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力量》读后感
作为一个读书人,买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有时用于某种原因买了某种书但是一忙忘记读了,就束之高阁。有人说,开卷有益,我对这句话是有看法的,我读《提问的力量》就是一个例证。有些书是用来读的,而且要读很多次,有些书读来纯粹是浪费时间,我想《提问的力量》就属于此类书。
利用春节假期时间读了这本几个月前买的这本书,读完之后,一个总体感觉是浪费时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买了这本书,这两天也读了这本书,但是读完之后,大感失望,觉得不值得这么多钱和这么多时间读这本书。作者是一名记者,可能他的工作需要提问,提问可能确实帮助他实现了一些目的,但是感觉作者的文笔不怎么样,通过读作者这本书,我想我们很多人是达不到目的的。
这本书是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章是总,为什么要提问?作者观点巧妙提问会让人更加聪明,这一点不太苟同。将提问作为强大的工具实现我们真正的目标,在适当的情境下提出适当的问题,能帮助你实现短期规划与终身目标,这一点部分赞同,巧妙地提问可以使我们知道想知道的,但是通过提问就可以实现短期规划和终身目标,值得商榷。
第二章到第十二章是分,分是一种情况对提问进行解析。其实我感觉有一点点感觉的只有第二章和第五章,还有那么一些用处,其他九章不知所云。
第二章是诊断型问题。诊断型提问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心中有数。比如医生,比如某方面的权威,比如伟大的企业领导人,他们在某一方面是权威,能够通过询问,通过对方对现象的陈述,透过现象了解本质,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本章通过女护理博士特丽莎·加德纳诊断病人、史蒂夫·米勒把濒临破产的公司通过重整起死回生,和阿尔·达比诊断房屋漏水阐述此问题。
本章名言名句:自从人类第一次踏出洞穴,我们便意识到,要生存,就不得不鉴别危险,然后规避或客服危险。
第三章战略型问题。这一章读完不知道作者要讲什么,写的很失败的一章。
第四章共情型问题。这一章作者建议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提问。作者说明具有同理心的老板能使员工产能更高,具有同理心的医生更能发挥效用。同理心不仅能使你理解他人,还能使你将自己想象成他人。你只需要知道你将要和谁交谈,并能想象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五章桥接型问题。这一提问是针对不想与人沟通,多疑或者不信任你的人怎么进行提问,需要桥接。接触那些多疑、机警的人需要一种特殊的接触方式,需要额外的耐心,为建立关系而设立桥接型问题,以此与可能不善于接纳的人建立信任。桥接型问题背后的原则是让封闭的人敞开心扉。这一章也是写的相对不错的一章。文中讲了一个故事,是关于约翰·辛克利刺杀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故事。约翰·辛克利为什么要刺杀里根,因为约翰·辛克利喜欢一个女明星朱迪·福斯特,为了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并给她留下印象,就去刺杀总统,真是神经病。就是因为约翰·辛克利是精神错乱,最后被美国法院判无罪。真是够奇葩的,这事只有美国才会发生,真是有美国特色。巴里·斯波达克是风险评估专家,他认为“适当尊重式”提问,是让敌人开口说话的最有效的方式。他的目标在于减少人的防备,让对方的大脑移出红色警戒区。问题设计的初衷在于让人处于舒适的状态然后开口讲话。还有本章的其他技巧,没有问号的问题。再多告诉我一些,向我解释那件事情。继续。那很有趣。真吸引人。反问句,即印证式聆听。
第六章对抗型问题。有时你无法搭建桥梁,你探寻的既非同理心,又非对方的信任,你只需要一个答案。你不得不向对方施压,直视对方,询问他们。对抗型提问通常需要果断打断对方或是重复提问,目的在于给对方改变话题或刻意耗费时间制造困难。
第七章,创意型问题。这一章没有什么,除了肯尼迪的名言,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肯尼迪的名言是:”国民不要问国家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他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第八章任务型问题。你能如何运用问题的力量组件团队、厘清任务、明确目标?你怎样邀请他人入伙从而在世界或工作中产生影响?虎头蛇尾,后面解释完全不知道作者如何达到目的。这一章的收获是一个知识点和一个规则。知识点是“1型综合征”,是一种立即将你听到的内容转换成关于自己的评价的习惯。规则是30%规则:当你开会时,30%的时间用于讲话;这就迫使你将70%的时间用于聆听。
第九章是科学性问题。感觉这一章不是问题,而是介绍科学经验,提供一个解释,验证你的假设,分享。
第十章采访型问题。虽然写的不怎么样,但是对于生活还是有帮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章相对不错。求职面试的第一条规则:不要临阵磨枪。充分的准备,知道你交谈的内容和对象,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份工作。如果你是申请者,你要预想到几乎每一次面试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你的背景、专业经验,兴趣,为什么想获得这份工作。要自信,多加练习。而且面试时注意语调和言辞,谈论成功却不吹嘘,表达自信却不自大,承认缺点却不表现的不可靠。
第十一章娱乐型问题。了解你的观众,以一个小游戏开场。谁是观众?他们知道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他们在意什么?你对观众了解的越多,你就能够更好的引导讨论。
第十二章遗产型问题。从结局处开始提问,你会从这些问题中获得不同的视角。关于死的问题教会我们关于生的问题。
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是总结。第十三章很高兴我问了。第十四章是问题指南。是对第二章到第十二章的一个小结。说实话,如果没有时间,看这一章就可以把本书基本内容了解。
横贯全书,作者都将提问与聆听并联,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聆听是指深度聆听、积极聆听。上帝为什么在创造人的时候赋予人类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要求我们多听少说,只有多听,才能说得好,说的准确,说的全面,说的人心服口服。本文作者也是强调聆听的重要性。
作者是美国的一名记者费兰克·赛思诺,书名是提问的力量,感觉写的比较散,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要是在十分中间推荐的话,我赋予他4分,觉得不值得花时间阅读。可能有人说,你觉得不值得阅读为什么读了,还写了这篇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原因是我读书,对于好的书,会再次阅读,对于不好的书,看一次就罢了,这本书不想读第二次。所以说有时书的质量非常重要,如果非专业人士,就不要浪费时间了,既浪费自己时间又浪费读者时间。书中有很多例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些例子主要是为了某一章的中心思想而写,但是作者例子比较散,感觉纯粹是为了凑字数,真是佩服就这作者也能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