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金络索》的作者
散曲《金络索》的作者


近读晚明王稚登所编散曲集《吴骚集》,卷一录有《金络索》四阙,署名梁少白,即首个昆腔剧本《浣纱记》作者梁辰鱼。曲尚婉丽,兹录于下:
东风转岁华,院院烧灯罢。陌上清明近(一无“近”),细雨纷纷下。天涯荡子心,尽思家,只见人归不见他。合欢未久轻抛舍,追悔从前一念差。伤情(一作“无聊”)处,恹恹独坐小窗纱,只见(一作“见了些”)片片桃花,阵阵杨花,飞过秋千架。
杨花乱滚绵,蕉叶初成(一作“学”)扇。翠盖红衣,出水莲新(一作“新莲”)现。金炉一缕微袅(一作“爇”)沉烟,睡起纱幮云髻偏。无端(一作“巫山”)好梦谁惊破?风(一作“花”)外流莺柳外蝉。羞临镜(一作“无聊处”),千思万想(一作“千愁万恨”)对谁言,只见(一作“添了些”)旧恨眉尖(一作“边”),新泪腮边,界破残妆面。
闲阶细雨收,翠幕新凉透。哀柳残荷,正值(一作“又早”)中秋后。近(一作“新”)来都减却(一作“减尽了”)旧风流,争(一作“无”)奈新愁压旧愁,白(一作“碧”)云望断天涯远(一作“路”),人在天涯无(一作“欲”)尽头。相思病(一作“无聊处”),无明彻夜(一作“恹恹鬼病”)几时休,只见(一作“听了些”)雁过南楼,月下(一作“人倚”)西楼,人比黄花瘦(一作“正是我愁时候”)。
银台绛蜡笼,翠幄(一作“绣幙”)金钩控。锦帐红烛(一作“暖阁红炉”),独自无人(一作“少个人儿”)共。月明初(一作“才”)转过小房栊,不放清光照病容。愁听(一作“无端”)画角声三弄,吹落梅花一夜风。关山梦(一作“无聊处”),鱼沉雁杳(一作“天寒水冷”)信难通,孤眠人最怕隆冬(一作“正怕穷冬”),正值严冬(一作“又到残冬”),做不就鸳鸯梦。

事有凑巧,前几日因“治驼背”笑话翻检晚明顾起元的《客座赘语》,恰好看到卷六《四景联句》(异文详见“一作”):
陈秋碧与徐髯仙有《四景联句》,调曰【金索挂梧桐】。其一:“东风转岁华,院院烧灯罢。陌上清明,细雨纷纷下。天涯荡子心尽思家,只见人归不见他。合欢未久轻抛舍,追悔从 前一念差。无聊处,恹恹独坐小窗纱,见了些片片桃花,阵阵杨花,飞过秋千架。”其二:“杨花乱滚绵,蕉叶初学扇。翠盖红衣,出水莲新现。金垆一缕微袅沉烟,睡起纱巾幮云髻偏。巫山好梦谁惊破?花外流莺柳外蝉。无聊处,千思万想对谁言,添了些旧恨眉边,新 泪腮边,界破残妆面。”其三:“闲阶细雨收,翠幕新凉透。哀柳残荷,又早中秋后。新来减尽了旧风流,无奈新愁压旧愁,碧云望断天涯路,人在天涯欲尽头。无聊处,恹恹鬼病几时休,听了些雁过南楼,人倚西楼,正是我愁时候。” 其四:“银台绛蜡笼,绣幙金钩控。暖阁红炉,少个人儿共。月明纔转过小房栊,不放清光照病容。无端画角声三弄,吹落 梅花一夜风。无聊处,天寒水冷信难通,孤眠人正怕穷冬,又到残冬,做不就鸳鸯梦。”此词绵丽宛折,曲尽个中情景。如二公者,故词场之伯仲也。

陈秋碧,即明代著名散曲家陈铎。陈铎,家居南京,字大声,号秋碧,又号七一居士。虽任南京济川卫指挥使,但为人风流倜傥,耽于吟咏,精通音律,以散曲驰名于世。善弹琵琶,檀板红牙,梨园子弟艳称“乐王”。著有散曲集《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月香亭稿》、《可雪斋稿》等。1994年版《全明散曲 第1卷》506-507页录有【南商调金落索·四时闺怨》,即署名陈铎。
徐髯仙即徐霖,明代戏曲家。徐霖,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祖籍苏州人,后移居金陵。徐霖性格豪爽,工书画,精音律,与陈铎并称“曲坛祭酒”。其所著(一说薛近兖)传奇剧本《绣襦记》传唱至今。陈、徐二人为好友,同居南京,后辈顾起元亦居南京,所闻当较可信。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南北散套》亦持此说:“今传诵南曲如《东风转岁华》云是元人高则诚,不知乃陈大声与徐髯仙联句也。”清末陈田所编《明诗纪事》亦从沈德符说。高则诚即传奇鼻祖《琵琶记》作者高明。《东风转岁华》署名高明的南曲选本有《吴歈萃雅》、《南音三籁》、《词林逸响》、《乐府珊瑚集》等。
除此之外,此散曲作者亦有署祝枝山,如《新编南九宫词》、《尧山堂外纪》:“祝枝山为人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检,尝传粉黛,从优伶酒间,度新声。侠少年好慕之,多齎金游,尝赋《金落索四景词》,为时脍炙。”《南宫词纪》署无名氏,《词林白雪》署李日华,《吴骚合编》属常楼居。除了徐、陈联句,其他各个版本的曲词几乎一样。

结合各家说法,《金落索》联句的作者为徐霖与陈铎较为可信,具体哪几首为徐作、陈作,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的选本署名陈铎,实有偏颇。至于署名祝枝山、高明,当是书商故伎,编者不察,借作者文名而妄改。就曲词本身而言,梁本“陌上清明”后衍一“近”,徐、陈联句四曲均有“无聊处”,别本均改篡,第四首的“暖阁红炉”(仄仄平平)也改为“锦帐红烛”(仄仄平仄),他如“化用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亦不甚新奇。 其实,元明散曲或传奇剧本署名无名氏或是作者不一的现象并不罕见,即如脍炙人口的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作者亦有争议。据隋树森《关于元人散曲作者主名的一些问题》:
元人散曲的作者主名为什么会纷歧得这么严重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元明两代的曲选编者和一般文人,对曲子这种文学作品比较轻视,因此对曲子的作者是谁的问题,也就有些马虎。一是由于曲选的编者为了惑人眼目,推广其书,往往妄乱改标选本中作者的姓名,因而制造出来一些混乱。后者的关系,比较更为重要。选的编者对选本中作曲者的主名有些马虎,把曲家的姓名字号错乱杂列,不加详考,自从有散曲选本以来,大概就是这样。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同一首曲子会有不同作者,很多版本直接署祝枝山、高明等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