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悬崖之上的春节档

作者|醒醒
2月7日,据灯塔专业版发布《2022春节档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报告》显示, 2022年春节档共收获60.35亿票房,该票房追平疫情前2019年的数据,创造了影史第二高春节档。

表面光鲜,看似喜人。实则,从一向能起到春节档票房天花板探顶作用——大年初一、初二的票房来看,较巅峰时刻呈现出了滑铁卢式的跌幅,疲软势态在所难「掩」。
一切的结果导向并非无迹可寻。
疫情突袭一线城市,观影主力的票仓出现缺口。观众自发性拒绝票价膨胀,合家欢娱乐项目不再只有集体观影,何况在今年春节档的片单梯队里,并不是每一部都能担起「合家欢」的头衔。而对此并没有做好防备,走进影院的观众,开始于社交网络的各个角落直呼「诈骗」,怒打一星,对这个春节档的抵触彻底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说到底,这终究是一场建立在内容上的对垒。而终局战况无论从票房还是口碑角度看过去,概括起来连欧亨利都想直呼内行。
情理之中,《长津湖之水门桥》(下称《水门桥》)救市领跑,《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作为唯一纯度最高的喜剧紧随其后,文牧野+易烊千玺联手下的《奇迹·笨小孩》(下称《奇迹》)旱涝保收,撑起腰部核心。

意料之外,《狙击手》口碑最佳却票房垫底,国师张艺谋首个春节档遗憾收场。《四海》口碑垫底而票房亦不佳,梅开四度的韩寒这次有点东倒西歪。一个生肖轮回后再度重启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大电影(下称《喜羊羊与灰太狼》)情怀拉满,而隔壁已经登了月的《熊出没·重返地球》则掀起了一阵成年人观影狂潮票房逆袭。

这个春节档的院线市场可以说,将内容众口难调的「老大难」问题推向了新的高潮。一时间,评分区唇枪舌战,票房榜两极分化。而最直接的结果导向,为之买单的人确实越来越少。
显然,《水门桥》没能再创去年国庆档的救市神话。行业内同样开始扪心自问:2022年了,观众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春节档?
而纵观市场上的所有类型片,在经历了这个有些尴尬与「不堪」的春节档之后,是否能够重新厘清自己的三板斧该往哪里使劲,才能让这场「自救」得以扭转局势,一鸣惊人?
跳脱类型禁锢,观众需要惊喜
今年的春节档,主旋律依然高产。
在去年我们探讨过主流题材丰收背后的底层逻辑,精神内核的阐述是建立在还原与致敬、说教与科普之上,这一类电影对市场最好的输出落点。
观众习惯于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爆发充沛的情感,在消耗殆尽之时走进影院,需要的是减负和惊喜。因此,类型片想要摆脱有气无力,就必须亲手解放自己天性中自带的束缚,玩一点意料之外的反差感。
这一点上,口碑登顶的《狙击手》,票房不俗的《奇迹》表现亮眼。
《狙击手》的故事全程只发生在一个白雪覆盖的无名山坡,两相对垒,敌我分明。叙事节奏不拖,全片只有96分钟的体量,一切都发生的非常快,甚至有时没有任何铺垫。
但其真正叫人惊喜的,正如张艺谋一向低调谦卑的专业与审美深藏功与名。没有口号,只有三次情绪氛围完全不同的点名。没有歇斯底里,只有为保大局压抑悲壮的牺牲。甚至没有什么配乐,只有寂静中的弹无虚发一次比一次震耳欲聋。

国内的电影市场,鲜少用这样的方式来诠释战争题材的作品。平凡中以小见大,聚焦后的光源意外地迸发出了更大的能量。而深谙节奏叙事章法的文牧野,同样将这样的模式套用在了《奇迹》中。
显然,一腔热血的冲锋,硝烟弥漫的战场已经不再是主流题材电影中最核心以及最必要的拍摄方法论了。观众渴望从最「市井」的人物视角出发,感受最有温度的人间情谊。

或许上述的本质内核终究是压抑的,那么对于最纯粹的喜剧而言,其情绪底色是轻松明快。但为何《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依然无法让每个坐下观影的人感到宾至如归的舒适?
问题似乎就出在它是且只是一场「闹剧」的背后,没有一个能站得稳的根基。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给观众的感觉多是「好笑,但莫名其妙」,前半句完成了一个喜剧电影的基本任务,后半句则失了达到高级幽默的水准。而也恰是后半句,决定了观众还会为所谓的「喜剧」电影买多久的单。

抛开改编对比的角度看过去,一个不入流的龙套演员,做着男一号的梦继而进化成一个戏痴,有包袱、有爆笑、有泪目,但这对于早已熟悉开心麻花套路的观众而言,猜得中开头也猜得中结尾,体验感属实不佳。而对于纯观望型的观众而言,故事结构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如今早已脱离了北影厂门口蹲群头的时代,做演员的门槛和好演员的价值也在各类竞演类节目中频繁被全网拿出来讨论,远不是只要会演段子就行这么简单。

