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篇|室内造园四法 之一 造园如诗文
辞旧迎新之际,重新回顾了去年研究和报道的一些室内造园案例,虽然总体数量并不多,但所学到的技法和获得的灵感却让我写满了好几张纸。如何组织整理它们?我想何不从中国园林的底层逻辑开始梳理。
事实上,要想在现代居室中营造无花卉树木亦可成园的“清爽园林”,也要先搞清楚园林的底层逻辑。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老庄思想:庄子相信人的心可以脱离躯体的束缚,像水中鱼儿一般无拘无束地悠游天地。而老子则奉行自然之法,认为自然是“道”的载体,呈现出“道”的和谐之美。园林二字中,“园”指的是乐园,而“林”则代表自然。合在一起,园林便是我们为心灵营造的一个可以嬉戏的“鱼池”,一个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仙境。
西方也有乐园,但其重人工而轻自然;日本庭园也是仙境,比起其静观/精致/克制的特点,中国园林则是一个更加随意而欢快的鱼池。既是“鱼池”,便有可游的通道。移步异景,变幻无穷的空间体验则是在模拟人世间的无穷境遇,让游者沉浸在每一个当下的体验。生而为人,总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如能像游园般游戏人间,轻松看待人生各种境遇,所见即皆为美景,凡间即是仙境。
今后的几篇发文中,我将会从总体结构搭建,无穷空间体验营造,各种造景思路,最后由实境进入虚境的意境营造大法这四个方面来梳理一下这些曾报道过的作品。(排名按照报道顺序)
- 横云之家
- 系园
- 都市翠玲珑
- 小园
- 王澍自宅
- 王大闳自宅
- 金秋野作品
.
.
.
造园如诗文
如果能把游览仙境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你会想在仙境中有什么体验呢?什么体验步骤才能让你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在理想的情况下,造园者可以天马行空;然而,在室内造园,创造力还得和实际使用结合起来。毕竟,传统园林是情趣的产物,是形而上的乐趣。而家宅造园,需以实用为主,情趣为辅。即便如此,各位老师们还是能结合场地本身的具体情况,从总体或从局部入手,或顺势而为,或另辟蹊径地规划动线及空间体验。
.
1. 曲折尽致,先抑后扬
曲折尽致是童隽老师造园三境界中的境界之一。留园入口便是园林曲折的最好案例了。从俗世入园,在几曲几折中,慢慢把心境调整过来,从外观转向内观。还有说法认为,园林中的廊道宜长宜曲,是稳定的象征:若长驱直入,必然不稳;若曲而折,则盘踞无忧。这似乎和人际交往有着相通之处,同样也适用于家居风水中藏风聚气的原则…

王大闳的弘英别墅从入口到起居室采用了曲折路线,暗示着主人循序渐进的社交观。有意思的是不仅隔墙的设置促成了曲折路径,家具的摆设同样限定了部分曲折路径。

青年建筑师王田田夫妇的都市翠玲珑家宅中,曲折路径不仅仅是可行的路径,同样也是可居的空间。由于曲折的空间连接方式可以形成最长的对角线距离, 这样的格局可以加深空间的深远感,起到使小空间变大的效果。
然而,曲折除了调整心态的目的以外,还有诱惑景的产生的功能。前有曲折蓄能,后有景致释能,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好像含蓄的行文,慢慢铺垫包袱,最终拖出所想表达之实;又如追寻目标的曲折过程,最终美景不负旅途劳苦的暗喻。



在这点上,王大闳的建国南路自宅,横云之家的动线规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王大闳的建国南路自宅入院后本可以直接看到前庭的花园,但建筑师却用植被遮挡,经过一系列曲折,进入前厅后,前庭的花园才在眼前豁然开朗;横云之家的原格局是开门直见客厅和阳台之景,但设计师在侧另隔出了一条路径,使得入“园”路线需经过一些曲折走廊后,才能进入客厅,最终望见阳台之美景。



小园的“行文”也是先抑后扬,但由于户型结构的限制,不允许建筑师排布曲折路线。但空间光线氛围的变化也是另外一种“曲折”,建筑师通过先暗后明,营造不同光线条件的空间体验,同样谱写了一篇先抑后扬的文章。
.
2. 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如果说先抑后扬是转折式叙事,重惊喜。那么层层深入法则重递进,一般比较适合形状规整的空间。说到递进式空间,传统院落就是遵循这种一进一进的空间秩序,随着递进,空间越来越私密,或越来越开敞。



系园的堂屋是一个长方形的空间,一段连接着室内内厅,另一段连接着室外正院。在这个可流动的空间中,依次被安排了几个小空间:书房,客厅,内阳台,外平台雨棚,外平台,正院。从内到外,空间氛围由私密转向开放,由室内转向室外,而居者可以按天时和心境选择在何处驻足小憩。


王大闳在弘英别墅和虹庐中都用到了月洞门。如果说在同一个空间的氛围过度是模糊的,那么月洞门的使用则很清晰地区分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月洞门成为两者的“结界”所在。相比把月洞门单纯当作中式装饰符号使用,王大闳家宅中的月洞门则不光徒有其表。
翠玲珑格局也属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格局。相比一般直线式递进,格局陈述着空间的功能;翠玲珑是一曲再曲,人在窗内望向窗外的美景,抒情再抒情。
.
3. 循环往复,前后呼应
第三种格局被许多人称为“洄游式”动线,据说来自柯布西耶给母亲设计的住宅。柯布的做法是把不同的居住功能依使用顺序,依次分布在动线上,如此生活就变成了流水线,合理且有效率。而在园林中,时间就是拿来享受和浪费的,并无道理可言,此洄游非彼洄游。而运用到家宅,情趣应和实用性并存。

王澍老师的家宅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洄游式”动线,也形成了一道动线。区别是,柯布在动线上依次安排的是功能空间,而王澍老师则把动线当作园林中的廊道,侧重于动线造景。于实际性而言,新隔出的洄游动线使原本狭小的空间不再是僵死之地,鱼池虽小,可动便活起来了。






金秋野老师的大小山宅的上“山”和下“山”路线也构成了“洄游式”动线。如果说王澍老师家是平面洄游的鱼池,那么大小山宅的洄游则加上了高度的维度。“山”上的空间一般是孩子的卧室和书房,洄游路线所带来的乐趣将会成为孩子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而横云之家的动线也有洄游的意味:由于新隔出的动线需经过一些曲折才能最终走到客厅,为了使情趣和实用性并存,设计师在客厅和玄关处开了一道小暗门,以方便出入。
除了这几种方式以外,相信还有许多其他兼具情趣和实用的空间组织大法。而有了排布空间的方式,就有了文章的总框架。如何让每个场景体验迥然不同呢?请听下回分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