王阳明生平,故没做笔记,略。 2,此课程大致了解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框架,重点内容以及学术分歧等,此后仍需补充学习。现仍有不少问题无法理解和有效运用到生活中。 然哲学理念如果无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或者拓展建设思想世界,也就没什么现实意义,这是原则,避免陷入虚无。
© 本文版权归 TARDIS快来接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