纵观影史,观众对题材和类型会形成一个既定的认知,审美疲劳往往让人失去耐心,失去耐心往往叫人判断草率。短频快的环境背景下,无论何种类型的商业片,都需要一些喜从天降才能重新激活。
慎用情怀表达,观众需要尊重
在国内文娱市场,情怀表达始终是个屡试不爽的话题点。它甚至可以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地完成与观众之间的链接。
1号曾多次做过相关选题上的思考,从制作角度、营销角度去判断一部作品是否选对了立场,情怀过满的往往都已经遭到了反噬。
《四海》在舆论声中惨淡收场,甚至在多位文艺界前辈的组合输出下依然无法挽回口碑崩盘的结局。熟悉的海边小镇,速度竞技,亲情焦虑,爱而不得,影院内前半段笑声有多此起彼伏,后半段就有多鸦雀无声。这是一个观众熟悉的、有血有肉的韩寒交出的第四份答卷,但它似乎和前三份没有任何的区别。

作为一个以「跨界」开始自己导演生涯的作家、赛车手,韩寒身上自带的独立气质一半是魅力,一半是风险。他和所有「下海」的独立电影导演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不做自己是否还能做得了作品。显然他倔强地选择自娱自乐,在春节档的环境档口以哀伤孤独的表达方式诠释心中的乌托邦,自然收获到的只能是也许不是最公平,但确实是不可逆的结果。
既然已经跨入了这个商业电影最激烈的修罗场档期,就应当带着对观众最基本的尊重去权衡情怀表达的尺度。表面上,这与导演的个人喜好、个人风格、个人审美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对这个市场的敏感意识,与对这个行业的规则意识」。

暌违大荧幕12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以情怀营销作为开端,但真正让这个IP神话能够顺利进入下一轮循环的,一定是行业洞察下探索出的破局之法。动画电影的受众从很早以前开始就已经不只有青少年,想让作为观影主力军的成年人主动走进影院,制作方深谙成熟的IP只凭借「爷青回」完不成自己的野心。
这一点上《熊出没》和《喜羊羊与灰太狼》有着同样的觉悟。尽管故事情节设计终究大于情怀,但作为动画电影而言已经达到了基准的合格线,接下来的故事就交给如何借势突围。
《熊出没》拿出了要做熊世界的漫威宇宙的气势,以网友口中「堪比哥斯拉」的视效惊艳了成年观众的社交朋友圈,《喜羊羊与灰太狼》则延续了一贯的梗无虚发,以短评列表「动物版《绝杀慕尼黑》比博燃」的呈现方式让成年观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对于很多成年观众来说,韩寒又何尝不是他们的旧梦情怀。
但他们无法再为《四海》激情买单,仅仅是不想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坐在这里看两个小时的青春疼痛文学吗?也许更多的,只是没有感受到自己正被这个档期「尊重」。观众没有自省的义务,这是商业片市场认知内普遍存在的误区。想要在这里「扬名四海」,作为创作者就注定要做出取舍。
摒弃档期「崇拜」,内容方能「自在」
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节档不再是所谓的24K纯黄金档。也许是从所有人戴上口罩生活的那一年,但这样细小的裂痕一定出现在更早的时候。
曾经《流浪地球》的出现让世界对中国科幻开了眼界,《唐人街探案》的试水让市场对中国悬疑有了信心,《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将中国式温情推向了新的天花板。它们都诞生于春节档。
它们并不共享同一种套路,但它们坐享过同一种辉煌。

究其根本,它们在「合家欢」的基础设定上,叙事饱满,节奏明快,画面生动,这足以撑起属于新春佳节的一出好戏。它们不挑选观众是为了把话语权交给观众,因为在内容上的完成度,它们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等待市场的检验。
当全网都在为《狙击手》这样的作品排片焦虑的时候,忙于冬奥会开幕式的张艺谋坦然一笑,「票房当然越高越好,但其实也不必执着于春节档(的光环),对于电影市场来说,一年52周,每一周都该是黄金档。」

这句话于行业内的人简单粗暴,但意味深远。
在坐地铁10分钟可以刷完两集微短剧的新时代背景之下,过度执着于某一个所谓的黄金时间点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所谓的档期「崇拜」对于并不足够审时度势的内容而言,总在适得其反。好的作品因为不合时宜而被全盘否定,稍差的作品因为名不副实而最终被口碑压垮。
看电影是情绪的释放,思考的落地。但做电影则是情绪的克制,思考的加工。
和观众一样需要舒适感的,还有各位深耕热爱多年,渴望一朝扬名立万的电影人。无论是从文到商,还是独立到底,这个诺大的市场环境中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只是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和自己的「自在」达成共识,将最后的公演舞台选在哪里。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内容足够好的前提之下。
如今的春节档已经不再是「你上你也行」的票房宝地,一个差评足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到所有人的判断,尽管不提倡人云亦云,但这是暂时回避不了的问题。这也在时刻提醒所有进入这个档期最终想要突围的电影,只有认真拿出点自己的三板斧来一较高下,才有于废墟上重生的光明未来。
而正如张艺谋所说,52个黄金档值得每一部优秀的作品实现和观众见面的需求。这个议题曾经鲜少被摆在台面上探讨,但整个行业已经到了无法坐着等待下一部「救市之作」的阶段。《长津湖》应当逆转的不是电影市场票房的一时振奋,毕竟一年52个黄金档一齐熠熠发光,才是真正的盛世再临。
1号结语
回望2022年的春节档,如果只剩遗憾与失望确实有些可惜。在每个问题爆发的临界点之前都有迹可循,也因此所有行业内的电影创作者从现在开始真正需要积累的,除了技术层面,还有意识层面的判断。当时代孕育下的土壤已经无法支撑野蛮生长的态势,适时的选择新的栖息之地其实是在守护希望的下一次新生。
春节档作为稳坐电影市场多年的天之骄子,是时候走下神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