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和逃离才是成年人的人生观 —— 整理厄普代克《兔子,跑吧》的世界观
“老天爷!你不喝酒,这会儿又不抽烟了,你是要干什么?当圣人吗?”

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包括 《兔子,跑吧》(Rabbit Run,1960)、《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1990) ,是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四部曲创作时间横跨30件,以主人公“兔子”哈利的人生轨迹为主要线索,描述了大大小小150个主要角色在美国社会的生活写照,而兔子系列又是当代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可以说你想要知道1960年到1990年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没有比《兔子四部曲》更加真实的参考
笔者自己的理解,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几乎等于现实世界,在这类作品中看不到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看不到大悲大喜的剧情反转,看不到勾心斗角的人性险恶,在这种文学作品中往往作者会像工笔画一样力求重新一个完全和现实世界一样的故事,在人物个性,剧情走向方面都希望完全还原真实世界,就好像作者的故事是邻里间的日常生活。
而作为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现实主义对于人物刻画的更加细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在这种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会遇到各种生活的琐事困难,更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同时也有自己的弱点——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不善良的一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试想一下创作一个超级英雄可以安排一种超能力,安排一个超级邪恶的对手,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创作都可以被读者接受,但是创作一个有好有坏的平凡人,还要让读者都能够在阅读后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
《兔子,跑吧》- 哈利的“逃离”之路
《兔子,跑吧》是《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讲了人到中年的“兔子”哈利离家出走,逃避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故事,随后创作的《兔子归来》主要线索是哈利的妻子出轨(妻子的逃离),哈利也另寻新欢,但最终团聚,《兔子富了》讲了哈利摇身一变陡然而富,但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逃离学校,逃离母亲,逃离女友,《兔子歇了》则讲哈利的结局,每况愈下的生意以及吸毒的儿子最终让兔子心力交瘁。
《兔子,跑吧》的故事梗概可以参考罗长斌写的“综评厄普代克和他的“兔子四部曲”(总序)”
讲述主人公哈利·安斯特朗因不满自己的工作及家庭平庸的生活而出走。他和妓女鲁丝同居近三月之久,最后因他的女儿溺死而又回到了妻子詹妮丝身边。其父厄尔是排字工,其母玛丽为家庭妇女,整天操持家务。上中学时,哈利是该县的篮球名将,两次破县记录而小有名气。他比作者小一岁,属同一时代,但显然缺乏作者所具有的家庭背景。哈利高中毕业时因朝鲜战争爆发而应征入伍,驻守在得克萨斯州:一个物质丰富而文化贫乏之地。此次服兵役的直接后果是失去了女朋友安(Ann),他此后的生活就一直沉浸在失落之中。他找不到中意的工作,或中意的女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和已怀孕三个月的情人詹妮丝结了婚;这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女人从此就成了他终生 难以摆脱的障碍之一。显而易见,战争和富家子女的本性成了他一生灾难的重要根源;然而他又不能像别的受压迫者那样大胆地对抗命运的捉弄,结果只能是以非常柔和的方式去逃避:灾难仍难以避免
看似平淡地故事,实际上核心在描写“兔子”哈利的逃离,四部曲先后讲述的故事无非也就是兔子自己的逃离,兔子妻子鲁丝的逃离,兔子孩子的逃离,以及最终兔子一家的谢幕——有过年轻时的疯狂,有不惑之年的迷茫,有当打之年的陡然而富,也有盛极而衰的黯然落幕
在第一部中,哈利先逃离詹妮丝,后逃离鲁丝,又逃离教练托瑟罗,重逃离詹妮丝,后逃离墓地,再次逃离鲁丝;共逃跑六次。
《兔子,跑吧》一开场就体现了哈利“不在年轻”的人设特点——这就成了他自己逃离的主要原因,
