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练习(1)
威廉福克纳获奖演说
一九五〇年十月十日,斯道孔市城市礼堂,威廉福克纳在诺贝尔颁奖会上所作之演说
女士们先生们,
于我拙见,今日这奖项之勋授于我,褒赞者非我其人,实为我毕生心血之探求,即那人类魂灵的痛苦与血汗。我追求的不是声名,更不是财利,而是要将那人类的魂灵当作材料,创造出世上未曾有过的新东西。因此这奖项实际也仅是在我手中代为保管。随其授予我的这笔奖金,我当然会考量其庄重的来历与寄托的目的,把它投入有价值的事业中。而授予我的这份名誉,我也同样想好好利用:我在这高台上的讲演,也许能够触及在今日写作的诸多男女青年,他们投身于同样的心血劳力,且在将来某日,他们之中会有一人走上这高台,站在与我同样的位置。
我们今日的悲剧是一份宽泛的、普世的、肉体上的恐惧,长久萦绕不散,乃至于竟能让人们习惯它的重负。我们不再探求灵魂的难题了。剩下的只有这样一句疑问:我哪天会被炸成稀巴烂?正因如此,在今日写作的男女青年已经忘记了人类心灵的难题,那心灵与其自身的冲突斗争。单就这一个问题都足以写出好作品,因为只有这个问题才是值得去为之写作的,值得付出痛苦与血汗。
一个青年写作者必须要重新学会这些东西。他必须让自己明白,人能做的最平庸最浅薄的事,就是感到害怕;他必须让自己永远忘记恐惧,让写出的故事不至于顷刻间就被泯灭遗忘,因而心中只有承载着那古老的、普世的、心灵的美善与真理:那爱,那荣誉,那怜悯,那骄傲,那慈悲,那牺牲。若是偏离此道,他的一切劳作都会被沾染上一种诅咒。他写出的爱仅会是淫欲,写出的败战中不会有任何珍重的东西受损,写出的胜利中见不到希望,更是见不到一点的怜悯与慈悲。他的悲痛虚无空洞,留不下一点伤疤。他的写作不是出自心灵,而是出自泄欲。
除非重新拾起这些东西,他的写作永将是空虚绝望,仿佛自己已是经受且见证了人的终末。我拒绝接受人的终末。有种说法很是方便,说人性永生不灭,盖因一切苦难人都将能坚忍挺受;当那末日钟声震鸣的余响逐渐微沉,漂浮在虚空中的这团不起眼的大石块,最后一次迎来了它垂死的、猩红的黄昏,即便此时世间仍会有一个声音响起:那是一个人微小而永不停息的声音,仍将一直述说他的故事。
我拒绝接受这种说法。我相信人不会是仅仅坚忍挺受:人必将光荣战胜。人将永存不朽,不是因为世间万灵中惟他能张口永不停歇地发声,而是因为惟他拥有灵魂,拥有精神,拥有能力去追求慈悲,牺牲和坚忍。诗人与作家的使命,就是要去写那些东西。创作者有着这样的光荣特权,能够去帮助人类坚忍渡过苦难,去升扬人类的心灵,去帮助他回想起那勇气,那荣誉,那希望,那骄傲,那慈悲,那怜悯,那牺牲,回想起这一切过往的荣光。诗人的语言不必仅是对人的记证,它还能成为一根桓柱、一道顶梁,来帮助人坚忍挺受,并光荣战胜。
摘自《诺贝尔讲座与文学丛集 1901-1967》,一九六九年出版,侯斯梵兹编撰,安特丹市埃塞维出版公司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