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捍卫边界,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今天想来聊一聊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心理学研究者乔治·戴德
壹
今天在“李雪爱和自由”公众号上看到下面一则内容,让我反复思量好久。
一些父母特别喜欢在孩子面前退行成小孩子,扶低做小的:
“鸡肉给爸爸吃一点好不好?”
“妈妈出门去一下行不行?”
“周末去奶奶家看看奶奶好不好?”
“妈给你生个小弟弟/妹妹给你做伴,好不好?”
……
这些边界不清的话,是对孩子边界的侵犯。
如果孩子平时被边界清晰地养育,有人这样对孩子讲话,会立刻被孩子怼回去:
“这盘菜本来就是大家都可以吃的,请不要这样讲话”
“那是你妈去不去探望你自己决定,不要问我”
贰
昨天跟妹妹约好今天中午去她家吃饭,吃过早饭我问一休意见,“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阿姨家吃饭呢?”“不去”
“阿姨家有滑梯,有猕猴桃呦”一休不耐烦地回我,“那是你的朋友,我为什么要去?”
我一下子愣住了,对呀,我的聚会为什么非要拉上他一起去?转念一想,我好开心,一休懂得捍卫自己的边界。
于是爽快地回复他“好的,我自己去。”他高兴我轻松,皆大欢喜。
叁
其实我是一个不懂得捍卫自己边界的人,边界被侵犯,我只会任由不开心在心底蔓延,却从没想过去质问对方、拒绝对方,
即使冒出这样的念头,马上就会被“拒绝就不是好孩子了”这样的声音压制。
那应该是我大二还是大三的寒假,我妈在家里支个麻将桌,邀上亲朋好友来家里玩,玩了一下午还不尽兴,晚上想要接着玩,
一个阿姨说“不行不行,家太远,晚上路不好走,我就不玩了”,我妈一听立马接口“没事,你晚上别走了,就住下来,住豆芽儿屋,她的床大,轻轻松松睡下你俩。”
窝在沙发上的我一下子愣住了,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不乐意,却说不出任何一个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抗拒,
只是在不被察觉的时候偷偷露出忿忿的眼神、紧蹙的眉头,
晚上也只能用侧身紧挨床边的睡姿,来表达我的介意。
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边界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当然,护城河的宽度由你自己决定。
——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
自己的边界在哪只有自己清楚,边界也只能自己捍卫。
但是很多时候当别人试探我的边界和底线时,我选择忍气吞声,甚至放弃自己的边界和底线,慢慢变成“讨好型人格”,对于越界无限忍耐,最终只能独自舔舐伤口。
肆
同时,我还是一个会强势侵犯别人边界的人。
比如上次整理我妈家的冰箱,是我主动提出整理的,做整理是一件能让我快乐的事。可是我却在整理的过程中,多次皱着眉向我妈抱怨
“这冰箱怎么会被你用成这样呀!”
“给你买的虾你咋不吃呢!”
“冰箱里为什么要囤这么多面条,不能吃多少买多少吗?”
“给你整理总让我很失望,因为整理完不久就又是一团糟,你根本就不懂得维护”
……
比如对待一休,
“跟我一起去阿姨家吃饭,阿姨家有滑滑梯”
“一休,快来吃饭,不吃你会饿的”
“洗个脸不能快点吗?磨磨蹭蹭的!”
……
冰箱、冰箱里的物品都是我妈的,怎么使用她说了算,我作为一个协助者、第三方,却反过来指责她,侵犯她的边界,难怪“吃力不讨好”。
去阿姨家吃饭是我的局,跟一休无关,硬拉他去就是侵犯边界。
吃饭、洗脸都是一休的事,饥饿是他的感受,这些都与我无关,
我可以提醒、不可以主导,主导与我无关的事就是侵犯边界。
不捍卫自己的边界,是不尊重自己的感受,甚至是不自爱的表现。
侵犯别人的边界,是不尊重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不承认其独立性的表现。
勇敢说“不”
真的爱自己
尊重孩子
看见他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