兔子安斯特朗西装革履地走进小巷,他虽然已经二十六岁,而且身高六英尺三,却止步观战起来。他身材太高,似乎与兔子的形象相去甚远,但那宽大的白脸,浅蓝色的瞳仁,以及将烟叼进嘴里时短鼻子下的神经质颤动,多少解释了这个绰号的由来——这是在他也还是个孩子时叫开的。他站在那里,心里想,小家伙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世上,真是挤得你够戗。
他虽然只有二十六岁,高大健康,但是却与“小家伙们”想去甚远,“小家伙们”也对这样一个成年人没有任何好感,甚至还有一丝敌意
他就那样站在一旁,这帮真正的孩子不禁有些纳闷,不时地瞥他一眼。他们打球只是自娱自乐,可不是打给哪个穿着双排扣褐色西服满镇闲逛的大人看的。在他们看来,一个大人竟然走进这条小巷,未免有些滑稽。他的车在哪儿?他嘴里叼着烟,更给人一种不怀好意的感觉。难道他就是那种掏出烟或钱,要他们跟他到制冰厂后面去的人吗?他们听说过这种事,可并不怎么害怕,自己这边有六个人呢,而他只有一个。
高大,年轻,这样的设定,与第四部《兔子歇了》中“兔子”哈利最终生意失败,五十六岁辞世在这里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正是现实主义的一个特色——世事无常。
哈利尝试着和这帮打球的小家伙们沟通,要知道可能不到十年前哈利还是学校里有名的得分记录保持者,抓到球似乎也让哈利有了当年的感觉
球从篮框上弹下来,越过六个孩子的头顶,落在兔子的脚边。就在球反弹而起的一刹那,兔子顺手接住,其动作之快令他们暗暗吃惊。他们一声不吭地看着,而他则透过蓝色的烟雾,眯起眼睛瞄着篮框,在春日午后的天空下,这突然出现的黑色身形犹如一尊烟囱。
不出所料,“兔子”哈利干净利落的投球让他兴奋,他像在球场上得意的叫着,在这一刻他与刚才作者写到的“穿着双排扣褐色西服满镇闲逛大人”有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刻哈利更加鲜活。
他不慌不忙地晃了晃球,体会着其中的感觉。他指甲上的甲晕很大。接着,他双膝微屈,球似乎是从他右侧的衣领旁弹出,离肩而去。乍看之下,这一球好像不会投中,因为尽管他选取了一定的角度,球却没有向篮板飞去。它本来就不是瞄准篮板。它掉进了篮框,将篮网抽得“刷刷”直响,像女人的低语一般。“嘿!”他得意地叫道。
小说还写到了哈利开始逃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哈利在逃离路上的所见所闻,在这里作者有意体现哈利在逃避自己的妻子以及家庭的路上的复杂的心情,从收音机的节目上可以体现出来:
他花了半个小时,才东绕西拐地开出兰开斯特。随后,他沿着222公路南行,途经里夫顿、赫斯代尔、新普罗维登斯、廓里维尔,驶过梅卡尼克斯园林和尤尼科恩,然后是长长的一片单调而没有标志的区域,直到抵达奥克伍德,他才知道早已进入马里兰州。他听着收音机里的节目:《再不要别人的拥抱,再不要别人的亲吻》,《史泰格·李》;一则雷科塑料座套广告;康妮·弗朗西斯演唱的《如果我当初不在乎》;一则车库门的无线电遥控开关装置的广告;麦尔·托姆的《我一路跑回家,只为说抱歉》和《那旧日的感情》;一则单指自动调谐的威斯丁豪斯牌大屏幕电视广告,“高清晰的图像就在你眼前”;杜安·艾迪唱的《意大利牛仔之歌》和《是的》;一则“惜纸”牌钢笔广告;《几乎成年》;一则柔性精华洗涤液广告;《让我们漫步》;接着是新闻(艾森豪威尔总统与哈罗德·麦克米伦首相在葛底斯堡开始一系列会谈;一笔二十五万美元的信托基金留给了公园大道上的一未婚女子;春天将于明天来临);体育新闻(扬基队在迈阿密胜勇士队;某某与某某在圣彼得斯堡公开赛中战平;本地篮球赛的得分情况);天气预报(晴好,温暖);《快乐的风琴》,《让我得到解放》;一则斯库尔基尔人寿保险广告;《罗克斯维尔P-A》(兔子喜欢这首歌),《画家没法画的画》;一则新配方速效泡沫洗面乳广告,每天使用能消除斑点,使皮肤柔软白嫩;朵迪·史蒂文斯演唱的《粉红鞋带》;一则关于名叫比利·泰斯曼的小男骇遭遇车祸受伤的小新闻,希望大家给他写信或寄明信片;《小花》,《飞球》(真棒);一则全毛套装广告;亨利·曼齐尼唱的《出局》,《人人都爱恰恰恰》;一则关于“天赐”牌餐巾和“美妙的最后晚餐”牌桌布的广告;《我的心跳》;一则关于快速亮光蜡和羊脂胶泥的广告;《维纳斯》;
一方面是代表着一种负罪感的愧疚的《再不要别人的拥抱,再不要别人的亲吻》,《我一路跑回家,只为说抱歉》,《那旧日的感情》,《几乎成年》,一方面又是代表着自我放逐自我解放的《让我得到解放》,《飞球》(真棒)。
尽管如此,哈利仍然在逃跑的路上而且哈利仍然心烦意乱,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与全美国为敌,到了哪里都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柜台前,几对中年夫妇穿着大衣,正低头用吸管喝灰蒙蒙的冰淇淋苏打水。兔子一进门,周围顿时鸦雀无声,而柜台后那个一脸倦色的女人招待他时又过分殷勤,使他更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他默默地要了咖啡,眼睛盯着杯沿,使自己镇静下来。他原本以为——书上也这么写着——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整个美国都是一个样。他心里想,我到底是跟这些人格格不入,还是跟整个美国?
