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开端》带火了原著和编剧:你知道编剧的生活状态吗?
2022年的第一个爆款网剧,非《开端》莫属。
这部有点烧脑,有点恐怖,又有点玄幻的网剧,仅有15集,就创下了15亿次的播放量。算下来,平均每一集的播放量就高达1亿次,它还只是在一家平台上播出。

刚开播的时候,这部网剧就凭借在国内影视作品中比较罕见的“无限循环”模式,引爆了话题。
随着更多剧集的陆续上线,大家发现这部剧的情节、演员、台词也都全程“在线”。

于是,《开端》一次次上热搜、一次次刷屏、一次次“破圈”。当最后以“合家欢”结尾的时候,网友们直接把“《开端》烂尾”送上了热搜,可见大家对这部剧的期待值与关注度有多高。
在《开端》播出之前,原著小说可以说是籍籍无名。但是在播出之后,原作者祈祷君和原著小说也都有了非常高的热度。甚至网剧即将播完时,网上流传出了原作者祈祷君“网暴”的新闻。

根据豆瓣上的介绍,祈祷君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金榜常驻作者。自2014年来,作品常驻月榜、季度榜、年榜、金榜首位。
开播之前,祈祷君曾通过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在写《开端》剧本这一年,她学习了许多新的写作方法。
同时她也坦言:“写剧本的时候,我是彻头彻尾的新人,等于是砍号重来。镜头语言和小说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套体系,我擅长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表达全要砍掉,我写网文时啰嗦的行文全要舍弃。”
或许正因如此,官方宣传海报中的“编剧”一栏中并非只有祈祷君一个人,还有邱玉洁、算、黄凯文,共四人。

《开端》的出品方是正午阳光。
十年前,这家影视公司刚刚成立,而现在它已经是国产电视剧领域的“金字招牌”。
从前几年的《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到后来的《大江大河》《都挺好》,再到近年的《乔家的儿女》《山海情》等等,正午阳光的作品极少“翻车”。
祈祷君虽然是原著作者,小说写得很好,但从来没有当过编剧。
作为一位新人编剧,祈祷君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了她与正午阳光的合作经历。
01 愿意给新人机会
祈祷君作为一个从未当过编剧的新手原作者,在参加《开端》项目时,项目组手把手教会了她从剧本语言、格式和结构等一切专业相关,让她入了门。

02 完全不会拖欠编剧费
祈祷君很快就拿到了应得的报酬,而且是帮她缴了税后的纯收入。而大部分编剧是分期收款,或者如果剧无法开播的话,就可能永远都拿不到这笔钱。

03 对编剧的待遇非常好
项目组把祈祷君安排在五星级酒店里写剧本,而他们自己只是包下一个普通小宾馆工作。

最后,祈祷君还担心“刚开始就把标准拔的这么高,以后心理落差会不会变大

有人曾经在网上发出一个问题:一个编剧的收入大约有多少?
有一位编剧答道:“普遍编剧的工资都在四五千一个月,是不是很难相信?目前在编剧行业内,除了少部分科班出身或者已有名气的编剧外,绝大多数可能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2019年,中国国际编剧节、北京电影学院等调查了208名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的年轻编剧及作家,随后发布了《2019-2020中国青年作家生态调查报告》。
而受访对象们是至少有一部完整的签名作品,也就是说他们至少有一部个人署名的作品。
这份报告显示,近六成的受访编剧还处于单枪匹马的状态,没有加入经纪公司、制作公司或编剧工作室。
有超过70%的受访编剧,税后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只有7%的受访作家表示对自己的收入“满意”。
在谈到工作中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时,超过40%的受访作家认为自己最需要经济上的帮助。
大家或许会疑惑:编剧的收入并不高,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份工作?
在采访中,受访者们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才是成功的标准?
很多受访者认为:“只有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价值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家”,而“收入”则排在最末。
很多编剧,都是在“为爱发电”。
而这份报告的采访对象还是有个人作品的。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了。
现实生活中,大量编剧连自己的署名作品都没有,即便他们曾经写过作品。
有人说,“目前在影视圈,当枪手起家往往是成为职业编剧的必要途径”。
好一点的是拜师学艺,比起枪手单纯负责写稿,还可以参与前期讨论大纲与分集的阶段,有时候还有署名的机会。
拥有“署名”看起来很简单,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近年来有两档综艺节目很火:《演员请就位》和《导演请指教》。

单单从它们的节目名称也能看得出来,这两档节目是“姊妹篇”系列,并且分别聚焦影视行业的两大职业:演员和导演。
但实际上,编剧的重要性肯定是不亚于演员或导演的。不过如果从节目的呈现效果来看,编剧也的确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天天埋头写剧本、开会讨论创作,一坐就是一整天,表达方式也仅仅只有文字这一种。
如此枯燥而单调的工作内容,有多少观众会乐意观看呢?和演员、导演相比,编剧好像就是一个很难出现在聚光灯下的职业。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便也有少数编剧的知名度很高,比如琼瑶、宁财神、于正、六六、鹦鹉史航等等。
但是绝大多数的编剧,包括已有多部代表作的编剧,恐怕很多人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听过。
你知道这些编剧吗?


芦苇是国内著名编剧,代表作有《霸王别姬》《活着》《红樱桃》《图雅的婚事》等。
在《电影编剧的秘密》这本书里,芦苇谈到了当年他作为《霸王别姬》编剧的旧事。
当时,导演陈凯歌只让他修改了两场戏,然后删掉了一两场。
其余的内容,都是原封不动地按照剧本来拍摄。
最后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是陈凯歌难以逾越的高峰。
两人分道扬镳之后,陈凯歌又陆续拍了很多电影。
有一次,记者让芦苇评价一下陈凯歌后来拍的电影,芦苇说:“充满了剧情缺陷”。
电影《搜索》上映后,芦苇评价这部影片:
“结构不完整,情节不合理,人物支离不全,价值倾向游离不定——这是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两个人合作的《霸王别姬》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彼此取长补短,互补了彼此的缺陷,也在于导演充分尊重编剧的作品。
后来,一位年轻人问芦苇:“自己想要创作剧本,需要做些什么?”
芦苇答道:“去写吧!”接着,芦苇又重复了一遍:“成为一个好编剧非常简单,就是去写吧。”
编剧跟其他任何行业都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加残忍,更加看重运气,更加看重天赋,更加看重人脉,更加看重努力。
尽管面临着种种难题,大量编剧依然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观众创造优质的影视作品。
大多数编剧都是籍籍无名地在幕后工作,甚至还会在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里挣扎,而最终能成功的只是极少数。
但,他们不应该被嘲笑,因为任何梦想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