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鸡蛋
——记民国期刊《鸡与蛋》
读者诸君,当你起床吃到妈妈做的水煮蛋时,当你以鸡蛋灌饼作为早餐时,当你向众人展示“拿手菜”番茄炒蛋时,或许会以为鸡蛋是再平常不过的食材。但你可曾知道,上世纪的中国为了保证鸡蛋的正常供应,一帮农学专家于1936年专门出版了《鸡与蛋》的杂志。《鸡与蛋》杂志1936年1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养鸡学术研究会月刊编辑社编辑并出版,为月刊,1937年8月由于日寇全面侵华,时局动荡,被迫停刊。

《鸡与蛋》杂志虽然是学术性小众期刊,但编委无论对美工,还是对宣传工作都高度重视。光看封面,其美工设计就不输专业美术杂志,这些现代感十足的封面,让人们很难将其与一本发行快百年的民国老杂志联系起来。编委会应该是聘请了专业设计师,保证了十几期的杂志封面都紧紧围绕“鸡与蛋”这一主题,又各具鲜明特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杂志为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在创刊号中,邀请了当时各界知名人士为杂志题写了创刊贺词,其中就有监察院长、书法名家于右任、国学大师梁漱溟、国民政府要员王世杰,这些顶级名流为杂志贺词,可见杂志规格之高。

《鸡与蛋》编委会如此煞费苦心运行一本家禽养殖杂志,当然有其雄心壮志,近代以来实业救国风潮涌起,1920年代,又出现了提倡科学养殖的风潮,杂志出版方中国养鸡学术研究会,在发刊词中就提到创刊以“提倡农村副业,改良鸡种蛋品,联络养鸡蛋业,共谋农村之复兴与事业的发展”为主旨。“是要讨论养鸡与蛋业的学理,改进养鸡和蛋业的经营方法,使国人注意养鸡与蛋业的重要。”该刊设有专论、图说、论著、养鸡小品、养鸡与蛋业月令、杂著、参观记、蛋商介绍等栏目。内容包括复兴农村经济;供给养鸡与蛋业实际知识;改良鸡种蛋品,推进科学养鸡,改进运输方法;提倡食用鸡肉和鲜蛋,增进人民健康。
当然作为专业学术杂志,最重要的还是其学术水平,而要保证学术水平,就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作者。《鸡与蛋》杂志成刊后,黄中成、黄中允兄弟,区慕农、江恒源、张继志等人纷纷在《鸡与蛋》上撰稿,介绍了不少海内外最新养殖技术,这些作者不是归国农科留学生,就是本土养殖大亨,都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帮专家之中,最出名的还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创始人邹秉文先生。

周恩来总理曾经称赞有“东南三杰”,分别为东南大学商科主任杨杏佛,工科主任茅以升,还有一位就是农科主任邹秉文。邹秉文,籍贯江苏苏州吴县,1893年出生于殷实之家,幼时天资聪颖,但贪玩不好学,到了少年时代,其任清廷外务部尚书的伯父邹嘉来,可让一名族中子弟出国留学,邹秉文遂得以驻美使馆学习生名义留美。1910年邹秉文到了美国,时年17岁,这时他发愤向上,“就寝必在晚11时之后,起床必在晨5时之前,盖过去之荒废,至此益感有加倍努力之必要”。皇天不负有心人,邹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就读康奈尔大学起家的的农学院,从事与植物病理学研究。
1916年,邹秉文从世界顶尖农科专业毕业,他始终认为:“中国号称以农立国,但不求改进,以致农业日趋衰退,而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则为严重的病虫灾害。”回国后他踏上了科学兴农、振兴民族的道路,先后应金陵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的聘请,在高校教书,成为在中国课堂上讲授植物病理学的第一人,在教学过程中牵头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植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17年成立的中华农学会,邹秉文又是创建人之一。此后,邹秉文凭借自己在国外学术界研习的先进科学理念,联系国内农业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建设方案》,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钻研农学科学的同时,邹秉文凭借其口才和交际天分,成为了社交达人。他交游于达官巨商,专家学者和国际名流之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广结善缘”,从而“千方化缘”为中国的农业发展筹措资金。他结识冯玉祥,为西北地区的农业改进工作进行规划。他受李宗仁的邀请,为广西农业发展出谋划策。他通过孔祥熙,成为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建立并改善了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检验检疫制度。他深交金融巨子上海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化肥厂,并由陈光甫出资,引进了多位国际农学专家。特别是194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会筹建过程中,中国派遣以邹秉文为团长的10人代表团出席,邹秉文以粮食部高级顾问名义参加。会后联合国粮农组织筹委会,邹秉文被选为筹委会副主席。194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成立后,他又代表中国担任该组织的执行委员,在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秉文经历了钱学森一样的经历,碍于美方当时对华封锁禁令,他为发展祖国的棉花生产,亲赴美国南方采购了棉花良种,并设法运回中国,以至被美国扣押了护照。待1956年5月,美移民局终于将他护照发还,等邹秉文和夫人拿回护照回到中国后,当时的《人民日报》还在头版作了报道。
钱钟书在《围城》再度热销后说过:“现在,许多青年读者看了我的小说《围城》,一定要看一看我是什么模样的。其实,你吃了鸡蛋,何必一定要看鸡呢?”,钱钟书希望读者要关注作品本身,不要太多关注作者。然而有时候,读者在吃了作品这个“鸡蛋”以后,再深挖文章背后的作者,仔细研究这只“生蛋的鸡”,有时能看到一地鸡毛的八卦,有时也能挖掘出一块被人遗忘的丰碑。就像《鸡与蛋》这本百年前冷门的家禽养殖杂志,汇集了当时顶尖的农学专家,对我们现在餐桌上不起眼的一个鸡蛋,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可以说《鸡与蛋》这本杂志,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阶段。《鸡与蛋》杂志的创办者们,就像其中的作者之一邹秉文先生回顾自己一生所言“余以一介书生,凭其个人所处地位,千方设法,就可能者作最大努力。此之蚊蚁负山,就蚊蚁言,所致力者实已尽其在我;而所成的,就吾国农业言,则实九牛一毛……”。他们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名为“尽其在我”的蚊蚁负山,实则全力以赴,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