没有归属感,是兔子逃跑的原因,打篮球不再给他这样的归属感,妻子没有给他归属感,孩子以及婆家都没有让他有归属感,他只能漫无目的的逃离,带着自己的愧疚又任性的复杂心情,逃避一个又一个不属于他的地方。
《兔子,跑吧》所体现的世界观
艺术千姿万态,但最高形式,是它的规律和表现最接近于自然。 —— 斯蒂芬·茨威格
再也无心追求浪漫,娱乐和生活,面对日渐成熟的身体担心年华老去由盛到衰,想要突破自己但是却发现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无论是精力还是意志力都似乎提前衰老,只希望在复杂的社会中固守自己的未知偏居一隅,这或许就是“兔子”哈利所面临的“成年危机”,也或许就是当代美国,当代世界的成年人所面对的。
关于哈利的生活环境,罗长斌在给《兔子,跑吧》开篇做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现代男人萎靡不振,郁郁不得志。他们没有机会像古代勇士那样在驰骋疆场中表达征服的意志、决心和喜悦,何况现代政治之腐败和卑劣在大肆扼杀男人的个性;于是他们唯一的途径就是征服女人了,并在征服异性中重新回味男子汉的气概和自我生存的意义!?吉尔存在的部分意义就是唤醒了哈利的部分男子汉勇气。被许多人反对的越战大受斯基特和哈利的欢迎,其原因正在于此。斯基特在越战中获得了和白人士兵同等的对待。这本是他及所有黑人三百年来一直渴望的权利;不幸的是,这种权利只有在战争中才能享受到。有白人士兵为他而死更是加强了这种平等,所以他支持越战的潜在愿望是对平等公正的渴望;另外,在战争中他的征战欲望得到了部分实现。哈利对越战的支持则是反映他对失去的男子汉气概的怀念或者是对死的渴望。
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没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英雄,没有史诗中的传奇,没有后现代主义的抽象,也没有戏剧中的夸张和转折,现实主义往往会避开出人意料的反转和扣人心弦的神奇遭遇,因此在《兔子四部曲》的世界中,这种世界观强调的是一种和个人欲望和意志的对立——我们可能都有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和欲望,在长大后了解到世界和社会都不会因为自己的意志而动摇,了解到自己不仅不能改变世界,连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可能都无法自己掌控——通过体现“兔子”哈利所面对的复杂的世界,以及哈利自身和周围世界环境产生的这种矛盾:他高大擅长篮球,但是却没有成为运动员而且五十六岁就去世;他冉冉升起的事业被自己的儿子葬送,她自己的妻子,情妇,亲人和孩子都没有让他有归属感。
欲望,热情,人性在社会中被压抑,平凡人起于平凡,最终又归于平凡,因此在“兔子”的世界中中所有的肉欲,毒品,背叛,皆是在“兔子”哈利的时代中个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个人欲望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中所做出的正常反应——逃避。
虽然未必有愤世嫉俗的对壮志未酬的批判,但是却明显在重现一个我们成年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我个人的价值是什么,我个人的价值如何体现?
神恩的运动,内心的顽固;外界的环境。( 布伦士维格注:基督教的灵魂分裂为“神恩的运动”与“内心的顽固”。(译、注均用何兆武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27页。) )
——帕斯卡尔《思想录五〇七》
关于“兔子”哈利的题解,罗长斌也这样解释到:
哈利诨号为“兔子”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它暗示了哈利善于奔跑的本性及动物性,又暗示他的弱小和善良。哈利进行了许多次的追求,然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和悲剧,哈利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和自责,因为作者把他的哲学观融进他的主人公心中。他认为任何人对悲剧的发生都没有责任,存在本身就是悲剧;因此具体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件就不能增添更多的悲剧性了。
“兔子”哈利不像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克里斯朵夫是打不到的,克里斯朵夫是打不败的,克里斯朵夫本身就是生命力以及意志力的代表,所以克里斯朵夫既真实而又虚幻,真实的地方在于他所面对的都是现实社会所能面对的对成年人的阻力,虚幻的地方就在于大多数人都不能向他一样有足够的的意志力真正与命运抗争
但他的意志始终在奋斗,它吹起英勇的军号和魔鬼宣战……“即使世界上都是妖魔,即使它们要吞噬我们,我们也不怕……”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兔子”哈利的故事,或许是以悲剧结尾,但是《兔子四部曲》所体现的世界观却不是单纯的绝望与悲惨的,“跑”在这里的含义,不仅仅是逃避,也是一种追求和向往,对于美好人生以及自我释放自我和解的向往,逃离自己的生活或许是坏的,但是奔向自己的新生活也未必是一种失败,不管怎么说,逃离的是生活,奔跑的也是生活,正式这种复杂的人生状态构成了整个人生。这也是《兔子四部曲》作为现实主义优秀作品的可贵之处。
兔子来到街边,但是他没有向右转并围着街区转一圈,而是笔直往前大步穿过街道,他觉得这僻静的小街仿佛是一条宽广的河流。他要到下一片雪地上去。尽管那个街区的三层楼的砖房与刚刚离开的这个街区没有两样,但那里有某种令他愉快的东西;那些台阶和窗台似乎充满生机,正从他眼角一一掠过。想到这里,他兴奋起来。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抬起,耳边已经感觉到风声飕飕,踏在人行道上的步履开始时还十分沉重,但是,他毫不费力地从一种甜蜜的惶恐之中挣脱出来,脚步也变得越来越飘然、敏捷和轻盈,于是,他跑了起来。他跑啊,跑啊,跑