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记录旅行的旧文
因为疫情已经两年没有出远门了,翻到一篇旧文回味下。
旅 途 印 象
一
千仞之峰,印象黄山
黄山之美,美在层峦叠嶂,美在千姿百态,美在松与石的相映成趣,美在云与山的亦真亦幻;黄山是一幅立体画,远近高低风貌各异,是一曲交响乐,气势磅礴时徐时疾;如果可以用人来比喻,那应该是位而立之年的男子,俊秀而不乏沉稳,健美而不乏睿智。
李白有诗云“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黄山的秀美藏在险峻中,不亲自体验,便无从领略。历经三小时的艰难攀爬,终于可以倚靠在光明顶的白色栏杆上,蔚蓝天空触手可及,黛色群峰尽收眼底。任何闲适,想来都不是轻易可得。
但黄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只是美。登山路上,会不时遇到担着各色物品的挑夫。或是两捆瓷砖、或是两袋衣物,又或是两撂蔬菜,从山下挑到山上,然后下山,就是他们一天的工作,收入四十至六十不等,日复一日。如此陡峭的山路,轻装上阵的我尚需手脚并用,很难想象挑夫们是怎样负重而上的。从海拔八百多米的入口到一千六百多米的光明顶,有位挑夫伴了我们一路。他几近匍匐、大汗淋漓,每走几步就要停下休息良久。从他身旁经过时,我注意到他的耳朵里塞着耳机,噪杂的流行音乐从里面溢出。因为这个缘故,我多看了他几眼:干瘦黝黑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里不会有欢喜,也没有埋怨,有的只是承受。
二
彩云之南,印象丽江
丽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古街上流动的披肩,不是酒吧里扣动的心弦,不是四方街上缓缓舞动的纳西族老人祥和得让人感动的笑脸,也不是在偶然低头或抬头的瞬间,映入眼帘并为之一动的,那些刻在客栈门牌上、小溪木桥上抑或路边石头上的文字,而是张艺谋的《印象丽江——雪山篇》。当我坐在能够容纳1200多人的座位上,仰望着不远处湛蓝天空下连绵起伏的玉龙雪山,看着5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演员渐次从红色砂石砌成的360度实景 “茶马古道”上策马奔腾而来,心中唯有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此时此地,生命与自然如此真实的相互辉映。
我想雪山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照见自己的心灵;而如此宏伟却质朴的演出,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所以当纳西族民歌《回家》在舞台上空响起,可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可能是某种类似于怀念抑或思念的情愫,从心底掠过,顷刻间泪水夺眶而出。也许正如钱钟书先生所写:“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散场时,我看到人流中一对恋人站在原地,轻轻地、默默地相拥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